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青年》读后感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
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一大至五大党的最高领袖。
近些天我读了下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很有感触,被他的诚挚情感、锐利的目光所折服,所震撼。
在该文中,陈独秀先是充
满诗意地将青年热情讴歌了一番,曰:“青年如初春,如朝阳,如百卉之萌动,如利
刃之新发于硎”。
并感言“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并由此类推,
得出一个发人深省的结论:“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
则人身亡;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接着,
作者开始历数中国社会之黑暗,痛陈专制制度之罪恶,率先对青年们提出了六点期望。
1、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2、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3、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4、世界的而
非锁国的;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6、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他提出的这六点,总的是
向青年人可以做到:民主、科学、人性、理性、改革和开放。
我也很同意他提出的这
六点,因为,它指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研究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历史,指出了我
们这个民族的弱点,这也更突出了它的呼吁是多么迫切,而且也正如他所说,青年如
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
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将希望寄托于他们身上也是情理之中。
对于文章的这六个关键论点,其中我认为对后代最有启发性的是第六点:科学的
而非想象的。
科学,对于当时那种各种思潮混杂的年代而言是多么的重要,他给人们
的不仅是理性的分析,更有追求革命创新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勇气!想象,既超托客观
之现象,复抛弃主观之理性,凭控构造,有假定而无实证。
而且中国的迷信思想根深
蒂固,陈独秀呼吁人们崇尚科学破除旧思潮,开创新时代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循恶社会,作退
避安闲之想。
而且他用辩证看法来对待问题“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庚子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尤具科学性。
也只有重视科学才可避免“是犹有锁国之
精神,而无世界之智识”的重蹈覆辙。
陈独秀看到“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
”,他的目光的前瞻性,是可敬的。
文章分析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指出了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弱点,切中时弊,针对性极强。
其中第一条“自主的而非奴隶的”,就是“人权”即“民主”思想;第
六条“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是“科学”思想;第二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第四
条“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则是提出了改革、开放思想,也就是说,95年前,陈独秀先
生就提出了中华民族要求生存、求发展,必须改革开放!民主是大智慧、是凝聚力、是科学决策的前提、是法治的保障、是权力制约和反腐的利器。
没有民主就没有科学
发展。
所谓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和哲学,而重在提倡科学精神,尊重科学规律,用科学的态度看待客观事物。
但仍有些许瑕疵,文中强调学习西方,却从未提及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犯
了片面性与狭隘性的错误,而且,他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
但是,离开改造
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实践理论,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有这种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实不可能的。
这篇文章是发表于五四运动之前的四年。
用近代史的观点来说,当时的中国革命
还只是旧民主主义革命。
所以可以说这篇“檄文”在激励号召青年同过去决裂的时候, 还未指明决裂之后的方向。
摆脱了过去,又该何去何从,这个答案,则自然留给了其后
的革命来回答了。
然而回到现在,我们这代青年,似乎有点堕落了。
我们没有了那份激情,没有了那份上进,有些人甚至只能通过在游戏中找寻成功的喜悦。
难道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就不能扛起我们应尽的责任?有很多人都有梦想,只是那些梦想同前人比起来太狭窄,还有多少人会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虽然现在这听起来有点和我们不切实际,但前人已经给我们我们做出了表率,我们也应该努力。
我们总喜欢瞻仰先人,歌颂他们的丰功伟绩,但却有多少人会跟他们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做?为什么他们能成功?没有人能够预计到自己的未来,包括伟人自己,但是为什么他们最后却成了伟人。
我们可以说是时代造就了他们。
但是没有他们自己的努力他们能够成功吗?他们能够站到世界的顶端吗?今日之中国,表面风平浪静,实际上呢?却是表面平静,内里蕴含着很多不明因素。
我们可以没有伟大的理想,但我们起码要对得起生我们,对得起养育我们的父母,养我们的这片土地,不要因为环境的安逸而造就了我们的堕落,麻木。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我们应该尽我们的那份力。
我们要好好珍惜每一寸光阴,珍惜每一个机会,用时间来记住我们的“不可复制”,永载我们的辉煌。
《敬告青年》是一本不朽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