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局部解剖学下肢总结

局部解剖学下肢总结

第八章下肢
概述:
一.境界与区分分为臀、股、膝、小腿、踝、足部。

二.表面解剖:Nelaton线:侧卧,髋关节屈90度到120度,自坐骨结节至髂前上棘的连线。

正常时该线通过股骨大转子尖。

当髋关节脱位或股骨颈骨折时,大转子尖可移位于此线上方。

Kaplan点:仰卧,两下肢并拢并伸直,当两髂前上棘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时,由两侧大转子尖过同侧髂前上棘做延长线。

正常时两侧延长线相较于脐或脐以上。

髋关节脱位过股骨颈骨折时,此点偏移至脐下并偏向键侧。

1.股前区和内侧区
一.体表标志
1.髂前上棘
2.腹股沟
3.耻骨结节
4.股骨内外侧髁、胫骨内外侧髁
5.髌骨
6.胫骨粗隆
7.收肌结节二.主要内容
(一)皮肤
(二)浅筋膜
2.浅动脉腹壁浅+旋髂浅+阴部外
3.浅静脉大隐静脉(起于足背静脉弓内侧端,经内踝前方,沿小腿内侧缘上行,经股骨内侧髁后方进入大腿内侧部,向前上在耻骨结节外下方穿隐静脉裂孔,汇入股静脉,汇入点为隐股点)及其上端五条属支腹壁浅+旋髂浅+阴部外+股内侧浅+股外侧浅
4.腹股沟浅淋巴结上组腹股沟韧带下方并与其平行排列下组沿大隐静脉静脉近侧段两侧纵行排列
5.皮神经恰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的股支+股外侧皮神经+闭孔神经的皮支+股神经前皮支+隐神经
(三)深筋膜
1.隐静脉裂孔阔筋膜在耻骨结节外下方3-4cm处,形成一卵圆形的隐静脉裂孔,大隐静脉在此穿过阔筋膜注入股静脉。

2.髂胫束阔筋膜的外侧部分由髂肌前分连至胫骨外侧髁的部分特别强厚,呈带状,称为髂胫束。

束的上份分裂为两层,包容阔筋膜张肌。

(四)深层结构
1.大腿肌前群和内侧群
前股四头肌+缝匠肌内侧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股薄肌
2.血管
股动脉及其伴行的股静脉
股深动脉旋股内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穿动脉
3.神经:
(1)股神经:在股动脉的外侧,分支其肌支支配耻骨肌、股四头肌和缝匠肌;关节支至髋、膝关节;皮支支配股前内侧区的皮肤;其最长的分支为隐神经,与股动脉相伴进入收肌管。

(2)闭孔神经:由闭孔进入股内侧区分为前、后两支,分别经短收肌浅、深面下行。

分支支配大腿肌内侧群和闭孔外肌。

(五)局部记载
1.肌腔隙和血管腔隙
(1)肌腔隙
前界:腹股沟韧带后外侧界:髂骨内侧界:髂耻弓
内容:髂腰肌+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2)血管腔隙
前界:腹股沟韧带后界:耻骨梳韧带外侧界:髂耻弓内侧界:腔隙韧带
内容:股鞘+股动脉+股静脉+生殖股神经股支+淋巴管。

2.股鞘:为腹横筋膜和髂筋膜向下延伸包裹股动脉、股静脉上段所形成的筋膜鞘。

分为3个腔,外侧腔容纳股动脉,中间腔容纳股静脉,内侧腔称股管,内有脂肪和腹股沟深淋巴结。

3.股管和股环
股管:股鞘的内侧腔称股管,内有腹股沟深淋巴结。

股环:股管上口
前界:腹股沟韧带后界:耻骨梳韧带内侧界:腔隙韧带外侧界:借纤维隔与股静脉相邻
如腹腔内容物经股环、股管突出隐静脉裂孔,则形成股疝。

6.股三角
位置:位于股前内侧区上1/3部
境界上界:腹股沟韧带外侧界:缝匠肌的内侧缘内侧界:长收肌的内侧缘前壁:阔筋膜后壁:长收肌+耻骨肌+髂腰肌及其筋膜。

内容:自外向内有:股神经及其分支+股动脉及其分支+股静脉及其属支+股管+腹股沟深淋巴结等
7.收肌管(Hunter管)
位置:位于股前区中1/3段前内侧、缝匠肌深面构成:前壁:缝匠肌及收肌腱板
外侧壁:股内侧肌后壁:大收肌和长收肌上口:通向股三角下口:经收肌腱裂孔通腘窝。

