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第一章绪论1.普通逻辑=形式逻辑2.逻辑=辩证逻辑+形式逻辑(传统形式逻辑+现代形式逻辑)3.逻辑=表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思维的规律性+逻辑学4.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的结构和思维基本规律以及一些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第一节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是人脑对于客观世界间接性,概括性的反映2.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活动,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辩证发展过程。
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现象,部分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的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
4.感觉是我们对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的反映。
知觉是我们的感觉器官对客观对象整体性的直接反应,是感觉的综合,提供事物整体的外部形象。
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再现的形象。
5.整个感性认识阶段有“表面性”和“直觉性”的特点6.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理性认识的形式或思维形式就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理性认识的认识活动就是思维。
7.思维的特点:间接性,概括性,与语言密不可分。
8.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它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间接性,概括性的反映,思维一定要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
二什么是思维形式的结构1.普通逻辑以思维的逻辑形式(思维形式)为研究对象。
思维的内容是反映在概念,判断和推理中的特定对象和属性。
概念,判断和推理是人们思维过程中用来反映客观现实所必不可少的基本形式,也就是思维形式,即表现思维内容的方式。
2.思维形式结构是思维形式的组成要素之间一定的联结方式,是各种具体思维形式中最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由于思维的具体内容全部凝聚在各种不同的概念,判断和推理里,思维形式结构自然也就表现在不同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中3.(1)思维形式结构是从各不相同内容的判断和推理中抽取出来的,共同具有的形式结构,它是普通逻辑的主要研究对象。
(2)思维形式的结构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两部分组成。
逻辑常项是判定一种判断或推理是何种判断或推理的唯一根据,逻辑变项不论带入何种不同的具体内容,但终究不能改变其思维的逻辑结构式。
4.在思维中,概念是它的最小单位和基本要素,由概念组成判断和推理,但概念不具有像判断和推理那种类型的逻辑结构形式。
三思维形式的基本规律1.基本规律是任何人进行思维活动都必须遵守的最起码的逻辑规律,是人们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也是普通逻辑的主要研究对象。
(还研究简单的逻辑方法)2.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3.逻辑方法:概念的定义,划分,限制和概括的方法。
归纳定理中探究现象间因果联系的方法。
观察,实验和假说的方法。
四普通逻辑与数理逻辑和辩证逻辑的关系研究的范围不同,研究方式不同,所属学科不同,在人类人失踪所起的作用不同,研究对象不完全相同,研究角度不同。
五学习普通逻辑的意义1.普通逻辑具有工具性和无阶级性(且无民族性)的性质。
2.普通逻辑奠基人: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之父)归纳逻辑创始人:弗兰西斯培根3.工具性的体现:它本身并不给人们提供各种具体科学只是内容,但是它能为人们正确思维,获取新知识,表述论述思想,提供必要的逻辑手段和方法4.学习意义:普通逻辑是认识客观事物的辅助工具。
有助于人们准确表达思想和严密地论证思想。
有助于人们识别缪误,反驳诡辩。
5.人们的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六逻辑学简史1.逻辑学的发源地有三个:古代的中国,印度和希腊(墨辨,因明和古典逻辑学)2.后期墨家在总结明辨思想的基础上创立的墨辨思想。
以《墨经》《正名篇》对逻辑学的贡献最大。
3.弗朗西斯培根提出了科学归纳法,奠定了归纳逻辑的基础,成为现代科学发现逻辑的先驱。
(不足:仅强调归纳逻辑,否定演绎逻辑的重要性)穆勒五法: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剩余法,共变法莱布尼兹:数理逻辑(现代形式逻辑)创始人第二章概念一概念的论述1.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它是思维形式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构成判断推理的要素。
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是指一切认识的事物。
2.事物之间的关系和一切事物质和量的规定性就叫性质,事物和性质是不可分离的,性质是属于事物的,因而统称为事物的属性。
3.事物的属性可以分为特有属性和非特有属性。
特有属性,一个事物自身所独有而其他事物所没有的性质,事物凭借特有属性可以把自己同其他事物区分开来。
(区别性是其一个特点)非特有属性就是不只是一个或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属性。
4.事物属性=本质属性+非本质属性。
本质属性:决定这个事物成为该事物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属性。
非本质属性:对某一事物不具有决定意义的属性。
5.本质属性特点:区别性,规定性。
规定性:为一个事物内部所固有,并决定它成为该事物的性质。
(非所有特有属性都具有)(本质属性也是一种特有属性)6.概念反映的是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概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二概念和语词1.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语言表达形式,是概念的物质外壳。
