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科学技能

儿科学技能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1 福建医科大学2012年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儿科学技能部分(一)生长发育评分标准(二)小儿骨髓穿刺术评分表(单人操作)评分标准(三)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术评分标准(四)婴儿喂养评分标准班级:姓名:学号:主考教师签名:年月日1.头围测量方法(1)寻找宝宝两条眉毛的眉弓;(备注:眉弓就是眉毛的最高点)(2)两眉弓连线线的中心点;(3)将软尺的零点(0cm部份)放在眉弓连线的中点上,以此为起点,准备开始测量头围;(4)将软尺沿眉毛水平绕向宝宝的头后;(5)寻找宝宝脑后枕骨隆突;(6)将软尺绕过脑后枕骨隆突,绕回至起点;(7)将软尺重叠交叉,交叉处的数字即为宝宝头围。

2.胸围测量方法3岁以下的小儿取卧位或立位,3岁以上的取立位。

首先让孩子处于平静状、呼吸均匀、两手自然下垂,头直目正视前方。

用左手拇指将软尺零点固定在孩子胸前乳头下缘,右手拉软尺以两肩胛下角为准绕过后背,回到零点,软尺轻轻接触皮肤,取呼气与吸气时的平均值,读数到厘米。

(一)生长发育知识点及注意事项1.生长发育规律:(1)生长发育是连续的、有阶段性的过程。

体重和身长在生后第一年,尤其前三个月增加很快,第一年为生后的第一个生长高峰;第二年以后生长速度逐渐减慢,至青春期生长速度又加快,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

(2)各系统器官生长发育不平衡。

如神经系统发育较早,脑在生后2年发育较快;淋巴系统在儿童期迅速生长,于青春期前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生殖系统发育较晚。

其它系统如心、肝、肾、肌肉的发育基本与体格生长相平行。

(3)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如出生后运动发育的规律是:先抬头、后抬胸,再会坐、立、行(从上到下);从臂到手,从腿到脚的活动(近到远);从全掌抓握到手指拾取(从粗到细);先画直线后画圈、图形(简单到复杂);先会看、听、感觉事物,认识事物,发展到有记忆、思维、分析、判断(低级到高级)。

(4)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2.体重(1)出生时体重(WHO):男,女。

(2)正常足月婴儿生后第1个月体重增加可达1~,生后3个月体重约等于出生时的体重的2倍(6kg);后9个月内体重的增加值约等于出生体重,即12个月龄时婴儿体重约为出生时的3倍(9~10kg),是生后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期,系第一个生长高峰;生后第二年体重增加~,2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4倍(12kg);2岁至青春前期体重增长减慢,年增长值约2kg。

(3)体重估计公式:12个月:10kg;2~12岁:年龄(岁)×2+8(4)生理性体重下降:出生后体重增长应为胎儿宫内体重生长的延续。

生后一周内如摄入不足,加之水分丢失、胎粪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或称生理性体重下降,约在生后3~4日达最低点下降(3%~9%),以后逐渐回升,至出生后第7~10日应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

如果体重下降超过10%或至第10天还未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则为病理状态,应分析其原因。

如生后及时合理喂哺,可减轻或避免生理性体重下降的发生。

(5)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的分型①体重低下: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的均值减2SD。

低于均值减2~3SD为中度,低于均值减3SD 为重度。

反映慢性或急性营养不良。

②生长迟缓:身长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的均值减2SD。

反映慢性长期营养不良。

③消瘦:体重低于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的均值减2SD。

反映近期、急性营养不良。

3.身材的增长(1)身高(长)①概念:身高指头部、脊柱与下肢长度的总和。

3岁以上儿童采用立位测量,3 岁以下儿童采用仰卧位测量,称为身长。

立位与仰卧位测量值相差1~2cm。

②增长规律似体重。

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cm,生后第一年身长增长最快,约为25cm;前3个月身长增长约11~12cm,约等于后9个月的增长值,1岁时身长约75cm;第二年身长增长速度减慢,约10cm左右,即2岁时身长约85cm;2岁以后身高每年增长5~7cm。