内容:自前向后有:隐神经和股内侧肌神经+股动脉+股静脉。

第二节臀部、股后区及腘窝
Part1 臀部
一.境界上为髂棘,下位臀沟,内侧为骶尾骨外侧缘,外侧为髂前上棘之大转子间的连线。

二.浅层结构
浅筋膜中的皮神经:臀上皮神经(损伤后引起腰腿疼痛)、臀下皮神经、臀内侧皮神经
三.深层结构
(一)深筋膜:
(二)肌层:浅层(臀大肌、阔筋膜张肌);中层(臀中肌、梨状肌、上孖肌、下孖肌、闭孔内腱肌、股方肌);深层(臀小肌、闭孔外肌)
(三)梨状肌上下孔及其穿行的结构
1.梨状肌上孔:经梨状肌上孔出入的血管和神经:由外侧向内侧依次有臀上神经、臀上动脉和静脉
2.梨状肌下孔:由外侧向内侧依次为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臀下动、静脉、阴部内动、静脉及阴部神经
(四)坐骨小孔及其穿行结构
右外侧向内侧依次为:阴部内动静脉和阴部神经
Part2 股后区
一.浅层结构皮肤,股后皮神经
二.深层结构后骨筋膜鞘,坐骨神经(坐骨神经由臀部下行进入股后区,沿中线经股二头肌长头和大收肌之间下降,从其内侧发出肌支至股后区大部分肌肉及大收肌起自坐骨结节的部分,向外侧发出至股二头肌短头的肌支。

通常至腘窝上角处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在臀大肌下缘和股二头肌长头外侧缘夹角处,坐骨神经的位置表浅,是检查坐骨神经压痛点的常用部位。

Part3 腘窝
一.浅层结构
二.深层结构位置:膝关节后方呈菱形的间隙
构成:上外侧壁:股二头肌上内侧壁:半腱肌和半膜肌
下内侧壁:腓肠肌内侧头下外侧壁:腓肠肌外侧头和跖肌
顶:腘筋膜底:股骨腘面膝关节囊后壁腘斜韧带和腘肌
内容物:由浅入深依次为胫神经、腘静脉、腘动脉沿外上界:腓总神经
注:腓总神经损伤引起小腿前群和外侧群肌肉损伤,导致马蹄外翻足
第三节小腿、踝部、足部
Part1 小腿部
上界:平胫骨粗隆的环行线;下界:内外踝基部的环行线经内外踝的垂线将小腿分为前外侧区和小腿后区一.小腿前外侧区
1.浅层结构
A皮肤
B浅筋膜1)大隐静脉2)隐神经(伴大隐静脉行至足内侧缘,在小腿上部隐神经居静脉后方,小腿下部绕至静脉前方) 3)腓浅神经(腓总神经分出)4)腓肠外侧皮神经
2.深层结构
A 前骨筋膜鞘容纳胫骨前肌、胟长伸肌、趾长伸肌、腓深神经、胫前血管
a 胫前动脉:由腘动脉分支,上三分之一位于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之间,下三分之二位于胫骨前肌和胟长伸肌之间,主干下行至伸肌上支持带下远处,移行为足背动脉。

胫前动脉在其实不发出胫前返动脉,中部发出肌支营养前群肌肉,下部在踝关节附近发出内外踝浅动脉,与跗内外侧动脉吻合构成踝关节动脉网。

b 胫前静脉
c 腓深神经支配1、2趾向对面的背侧皮肤以及小腿前群肌,损伤导致足下垂和不能伸趾。

B 外侧骨筋膜鞘包裹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腓浅血管、腓浅神经
腓浅神经由腓总神经发出,行于腓骨长肌与腓骨短肌之间,分布于小腿外侧及足背皮肤(除1、2趾向对面皮肤),损伤导致足不能外翻。

二.小腿后区
1.浅层结构
a 小隐静脉:起于足背静脉弓的外侧端,绕外踝后方于小腿后区正中线上行,至腘窝下角注入腘静脉。

有交通支与大隐静脉吻合。

可发生静脉曲张。

b 腓肠神经:由腓肠内侧皮神经核腓神经交通支于小腿后部吻合而成。

2.深层结构
a 后骨筋膜鞘:浅部容纳小腿三头肌;深部容纳小腿后群深层肌及腘肌。

b 血管神经束:
胫后动脉:腘动脉的直接延续,主干经内踝后方进入足底。

胫后动脉起始处发出腓动脉,在胟长屈肌与腓骨之间下降于外踝后方。

胫后静脉
胫神经:经内踝后方进入足底。

支配小腿后群肌(腓肠肌、比目鱼肌、腘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胟长屈肌)Part2 踝与足部
一.踝前区与足背
1.浅层结构
足背内侧皮神经、足背中间皮神经、足背外侧皮神经、隐神经、腓深神经
2.深层结构
伸肌上支持带:深面有两个间隙,内侧者通过胫骨前肌腱、胫前血管和腓深神经;外侧者通过胟长伸肌肌腱、趾长伸肌肌腱。

伸肌下支持带:呈Y字形,形成三个骨纤维管:内侧者通过胫骨前肌肌腱,中间通过胟长伸肌肌腱、足背动脉
以及腓深神经,外侧者为趾长伸肌肌腱。

足背动脉腓深神经
二.踝后区
1.浅层结构
2.深层结构
A 踝管:由前向后: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肌腱、胫后动静脉、胟长屈肌肌腱
B 腓骨肌上下支持带:固定腓骨长短肌肌腱于跟骨外侧面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