2.区别(1)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词语表达(2)任何概念都要通过语词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3)同一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1.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和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是概念所反映对象的总和2.在思维过程中,能否清楚的指出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衡量我们对这个概念是否明确的依据。
3.虚概念(空概念),是主观上综合一些属性构成的概念,实际上是对现实歪曲的反映,只有内涵,而无相应的外延。
四概念的种类1.根据概念所反映对象的数量的多少,即根据概念外延数量的不同,可把概念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单独概念:只反映某一个特定对象的概念(语法中“专有名词”)普遍概念:反映一类事物的概念.外延是两个或以上对象。
(是对从属于同类的若干类分子共性的概括)2.根据反映对象是否为集合体,概念可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集合概念:反映集合体的概念(事物集合体的属性,不必然为其组成各部分的每一个事物所具有)非集合概念: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
非集合体内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属性,必然为其外延中每一个对象所具有。
3.正概念(肯定概念):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负概念(否定概念):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相对于一个特定的论域)五概念间的关系1.相容关系:同一关系。
属种正常。
交叉关系。
同一关系:外延完全相同,内涵不完全相同。
属种关系:真包含关系和真包含于关系2.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矛盾关系:外延相互排斥的种概念,外延相加之和等于属概念。
(往往一个正概念,一个负概念)反对关系:外延相互排斥,相加小于属概念。
(通常两个为正概念)3.矛盾概念与反对关系的共同之处:两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部分重合,并且两个概念都有一个共同的,关系比较密切的属概念。
4.并列关系:相容并列关系和不相容并列关系(外延相互排斥)。
六定义1.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
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用精炼简明的语句解释概念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和本质属性。
2.定义:被定义项,下定义项,定义联项。
Ds就是Dp3.在实际思维过程中,最经常采用的定义有实质定义和词语定义。
4.实质定义是解释概念所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定义。
最常用的一种下定义形式是属加种差定义。
被定义词=种差+最邻近的属概念种差是同属而不同种对象区分开来的本质规定性5.语词定义包括两种形式:规定的语词定义和说明的语词定义。
(1)规定的语词定义是规定一个新出现的语词或在某种特殊意义上使用的语词表示什么概念的定义。
(2)说明的语词定义是对某个语词已被确定的意义的说明。
6.定义的规则(1)定义项外延与被定义项外延必须是同一的(2)定义项不能直接(同语反复)或间接(循环定义)的包含被定义项(3)定义必须使用清楚明确的概念。
(以比喻代定义)(4)下定义项一般要使用正概念(并非包含负概念都不正确)七划分1.划分是通过把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分为若干小类,从而明确这个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2.任何划分都是有三部分组成:划分的母项(外延需要明确的概念,也是被划分的属概念),划分的子项(用以明确划分母项外延的概念,即划分出来的种概念),划分的根据。
单独概念不用进行划分。
概念的划分不同于把整体分解成它的组成部分。
划分的子项应该是种概念,母项与子项是属种关系,种概念应该有属概念的特有属性。
3.划分的方法:一次划分和连续划分(最常用)一次划分:根据一定标准对被划分概念进行一次性划分的方法。
连续划分:把母项划分出的子项,又作为母项在进行划分,一直到满足要求。
(两次以上)二分法:按照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有无某种属性,作为标准进行划分,将母项分为两个相互矛盾关系的子项。
(一个属概念=正概念+负概念)4.划分的规则(1)划分的子项外延之和必须和母项的外延相等(2)划分后的子项应当互不相容(3)划分必须按照同一根据进行(只要求每一次划分使用一个标准)八分类和列举1.划分是分类的基础。
分类在方法规则上与划分是一致的。
不同点:分类是根据所分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征进行的划分。
2.列举是明确概念部分外延的逻辑方法规则:列举必须按同一根据进行。
列举的各子项不能相容九概念的限制和概括1.内涵和外延有反变关系2.概念的限制是增加概念的内涵,从而缩小概念外延。
极限是单独概念。
3.概念的概括是减少概念的内涵,从而扩大概念的外延,由种概念过渡到属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
极限是范畴。
第三章判断一判断的论述1.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指明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某种关系就是肯定。
指明对象不具有。
就是否定。
2.判断有两个基本特征:判断必须有所断定,或肯定或否定。
判断总是有真有假。
判断的真假有两方面含义:判断事实的真假和判断逻辑上的真假。
二判断和语句1.概念是用语词表达的,判断是用语句表达的。
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表达形式。
2.判断与语句的区别任何判断都要通过语句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句都表达判断。
同一个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
同一个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判断和语句属于不同的学科研究对象三判断的分类1.普通逻辑按照判断中有无模态词(可能,必然)把判断划分为模态判断和非模态判断。
非模态判断中,又根据自身是否包含有其他判断,把判断分为简单判断(性质判断+关系判断)和符合判断(连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负判断)。
模态判断=必然判断+可有判断四性质判断1.性质判断是一种简单判断,是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直言判断)2.由四部分组成。
主项谓项联项量项主项:是反映在判断中被断定对象的概念谓项:反映在判断中被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概念。
联项:表明主项和谓项之间关系的概念。
决定了性质判断的质(肯定或否定)量项:反映主项的数量和范围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