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鞅指出:现在治理国家,依靠官多吏众,官吏下又设辅佐和监察人员,这本来是为了禁止官员们谋私利。
如果辅佐和监察人员也想谋私利,那怎么去禁止呢?这说明商鞅A.重点加强对在职官吏的监督 B.认识到监察的模式尚有缺陷C.建立起完善的官吏监督机制 D.认为官吏贪渎严重危及政权2.汉武帝实施严密的编户制度,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载人户籍。
这一做法主要目的是A.促进经济恢复 B.增加国家税收 C.打击土地兼并 D.确保制度延续3.汉代的经和传已经互相矛盾,经学学者追求用支离破碎的僻义去逃避别人的诘难,而牵强附会,巧为立说;解说五个字的文章,即达到二三万言。
材料说明当时A.经学学者的研究能力加强 B.儒学逐渐与社会现实结合C.儒学研究陷人零散与烦琐 D.经学因晦涩受到佛道冲击4.关于杨贵妃之死,有不同记载。
《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杨贵妃组死于佛室;《文明译从》中则说,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个侍女。
这反映出A.历史现象具有很大的复杂性 B.历史现象均通过历史叙述呈现C.历史事实的真伪性无法判断 D. 历史记载都不能客观再现事实5.以下是某艺术节上展出的几幅日本、韩国友人的书法作品。
这些作品能够体现中国书法A.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B. 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C.在书写上已经规范化 D.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6.朱熹曾指出:“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
循天理,则不求利(利益)而自无不利;循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
”在这里朱熹主张A.天理与人欲不可兼得 B.仁义与天理是后天养成的C.天理与义利相辅相成 D.一切私利是社会混乱根源7.考古学家在徽州先后发现了《南宋嘉定八年(1215 年)徽州吴拱卖山地契》《元至元十七年(1367 年)徽州吴凤郎卖山地契》《宋龙凤五年(1359年)徽州谢志高卖山地契》《宋龙凤十年(1364 年)徽州谢公亮退地契》等珍贵文物。
这些文物可以证实当时A.上地国有制遭到破坏 B.农业生产集约化趋势C.土地私人所有制性质 D.契约守信机制已完善8.清朝的密折制度规定,皇帝特许的官员可以将相关政务、人事等方面的第一手情况“密折奏事”,由专人送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
这一制度的推行A.确保了官员皇递奏折的权利 B.利于皇帝严密掌控行政体系C.消除了臣下与君主间的隔阂 D.建立起近代文秘制度的雏形9.表l上表反映了广西地区A.人地矛盾趋向尖锐 B.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C.人口土地同步增长 D.民众生活深受战争影响10.有学者指出,近百年的中西文明碰撞,是西方多元竞争性文明与中国大一统的“安分敬制”性文明之间的碰撞;中国近代的挫折与失败,与这种以安分为内核的文明共同体缺乏演进与适应能力有关。
这主要说明A.传统文明在近代演进中得以充实 B.两种文明在碰撞中实现双向发展C.西方文明全面超越中国传统文明 D.中西方文明结构影响了社会走向11. 下图是一张股票,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新式火柴业是民族资本家投资的首选 B.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营企业有所发展C.近代工业布局不均衡格局有较大改变 D. “实业救国”与“设厂自救”深得民心12. “中日的淞沪大会战,可以说是规模空前,同时也改变了中日决战的事前安排,以及事后的战争发展方向,是中日战略的轴线。
”淞沪会战改变“中日决战的事前安排”主要表现在A.标志抗日战争进人全新阶段 B.打乱日本对中国的战略部署C.迫使日本改变侵略中国策略 D.中国两个战场调整反攻部署13.根据一位美国著名科学家的研究,1960年时中国的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而在1960年,中国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建国初期的高校调整 B.半工半读高校的涌现C. “八字方针”的实施 D.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14.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国际会议前指示:“对这次会议持积极态度,力争在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上达成一些协议,促进国际形势的缓和……打破美帝对我国的封锁禁运,相机改进同英国和西欧一些国家的关系。
”这次国际会议A.是对“一边倒”战略的阐释与体现B.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定型C.反帝反殖团结合作的亚非精神形成 D.使新中国国际大国地位得以体现15. 1990年12月17日,某报公开发文指出:“市场经济,就是取消公有制,这就是说,要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搞资本主义。
”这主要反映出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已经成熟 B.时人对市场经济属性存在分歧C.两极格局解体影响社会价值取向 D.经济体制改革向更高层次发展16.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建立过程中,并无明显的内战、暴动、流血的痕迹;被从独占的统治宝座上推翻下来的土地贵族.在新的民主政体中也还有一席之地。
这主要是因为A.城邦公民政治素质较高 B. 采用中庸态度彼此妥协C.平民贵族利益高度一致 D. 改革者具有高尚的品质17. 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从亚洲、非洲、美洲运往英国或爱尔兰以及英国各殖民地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英属殖民地的船只运送。