2岁以后每年身高增长低于5cm,为生长速度下降。

③估计公式:12个月:75cm;1~12岁:年龄﹙岁﹚×7+75。

④坐高(顶臀长):坐高增长代表头颅与脊柱的生长。

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长度。

与身长测量一致,3岁以上儿童采用立坐位测量,3岁以下儿童仰卧位测量,也称为顶臀长。

4.头围(1)测量方法:自眉间绕到颅后通过枕骨粗隆。

(2)出生时平均32~34cm;与体重、身长增长相似,第一年前3个月头围的增长(6cm)约等于后9个月头围的增长值(6cm),即1岁时头围约为46cm;2岁:48cm;2~15岁头围仅增加6~7cm。

5岁:50cm;10岁:52cm;15岁:54~58cm。

头围的测量在2岁以内最有价值。

(3)较小的头围(<2SD)常提示脑发育不良可能,头围增长过速往往提示脑积水。

5.胸围(1)测量:前乳头、后肩胛下角水平。

代表肺与胸廓的生长。

(2)出生时胸围32cm,略小于头围1~2cm。

1岁左右胸围约等于头围。

1岁至青春前期胸围应大于头围,约为:头围+(年龄-1cm)。

6.上臂围(1)测量:左上臂肩峰至尺骨鹰嘴中点处。

代表肌肉、骨骼、皮下脂肪和皮肤的生长。

(2)1岁以内上臂围增长迅速,1~5岁增长缓慢,约1~2cm。

在无条件测体重和身高的地方,可用左上臂围测量筛查5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为营养良好;~,营养中等;<为营养不良。

8.身体比例与匀称性(1)头与身长比例:婴幼儿为1/4,成人后为1/8。

(2)体型匀称:表示体型(形态)生长的比例关系,如身高的体重(Weight for height,W/H),体重(kg)/身高(cm)×1000(Quetelet指数),体重(kg)/身高(cm)2×104(Kaup 指数),年龄的体块指数(BMI/age)等。

(3)身材匀称:以坐高(顶臀长)与身高(长)的比例表示,反映下肢的生长情况。

坐高(顶臀长)占身高(长)的比例由出生时的下降到14岁时的。

任何影响下肢生长的疾病,可使坐高(顶臀长)与身高(长)的比例停留在幼年状态,如甲状腺功能低下与软骨营养不良。

9.青春期的体格生长规律:青春期是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期,受性激素等因素的影响,体格生长出现生后的第二个高峰(peak height velocity,PHV),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男孩的身高增长高峰约晚于女孩2年,且每年身高的增长值大于女孩,因此男孩比女孩高。

一般的说男孩骨龄15岁,女孩骨龄13岁时,身高生长达最终身高的95%。

不论男女孩,在青春期前的1~2年中生长速度略有减慢。

女孩在乳房发育后(约9~11岁),男孩在睾丸增大后(11~13岁)身高开始加速生长,1~2年生长达PHV,此时女孩年身高平均年增加8~9cm,男孩9~10cm。

在第二生长高峰期,身高增加值约为最终身高的15%。

PHV提前者,身高的停止增长较早。

青春期体重的增长与身高平行,同时内脏器官增长。

女性耻骨与髂骨下部的生长与脂肪堆积,臀围加大。

男性则有肩部增宽,下肢较长,肌肉增强的不同体形特点。

10.体格生长评价均值离差法:正常儿童生长发育状况多呈正态分布,常用均值离差法,以平均值(X)加减标准差(SD)来表示,如%的儿童生长水平在x±1SD范围内;%的儿童在x±2SD范围内;%的儿童在x±3SD范围内。

