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版GMP质量风险管理制度

新版GMP质量风险管理制度

质量风险管理制度
1. 目的:树立风险意识,分析查找质量风险并加以控制,力求把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使之符合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要求。

2.范围: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应用于与药物质量相关的所有方面,包括原料、溶剂、赋形剂、包装材料和标签的使用,开发、生产、发放和检查及递交/评审过程。

3.职责:风险管理由相关部门和领域的专家负责实施,包括:质量保证部、生产设备部、研发部、生产车间及其他相关部门。

4.内容
包括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沟通和审核等程序,持续地贯穿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

其中每个步骤的重要性会因不同的事件而有所区别,因此应在早期对风险进行确认并考虑如何进行风险管理,并根据从确定的风险管理程序中(特定的风险分析工具,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沟通)得到的事实证据(数据和信息)做出最终的决策。

4.1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过程的第一步,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三个部分。

总结为如下三个基本问题:
(1)将会出现的问题是什么?
(2)可能性有多大?
(3)问题发生的后果是什么?
4.1.1.风险识别
是进行质量风险管理的基础,即首先系统地利用各种信息和经验来确认工艺、设备、系统、操作等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指出将会出现的问题在哪里。

4.1.2.风险分析
对已经被识别的风险及其问题进行分析,进而确认将会出现问题的可能性有多大,出现的问题是否能够被及时地发现以及造成的后果。

通过分析每个风险的严重性以及发生的可能性,对风险进行深入的描述,然后在风险评价中综合上述因素确认一个风险的等级。

4.1.3.风险评价
根据预先确定的风险标准对已经识别并分析的风险进行评价,即通过评价风险的严重性和可能性从而确认风险的等级。

在风险等级的划分中,可以对风险进行定量描述,即使用从0%—100%的可能性数值来表示。

另外,也可以对风险进行定性描述,比如“高”、“中”、“低”,它们所代表的意义需要用户进行准确的定义或尽可能详细的描述,以便于最后做出是否对该风险采取措施的决定。

4.1.4.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在生产中的设备清洁环节,规定清洗程序为首先使用清洁剂清洁,再用纯化水最终清洗,清洁剂的选择标准是依据说明书中适用的范围,清洁具体操作是依靠操作人员的经验。

风险识别:
这里我们可以设想潜在的对下个批次产品的风险是:
(1)前一种产品的活性成分残留超标
(2)清洁剂残留超标
风险分析:
因为活性成分残留的危害性比较大,我们定义为严重危害,而清洁剂的残留相对危
害较低,我们可以把它的严重性定义为轻微。

进一步分析发生风险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清洁剂不适用或者清洗时间不够。

这里我们可以将发生清洁剂不适用的可能性定义为“中等”,因为虽然说明书标明了适用范围,但结果没有经过验证确认。

而清洗方法不当的可能性定义为“高”,因为依靠操作人员的经验是不受控制的行为,发生偏差的可能性很大。

因此,可以将不同的情况下发生的风险的严重性和可能性按照表1(风险级别评价表)进行风险评价,即确认其风险级别,并进一步结合风险被发现的及时性(见表2:风险持处理优先等级评价表)对风险待处理的优先性做出判断,提出相应解决方案(见表3:风险评估表)。

表3:风险评估表
4.2风险控制
目的是将风险降低到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

风险控制重点可以反映在如下几个问题上:
(1)风险是否在可以被接受的水平上?
(2)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降低、控制或消除风险?
(3)在控制已经识别的风险时是否会产生新的风险?
风险控制的实施一般包括降低风险和接受风险两个部分。

4.2.1.风险降低针对风险评估中确定的风险,当其风险超过了可接受水平时,所应采取的降低风险的措施:具体包括降低危害的严重性和可能性,或者提高发现质量风险的能力。

在实施风险降低措施过程中,有可能将新的风险引入到系统中,或者增加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因此,应当在措施实施后重新进行风险评估,以确认和评价可能的风险变化。

4.2.2.风险接受在实施了降低风险的措施后,对残余风险作出是否接受的决定。

对于某些类型的风险,即使最好的质量风险管理手段也不能完全消除风险,因此在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后(付出的成本、效果、残余风险的危害性、残余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等),作出接受风险的决定。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已采取了最佳的质量风险管理策略并且质量风险也已经降低到了可以接受的水平,不需采取更严格的措施。

风险控制中的难点在于制定什么样的风险接受水平,这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众多因素以及人员的经验。

一般来说,有两类事件的风险性质是没有争议的,一类风险是“高可能性,后果严重”,对这类风险可以立即判定属于高风险问题立即采取措施;另一类风险是“低可能性,后果轻微”,对这类风险我们可以立即判定属于低风险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这个风险。

有两类事件的风险是容易引起争议的,它们是:“高可能性,后果轻微”;“低可能性,后果严重”。

这两类风险可以被理论上归类为中等级风险,但是是否需要采取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与决策者和责任人员持有的立场、观点以及所处的环境紧密相关。

这时,需要依靠与各个领域的专家沟通并尽可能地获取充分的数据和信息,对风险作最后的判定。

4.2.3.案例分析
例如在前述的设备清洁案例中,可以通过进行清洁验证确定清洁剂品牌和用量,建立标准清洁SoP,对操作人员培训,从而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为低或很低,并进而实
施第二人核对制度,定期监控(提高发现清洁操作偏差的能力)等措施,这样结合风险的严重性,最终清洁环节的风险水平就会被基本消除或者降低到低优先处理级别,从而能够被接受。

4.3风险审核
在风险管理流程的最后阶段,应该对风险管理程序的结果进行审核,尤其是对那些可能会影响到原先质量管理决策的事件进行审核。

风险管理是一个持续性的质量管理程序,应当建立阶段性审核检查的机制,审核频率应当建立在相应的风险水平之上。

例如:如果我们对前例清洁方法进行审核,在建立了SoP、验证、培训和双人复核等措施后,风险已经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标准。

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我们再审核事件时,新的风险可能是由于厂家清洁剂的处方变化带来的潜在风险,对此我们可以通过供应商审计或者签订处方变更通知协议等措施将风险规避。

4.4风险沟通
在风险管理程序实施的各个阶段,决策者和相关部门应该对进行的程度和管理方面的信息进行交换和共享,即进行风险沟通。

通过风险沟通,能够促进风险管理的实施,使各方掌握更全面的信息从而调整或改进措施及其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