此规定A.有利于英属殖民地经济发展 B.使英国获得世界市场垄断地位C.巩固了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 D.直接引发英法两国间殖民战争18. 1792~1804年、1848~1852年,法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个共和国,即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第二共和国;1875年,法兰西共和制虽得以确立,但仍然历经曲折。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法国的A.历史文化传统 B.经济发展特征 C.社会结构复杂 D.共和思想缺陷19. 表2对上表德国科技发展信息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技术革命均源于生产生活推动 B.交通运输业成为科技革命的核心C.科技进步与国家的统一相关联 D.生产组织形式变化促进科技进步20.《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已经破坏了”。
这一论述A.否定了资产阶级历史作用 B.批判了资产阶级对近代世界进步的阻碍C.认同了资产阶级价值观念 D.肯定近代以来世界发生的社会历史变革21.罗斯福新政的第一步,就淘汰银行10797家。
公众舆论评价说这个行动优如“黑沉沉的大空出现的一道闪电”。
这一“闪电”的深远意义是A.在整顿金融业方面成效显著 B.通过整顿银行克服了金融危机C.加强国家对金融的全面控制 D.开启了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模式22.下面是一本关于“朝鲜战争”的历史专著的目录(局部),从该目录可以看出,朝鲜战争的主要影响是A.使资本主义阵营受到严重打击 B.导致了美日韩关系的急剧变化C.形成相对稳定的区域关系格局 D.推动了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23.赫鲁晓夫提出“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口号,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代之以“发达社会主义”的提法,1967年宣称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这两个口号都A.具有开创性、探索性、创新性的特征 B.与美苏争霸中苏联居于优势密切相关C.是“加速发展战略”在改革中的运用 D.体现了苏联领导人对国情的片面认识24.全球化使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由此而形成的相互影响、制约也大大增强,这对超级大国以实力和强权推进单极进程无疑会起到牵制作用。
这表明经济全球化A.影响世界政治格局 B.严重削弱超级大国实力C.改变美苏争霸局面 D.延缓了“一超多强”进程二、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25~27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8~30题为选做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做题:共37分。
其中第25题13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3分)材料一源于明代中期的钱铺、钱庄、银号等金融机构,即对城乡居民及工商业经营者发放货款。
到明末清初以后,由单纯的从事银钱兑换的货币经营资本,开始向高利货资本转化。
其业务由银钱兑换发展到兑换、放款、存款、开发钱票、开展汇兑等多种业务。
形成一个多种业务的,综合性的金融机构。
其资本规模也得到相当的扩张,合伙制也在钱铺钱庄银号经营盛行。
尤其是到了乾嘉以后,这种发展之势更加明显。
清末,银行逐渐兴起,替代了钱庄。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材料二早在13世纪至14世纪,意大利一些富有的家庭为方便经商,纷纷设立了私人银行,如佛罗伦萨的巴尔迪银行、佩香贾银行、麦迪西银行和热那亚的圣乔治银行。
在16世纪下半叶,由政府担保的公共银行开始大规模地兴建起来,1552年的帕勒莫和那不勒斯银行、1586年的热那亚银行、1587年的威尼斯银行、1593年米兰圣安布罗焦银行、1597年的米兰银行、1605年的罗马银行、1609年的阿姆斯特丹银行,以及1619年的汉堡银行等相继建立,进一步促进了欧洲的金融制度发展。
所有这些公共银行,都是储蓄或转账银行。
一般而言,他们接受政府或其他机构的货款,但都禁止向私人个体发放货款。
1694年英国成立的英格兰银行是第一个资本主义股份银行,它是现代银行的标志。
根据英王特许成立,股本120万镑,向社会幕集。
成立之初即取得不超过资本总额的钞票发行权,主要目的是为政府垫款。
——摘编自[美国]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l)根据材料,指出明清时期的金融机构与13~17世纪西欧银行的共同之处。
(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明清时期的金融机构与西欧银行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9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表3续表——摘编自姜士林主编《世界宪法全书》表3为美国《1787 年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比较。
从表中提取中外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一胡适在五四之后,就呼吁“死心塌地”学习西方,不要怕“模仿”,也不必担心“丧失”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要敢于承认我们文化的落后,正视我们“百事不如人”。
主张“全盘的西化,一心一意的走世界化的路”。
1930年又提出:“无论什么文化,凡可以使我们起死回生,返老还童的,都可以充分采用、充分吸收。
”1933年,他说:中国文化的出路“不完全是师法国外的问题……我们可以充分采用世界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一步一步地自觉改革。
”……有人说“胡适是主张自己向着西化的怀抱猛扑,让中国固有的文化自然而然地从西化怀里找回到中国本位。
”这是一种“矫枉必须过正”的宣传手法,也是他最崇拜的梁启超惯用的宣传方式。
——摘编自王东等《关于“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文化”的讨论》材料二在明治维新早期,以福泽谕吉为首的启蒙学者,将西方现代国家为参照系,对日本的传统文化进行了猛烈批利,他们很少提及日本人的优点,而是偏重于自我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