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ance金融视线 2012年4月129关于我国中小型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分析与建议西安外国语大学商学院 毕可佳摘 要:当前在CPI持续攀高、房价未明显松动、流动性仍然过剩的情况下,央行不得不持续上调准备金率,紧抓银根不放松,随着银根的不断收紧,融资难问题也再次困扰中小企业,中小型企业在发展阶段易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
因此,筹融资渠道及途径的找寻便成为许多中小型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对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中小型企业融资难问题,并且给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 融资 建议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4(c)-129-03相比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型企业在发展阶段更容易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
因此,筹融资渠道及途径的找寻便成为许多中小型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尤其当前,在CPI 持续攀高、房价未明显松动、流动性仍然过剩的情况下,央行不得不持续上调准备金率,紧抓银根不放松,随着银根的不断收紧,融资难问题也再次困扰中小企业。
这对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筹融资渠道单一,资金数额小等特点,融资难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小型企业特性导致融资渠道匮乏我国中小企业多为家族式企业,受该特点影响,我国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途径主要为向亲戚朋友的借款。
在企业发展初期,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小,这种融资方式也许还能为企业带来一定发展,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仅靠这种融资方式得到的资金很有限,在扩大经营的强烈需求刺激下,更新设备,购买厂房等大资金的缺口,仅仅依靠向周围亲戚朋友的小数额借款就会严重制约中小企业的发展。
在中国温州民间借贷过程中,债务人由于无法按时按量归还筹资款项出现“跑路”等情况的显现,也提高了这种民间借贷渠道的风险性。
2 中小企业自身信用水平较低,银行惜贷较为严重在我国,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所有权归属于个人,企业主往往注重前期资金的投入,但其自身并没有完善的企业管理知识,不注重企业内部管理,做出项目决策相关事宜也较随意,因此在向银行借贷过程中受评估得出的风险较高;同时受规模影响,中小型企业可抵押的固定资产较少,很难找到大企业为其担保,同时缺乏充足的第一和第二还款来源。
当企业经营出现问题或财务问题显现时,企业的利润立即受到影响,是否能按计划还款便成为债权人重点思考的问题。
银行可能无法按时收回资金,甚至出现所贷款项全部成为坏账的担忧,在谨慎性原则驱动下,银行或其他债权人往往由于风险性问题而拒绝贷款或担保,这造成了银行惜贷的恶性循环。
3 中小型企业融资成本较高,不堪重负在资金需求缺口较大的前提下,向银行贷款往往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首要途径。
而我国银行普遍朝向大银行方向发展,银行或投资中心更愿意将更多的资金留给大型企业或国有企业,同时,银行追求最低风险下获得最大利益的原则,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还款来源可靠,风险较低。
企业的固定资产数额较大,房产也较容易估值,而中小型企业由于市场的不稳定性,规模的有限性及运营资金的匮乏性等因素影响,随时都有倒闭的危机,导致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贷到满足自身生产经营需要的足额款项。
即使中小企业顺利从银行取得贷款,银行也会根据贷款风险的增加将利率普遍上浮。
比如说,在今年有通胀预期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普遍上浮30%~40%,而那些贷款数额小、抵押物不足的中小企业,银行可以将利率上浮到60%~70%。
利率的上浮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还款负担,同时使得一些中小企业对通过银行来融资望而却步。
4 中小企业财务控制薄弱,财务管理混乱外部融资环境的紧缩迫使中小型企业只能更多关注自身的资金积累。
然而大部分中小型企业的财务部门只行使了基本的会计记账职能,而没有履行财务预测,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职能。
只是为了单纯地解决“如何少花钱”,而没有解决“如何更有效地花钱”的问题,中小型企业的财务部门也不能为企业的管理层的决策提供有效而准确的财务信息。
同时,有些中小企业对外隐瞒真实账目,偷税漏税、商业欺诈等现象严重。
财务报表本应该真实地反应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但有些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规范,财务人员文化水平不高,对一些必要项目列示不清甚至不予列示,银行或投资机构在对该企业进行风险评估和项目审查时不能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无疑增加了银行或投资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任风险;在评估过程中,由于信息的篡改或缺少,变向提高了中小型企业的还贷风险,这自然降低了银行为其提供贷款的意愿。
但是,我国中小型企业不能因为融资困难而退缩,中国的融资平台虽然不多,一些融资渠道的运用也没有欧美等西方国家娴熟,但中小企业仍然可以利用我国国情积极寻找各种适合的融资途径,解决资金问题。
首先,组团申贷。
中小企业可以联合起来,按产业链结成联盟,增加自身团体财务实力,组成一个团体后向银行申请贷款。
