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太和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安徽太和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已初步完成,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要求,本项目简本如下。
1.建设内容及规模1.1项目名称及性质项目名称:安徽太和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项目地点:沙颍河太和段,西北起税镇耿楼枢纽工程,东南至城关镇二道桥。
建设性质:新建总投资:1695.15万元。
项目建设单位:太和县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
1.2建设内容安徽太和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由四部分构成,分别为保护管理工程、湿地恢复工程、科研监测工程和科普宣教工程。
(1)湿地保护管理工程规划建设400 m2的管理站综合楼及附属设施,新建管理点2处,每处面积80 m2,购置相应办公设备,新建界桩200个、界碑10个,建设巡护码头2处,维修道路20千米,购置巡护交通工具及巡护设备,新建防护林带30公顷,建苗木繁育基地2公顷。
(2)湿地恢复工程进行河道疏浚工程40万立方米,在河滩和浅水区域进行湿地植被恢复30公顷,水禽栖息地恢复10公顷,坡地植被恢复40公顷,河堤造林合计100公顷。
(3)科研监测工程新建科研监测中心200 m2,进行自然资源本底调查,购置科研设备、监测设备。
(4)科普宣教工程建设科普宣教中心200 m2,设置宣传廊20米,购置解说、电教等宣教设施设备,印制宣传册,设置大型宣传牌等。
项目工程特性见表1-1,工程布局见图1-1。
表1-1 项目工程特性表图1-1 项目工程布局图1.3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1.3.1项目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符合性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太和城市建设发展方向:城关镇建成区作为县城建成区的主体,向西侧结合跨颍河大桥延伸道路的建设发展居住用地,充分利用颍河的景观资源;向北侧结合县政府的搬迁发展成新的行政中心区;向东侧跨铁路并在原有的城关镇工汪小区的基础上发展城东工业园区;向南侧结合太和铁路站的扩建来发展新的居住区和片区级商业中心。
旧县镇北侧利用优良的交通优势并跨越高速公路发展成城北工业园区;向西侧发展居住区以容纳北部工业区的部分就业人口;向南侧发展居住并与行政中心连成一片。
安徽太和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安徽省太和县沙颍河岸边,自西北向东南流向,环县城西部。
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区域内河流流经税镇镇、旧县镇和城关镇,西北起税镇镇耿楼枢纽工程,东南至城关镇二道桥。
项目的建设属于太和县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内容,是属于规划中的颍河绿化带以的一部分,项目符合太和县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1.3.2选址环境合理性(1)与规划的协调性:拟建项目符合《太和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绿地的要求,充分考虑了项目所在地的交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2)满足绿化规划设计规范要求:综合分析了河流流向、流量,结合城区规划布局及发展的需要,根据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及根据技术标准,来确定路线的走向。
(3)与环境敏感目标的关系:拟建项目尽量避开居民聚集地和城市建筑,减少拆迁量。
但由于本项目位于太和沙颍河湿地保护区内,项目涉及的范围广,项目范围内有多个居民点;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会对敏感点环境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施工结束后,对敏感点的环境影响将会减弱。
(4)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目前项目位于太和沙颍河湿地保护区内,项目是以保护沙颍河湿地生态环境、宣教湿地保护知识为工程措施,为水鸟提供优良栖息地、繁殖地,保障沙颍河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项目的实施将促进湿地保护工作进一步发展,实现人与湿地和谐共处,发掘当地旅游,促进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3.3 环境可行性分析1.3.3.1 地表水环境项目采用雨污水分流制排水系统,生活污水经化粪池预处理后,用于湿地园林绿化,不排入附近地表水体。
因此。
建设项目对地表水环境不产生影响。
1.3.3.2环境空气本项目通过对湿地保护工程、恢复与治理工程等的建设,促进了沙颍河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对维持、改善和提高生态湿地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对改善局部环境空气起到积极作用。
1.3.3.3 声学环境本工程营运期噪声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景区固定设施及机械产生的噪声;二是游人喧哗以及游客车辆产生的交通噪声。
服务设施及机械噪声产生地点固定,声源值不大,且服务点多分散,因此噪声影响仅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汽车交通噪声随车辆行驶是流动线源,主要影响区域集中于公路两侧及景区的停车场,且车流量不大,因此,交通噪声对整个景区环境的影响不大。
1.3.3.4 固体废弃物运营期产生的固废主要是办公管理人员及游人产生的生活垃圾,该项目职工共20人,职工生活垃圾产生量按每人每天0.25kg计算,则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83t/a,游人按800人/d,产生量每人每天0.1kg计算,则垃圾产生量为29.2t/a,这部分垃圾袋装收集后由环卫部门每日统一清运、处置。
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1.3.4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根据本次对环境质量的现状监测,结果表明建设区域环境空气、声环境均具有充足的环境容量。
项目区的产生的污水通过预处理后用于园林绿化,不进入地表水体,本区域环境承载力对本项目的开发活动是可以承受的,项目的建设能够进一步促进区域环境的改善。