11.骨骼(1)头颅骨:除头围外,还可据骨缝闭合及前后囟闭合时间来衡量颅骨的生长。

婴儿出生时颅骨缝稍有分开,约于3~4月龄时闭合。

出生时后囟很小或已闭合,至迟约6~8周龄闭合。

前囟出生时约1~2cm,以后随颅骨生长而增大,6月龄左右逐渐骨化而变小,约在1~岁闭合。

前囟检查在儿科临床很重要,如脑发育不良时头围小、前囟小或关闭早;甲低、软骨发育不全、缺钙时前囟闭合延迟;颅内压增高时前囟饱满;脱水时前囟凹陷。

(2)脊柱:生后第一年脊柱生长快于四肢,以后四肢生长快于脊柱。

出生时脊柱无弯曲,仅呈轻微后凸。

3个月左右抬头动作的出现使颈椎前凸;6个月后能坐,出现胸椎后凸;1岁左右开始行走,出现腰椎前凸。

这样的脊椎自然弯曲至6~7岁才为韧带所固定。

(3)长骨:是从胎儿到成人期逐渐完成的。

长骨的生长主要由长骨干骺端的软骨骨化,骨膜下成骨,使长骨增长、增粗,当骨骺与骨干融合时,标志长骨停止生长。

骨化中心:随年龄的增加,长骨干骺端的软骨次级骨化中心按一定顺序及骨解剖部位有规律的出现。

骨化中心出现可反映长骨的生长成熟程度。

用X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干骺端骨化中心的出现的时间、数目、形态的变化,并将其标准化,即为骨龄(bone age)。

出生时腕部尚无骨化中心,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已出现骨化中心。

因此判断长骨的生长,婴儿早期应摄膝部X线骨片,年长儿摄腕部X线骨片。

腕骨出现次序:头状骨、钩骨(3个月)、下桡骨骺(1岁)、三角骨(2~岁)、月骨(3岁左右)、大、小多角骨(~5岁)、舟骨(5~6岁)、下尺骨骺(6~7岁)、豆状骨(9~10岁)。

10岁时出全,共10个,故1~9岁腕部骨化中心数目大约为其岁数加1。

骨生长与生长激素、甲状腺素、性激素有关。

骨龄在临床上有重要诊断价值,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生长激素缺乏症骨龄明显延后,真性性早熟、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骨龄超前。

12.牙齿出生时乳牙已骨化,乳牙牙孢隐藏在颌骨中,被牙龈覆盖;恒牙的骨化从新生儿期开始,18~24个月时第三恒臼齿已骨化。

人一生有乳牙(20个)和恒牙(32个)两副牙齿。

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后未萌出者为出乳牙萌出延迟。

乳牙萌出顺序一般为下颌先于上颌、自前向后,约于岁时乳牙出齐。

6岁左右萌出第一颗恒牙(第一恒磨牙,在第二乳磨牙之后);6~12岁阶段乳牙逐个被同位恒牙替换,其中第1、2双尖牙代替第1、2乳磨牙,此期为混合牙列期;12岁萌出第二恒磨牙;17~18岁萌出第三恒磨牙(智齿),也有终生第三恒磨牙不萌出者。

出牙为生理现象,出牙时个别婴儿可有低热,唾液增多、发生流涎及睡眠不安、烦躁等症状。

健康的牙齿生长与蛋白质、钙、磷、氟、维生素C、D等营养素和甲状腺激素有关。

食物的咀嚼有利于牙齿生长。

牙齿生长异常时可见外胚层生长不良、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疾病。

班级:姓名:学号:主考教师签名:年月日1.摆放体位及选择穿刺点(1)髂后上棘穿刺:2岁以上患者采用,患者采用侧卧位或俯卧位。

侧卧位时,双腿弯曲,尽量使腰骶部向后突出,但躯干不可向前倾斜;3岁以上幼儿可取俯卧位,并在腹下垫一枕头。

穿刺点定位于骶椎两侧,臀部上方突出的部位。

(2)髂前上棘穿刺:2岁以上患者采用,患者取仰卧位。

胸骨穿刺,患者仰卧位,用枕头将上背部抬高。

穿刺点定位于髂前上棘后1~2cm。

(3)胸骨穿刺:年长儿以上采用,患者采用仰卧位,颈后及肩部垫高,脱去套头衣服,胸部暴露,头偏一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