这样无形中提升了中小企业的资信水平,降低了银行在贷款评估过程中的风险评估指数。
健全的产业链组团模式也会降低中小型企业在产、供、销过程中的风险。
结成联盟后的经济体稳定性更强,在保障各自企业的正常运营外,还可以增加产业链间企业业务的流动性。
类似案例在金融界也有体现,比如一些银行在遇到大型工程时为了分担风险,也会组成“银团”,一方面可以降低风险,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减轻贷款资金的压力。
按照这样的思路与将中小型企业结盟申请贷款,大概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1)中小型企业若为大型企业供货,可以依附于大型企业,考虑结盟。
如果合作关系稳定,中小型企业可以通过预售销售合同、销售折扣等方式为结盟企业降低成本,并申请由大型企业为其担保,完成向银行的借贷过程。
银行有了确定的还款来源和担保条件,发Finance金融视线1302012年4月 放贷款的风险降低,银行为中小型企业提供贷款的意愿自然上升。
另外,中小企业的销货渠道也会因此得到保障,可以通过预售的产品和融到的资金扩大生产规模,完成迅速扩张。
(2)中小型企业之间结成联盟。
处于同一产业链中的企业由于相互间的牵制及合作的相互依赖性,可以考虑共同将房产等作为抵押条件,向银行贷款。
由于抵押物价值升高,企业联盟使其贷款信用度升高,银行贷款的风险性降低,中小型企业得到银行贷款的可能性增加。
产业链中的中小型企业由于相互牵制,任何一家企业的规模扩大会带动产业链中其他企业的快速发展。
中小企业仍然会从联盟中得到现实利益。
同时,这种联盟模式借款增加了中小企业得到贷款的金额,降低了还款利率,增强了产业链的稳定性,更能帮助企业群在当地市场迅速崛起。
这两个方面其实能够间接地帮助中小型企业发展,第一种方法在不断的供应和担保之间,中小型企业即使被大型企业吞并,这种产、供、销一条龙的方式也会大大缩减生产成本,提高效率;第二种方法各个企业在不断的往来中,将产,供销集中整合,发展中可能会出现合并公司,如小型企业合并为中型企业,中型企业合并为大型企业等。
产业升级将会被促进,生产效率和产品合格率也会相应上升。
银行只是融资的一个平台,而作为最大的融资投资平台的基金公司来说,中小型企业正是他们寻找的发展型企业,公司股权投资也是他们获得重要利益的一大方面,形式为基金公司募集资金,入股中小型企业。
这样对于企业来说增加的不是负债,而是所有者权益。
由于基金公司的资金也是有限的,自然会寻求银行的帮助,同时银行也发现了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趋势,所以现在新发展出来一种银行对公业务为”银投联贷”,比如基金公司看到了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但资金有困难,这时银行就给基金公司贷款,基金公司进行股权投资,而银行赚取利息,企业获得资金。
这样公司的资金就融通完成。
同时,基金公司的合伙人都是非常资深的企业家或投资专家,不仅有很全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还具备一定的社会关系资源。
会帮助中小企业成长,比如说提供合理的建议、寻找合适的供货商和销售渠道等。
但这种依附基金公司投资的融资模式并不十分完美。
一方面投资公司在产业选择上诸多挑剔,受益的中小型企业范围狭窄;另外一方面基金公司本质上还是追求利润,因而不会一味地做“救世主”,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基金公司会适时抽走资金,出让企业股权,获得盈利。
很多想通过上市完成筹融资及扩张的企业要首先由国内的证券公司进行考察,一些具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被推荐上市。
随后企业进入创业板块,投资机构掌握和分析着各个上市企业的信息,进而对一个公司的股票进行评价,决定是否投资这个企业,而买入量直接决定着股价的波动,资金也就融进了中小企业那里。
但坏处也较为明显,一旦公司上市,虽然资金融得成功,但掌握股份的往往都不是公司的创办者,投机者们很容易在公司市值上升到相对高位时将公司股票抛售,而且经营期间也有可能因为创办者和董事会就企业发展方向及发展战略意见不统一,造成不必要的管理危机。
除此之外,中小企业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去了解政府的相关政策,很多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
比如说有些地方政府成立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将一定比例贷款投放给中小企业,其他银行金融机构要积极争取总行的政策支持,设立灵活有序、职责明确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
很多时候会出现政府的优惠政策找不到相应的帮助对象,而有些中小企业却融不到资金的局面。
所以,了解政府相关政策,获得政府支持对中小企业是很有利的。
而且,使用这种融资渠道融资成本很低,相应还款压力和其他途径相比也要小很多,但借款手续比较繁琐。
当然,中小企业也不能一味地依赖于政府,要抓住机遇,不断发展。
还有些公司会选择民间借贷的方式。
融到资金后,企业的经营受到一定的保障,但一些企业苦于没有很好的还款来源,而高额利息迫使这些中小企业的所有者纷纷出走,信用危机也接踵而至。
所以,思考并选择一个合适的融资平台,是一个公司融资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解决企业内部管理问题,首先,中小企业应制定科学的投资抉择机制,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投资。
中小企业大多数都呈家庭经营模式,决策过程相对简单,很多投资项目往往只由企业所有者或主要管理人做出。
可能管理者的专业水平受限,或对于资金的过分追求,企业往往会更多地关注短期利益,容易忽视项目本身的增长潜力和长期利益的获取。
投资也许在一两年内有比较丰厚的回报,但长期来看不利于企业资金的收回,甚至会造成企业还款资金链的断裂。
这需要专门的人员以财务数字量化的方式提供管理决策的有效依据。
企业在选择投资项目时,不仅要关注项目的长期发展,选择有技术含量和发展潜力的阳光产业,还要请财务人员计算项目的内部收益率、回收期等财务指标,进行综合考量。
同时,企业也“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应注意分散投资风险。
由于企业选择项目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还款能力和信誉,所以企业做投资决策时不能草率,应考虑到多方面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