1.3.5公众认可性通过本次评价公众参与调查情况来看,97.4%的公众对本项目建设持支持态度,2.6%的公众持无所谓的态度,没有公众持反对态度。
公众同时要求本项目在运营过程中严格执行各项环保措施,加强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1.3.6 总体结论该项目的建设符合太和县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满足相应设计规范的要求,同时充分考虑了与周围景观的协调性。
在项目建设期和营运期采取了相应的环境防护工程,使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其环境可行性、区域环境承载力、公众认可性等方面均符合建设要求。
本项目选择是可行的。
2.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2.1 建设项目所在地环境现状安徽太和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区位于沙颍河国家级湿地公园范围内,沙颍河湿地公园位于安徽省太和县沙颍河岸边,自西北向东南流向,环县城西部。
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区域内河流流经税镇镇、旧县镇、城关镇大新镇,西北起税镇镇耿楼枢纽工程,东南至城关镇三道桥。
流域长度13.5千米,规划面积为714公顷。
环境现状如下:2.1.1环境空气现状评价结论由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结果表明:本项目监测点在全部监测时段范围内,SO2、NO2、PM10、TSP日均值均无超标,其中SO2的单因子指数Si在0.167~0.193之间;NO2的单因子指数Si在0.150~0.175之间,PM10单因子指数Si在0.793~0.947之间。
TSP单因子指数Si在0.777~0.927之间。
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较好,清淤堆场的N3H、H2S的单因子指数Si分别为0.143~0.05,各项污染物的日平均浓度均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要求和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
2.1.2地表水现状评价结论由地表水现状评价结果表明:项目所在地的颍河水质不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Ⅳ类水体要求。
超标因子主要有TN、NH3-N。
2.1.3声环境现状评价结论由环境噪声监测结果可以看出:各监测点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标准。
2.1.4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安徽太和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区内部目前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分为:有林地、居住用地、农地、河流水系、交通用地。
其中,有林地面积433.9公顷,农地面积20.8公顷,居住用地85.3公顷,河流水系172.6公顷,交通用地1.2公顷,其它用地0.2公顷。
有林地面积所占比重约为59.2%,是主要用地类型,广阔的林地面积为沙颍河开展湿地保护等工程提供了有利保障。
根据调查,沙颍河湿地中,珍惜动植物资源丰富,据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8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黑鸛、金雕等6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灰鹤、苍鹰、大天鹅等15种;有安徽省一二级保护动物60余种。
经过对湿地周边植物进行调查,共记录有湿地植物10科42属82种。
分布的优势科为:菊科6属13种,禾本科7属15种,豆科7属10种,唇形科5属8种,伞形科3属3种,毛茛科2属5科,蔷薇科2属8种,十字花科5属6种,莎草科3属5种,藜科2属6种。
动物资源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范围内,国家重点保护动物8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黑鸛、金雕等6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灰鹤、苍鹰、大天鹅等15种;有安徽省一二级保护动物60余种。
公园内共有脊椎动物5纲64种,其中兽纲3种,安徽省II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黄鼬;鸟纲43种,主要以鹭为主;爬行纲5种,其中安徽省II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黑眉锦蛇、棕黑锦蛇、滑鼠蛇、乌梢蛇、中国水蛇;两栖纲8种,鱼纲8种。
植物资源经过对沙颍河周边植物进行调查,共记录有湿地植物10科42属82种。
分布的优势科为:菊科6属13种,禾本科7属15种,豆科7属10种,唇形科5属8种,伞形科3属3种,毛茛科2属5科,蔷薇科2属8种,十字花科5属6种,莎草科3属5种,藜科2属6种。
2.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范围本次评价环境影响评价范围见表2-1。
表2-1 环境影响范围一览表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分析3.1 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本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表现在施工期和营运期两方面。
3.1.1施工期1、声环境影响分析施工场地噪声源主要为各类高噪声施工机械,且各施工阶段均有大量的机械设备于现场运行,单体设备声源声级均在76 dB(A)~110 dB(A)之间。
为减缓对周围声环境的影响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施工设备选型时,尽量选择低噪声设备,并注意定期保养,使设备保持良好状态,从源头上降低噪声。
(2)为减轻施工噪声对周围居民的影响,施工期应严格执行GB12523-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有关规定。
由于人体对声比较敏感,为保证施工现场附近居民的夜间休息,在附近(100m内)有居民的现场,噪声大的施工机械在夜间(22:00—06:00)应停止作业。
此外,对于特殊敏感点还可在施工现场设置移动屏障等环保措施。
(3)施工机械噪声往往具有突发、无规则、不连续和高强度等特点,对于此类情况,一般可采取合理安排施工机械操作时间的方法加以缓解。
如噪声源强大的作业可放在昼间(06:00—22:00)或对各种施工机械作业时间加以适当调整。
(4)对于施工期间的材料运输、敲击、人的喊叫等施工声源,要求施工队通过文明施工、加强有效管理加以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