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精神的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设计思路四数 陈桂玲计算是重要的数学应用技能。
对于小学生来说会觉得数学计算太枯燥了,让学生喜欢上计算课更是让老师们觉得头痛。
我特别关注“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
情境1——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兴趣,初次感受配合的重要性。
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盛会——播放2008年在中国北京举办的奥运会开幕式——令人振奋,最后的奖牌排行榜——令人自豪,中国的强项真多啊,回顾当时郭晶晶吴敏霞那激动人心的双人跳水视频,从成绩记录的特点中引出小数加减法的课题。
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一下子就高涨了。
体会到她们的成功是两个人珠联璧合的完美发挥。
学生自然产生了要学习的迫切愿望。
情境2——亲身体会团队合作的精神。
在探讨小数加减法的活动中,学生精神专注,兴趣盎然。
今年的伦敦奥运会双人跳水要派谁去参战呢,出示A、B两个组合的前二轮比赛成绩,两轮过后学生最关心A组合领先多少分。
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小数加减笔算方法和解决问题多种策略的空间。
小组同学有效地分工合作计算。
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53+50.27=105.59 第二种方法: 53-50.27=2.7350.27+51.32=101.59 52.59-51.32=1.27105.59-101.59=4 2.73+1.27=4感受四人怎样分工合作会更快,更合理。
亲身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
情境3——良好品质的感悟。
两轮过后,A组合领先4分,你想对B组合说点什么?加油!坚持!又想对A组合说点什么?别骄傲!再看第三轮成绩,B组合赶上了一点点,学生们开始激动了,出第四轮成绩又赶上了一点儿,学生们更激动了,看到希望了;当最后一轮结果一出来,学生们沸腾了,B组合终于反败为胜了。
她们的成功来源于两个人不懈的努力。
┄┄附表:女子双人3米板决赛成绩各轮动作得分(单位:分)总成绩组别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第四轮第五轮A组合53 52.59 51.06 52.32 53.28 262.25情境4——让学生再次充分亲身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
2 3.5+0.9→- 2.4→ +7.85→-0.5→练习中设计了四人一组按顺序做口算接力赛,体会前一人出错,后面的必错。
前面的同学速度慢,只有后面的同学奋起直追,才有机会赶上或超越。
情境教学让情感的体验自然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乐于接受,这些情感会在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使他们能主动地去帮助他人,形成主动与人配合的良好品质。
教什么?怎么教?——记“大数的认识”上课收获四年级数学 郭丽君经过激情澎湃的三天的课前备课,忐忑紧张的半天的上课,翻江倒海的三天的课后反思,现在坐下来写下这些,心情平静了许多。
人生难得起起落落,哭过笑过还是要坚强的生活!知道了讲课的课题是《大数的认识》后,我首先认真地研读了教材和教参,理出了两大难点:一是大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但是对三年级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对大数的了解、接触并不是很多,是比较陌生和抽象的,因此对于大数的实际意义,计数单位、数位、数级等概念的理解和把握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虽然万以内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学生都已经熟悉,但亿以内书的读法是采用“分级计数”方法,学生仅凭原有的经验和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知,需要借助知识结构的顺应,在重构中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是计数单位、进率、数位、数级等数学概念的抽象性让人望而生畏,这是历届学生的学习理解的难点。
了解了学情后,我想如何利用万以内数的认识顺利迁移到亿以内数的认识。
计数器一直是学生从低年级起认数的好朋友,教材中也是引入计数器,在计数器上拨数,以引出新的计数单位。
所以本节课还是要用计数器引入。
但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数中数级的产生,理解“四位一级”的规定和各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计数器的使用应该更灵活巧妙些。
在组内老师共同分析问题,寻求对策,思想不断地碰撞中,我们突破了第一个难点:营造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增加新的计数单位的需求,通过计数器拼合过程,沟通个级和万级的联系,以一种直观、形象的方式构造了“数级”的模型,同时也为随后的进一步感悟理解“分级计数”奠定基础。
怎么将计数单位和数位等概念讲明白呢?在准备教具《数位顺序表》时,看着自己亲手画出的数位顺序表,突然想到了一个比喻:数位一条街。
数位就是计数单位的家,新的计数单位住进来了,数位一条街更繁华了……如果能够将数学概念比如成形象的儿童喜欢的语言,不仅平添一种亲近感,更还加容易理解计数单位和数位等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以上的备课过程中的处理教材内容方面、思考教学设计方面,以及接下来感受生活中的大数和体会1亿有多大和教案中渗透的情感教育都让我激情澎湃,自认为已经吃透了教材,准备了一堂精彩的课。
可是只是明白了教什么,没有吃透怎么教,特别是面对任何班级的学生都应该灵活处理教学设计,可是我没有,在教师语言方面,在操纵课堂智慧方面,我栽了大跟头。
自以为在自己平时的课堂上跟学生交流挺自如的,再说有了这么流畅的课堂设计了,到时候把它顺利地上出来应该不难。
两天多的疲备也没影响激动的心情,可是要上课了,我突然紧张了,特别是走上台了,我发觉我的手和腿是哆嗦的,太没出息了。
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是我目前最欠缺的,一节课不管教什么怎么教,上课前都要用专注的目光环视全体学生,给学生提出上课的一些基本要求,既察看学生精神是否集中,也让学生作好上课的心里准备,以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纪律迎接老师讲课。
课堂中也要及时关注到每个学生,是否在认真听讲。
通过这堂课,让我深切体会到只有充分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
不过如何更好去关注学生,关注全体学生,充分把握教学的切入口,这是我需要再认真思考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上课的过程虽然是痛苦的,但是它可以帮助我凝聚教学艺术、积淀教学智慧,促进教学方法的更新。
通过这次上课,不仅使我感受到以生为本的重要性,更发现了自身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不用扬鞭自奋蹄。
对中年级教学设计的一点心得四年级数学组王青这学期,我们组的老师分别上了一节公开课,每跟着研究一节课都会有一节课的收获。
这几节课分别是《植树问题》《小数加减法》以及两节同课异构的《大数的认识》。
我自己上的《乘法分配律》的收获之前已经记录下来了,现在就这几节课分别记录心得。
除去《植树问题》是数学广角的内容,另外两个课题,我从中找到了一个共性。
比如《小数加减法》,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特别关注了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和对比,在列竖式时都是要相同数位相加减,而小数加减法竖式时有个窍门,就是把小数点对齐。
而《大数的认识》,这次研究的是万以上的,孩子们从一年级开始,就分别学习了《1~9的认识》《11到20各数的认识》《千以内数的认识》以及《万以内数的认识》,这些知识都有相通的学习模式,计数单位——进率——数位——组成——读写,这些是学生认识数的一个过程。
四年级的孩子们马上就完成中年级的课程了,要进入高年级了。
现在,小学数学知识体系在学生的脑海中应该形成一半了。
中年级的课和低年级最大的不同就是这个“承上启下”。
自己正好是和孩子们从一年级一起成长起来的,这个经验对我来说是那么的宝贵。
我因为是第一轮教学,我认为我脑海中的知识体系和孩子们应该是一样的,所以到了四年级,我在想课时,脑海中呈现的第一反应就是之前的相关知识。
我希望我的孩子们也同我一样。
这便是知识的“承上”。
正好组里的陈老师是对五六年级超有经验的一名老教师,“启下”的问题我一般都会请教她,而她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这个知识点是为后面的什么什么知识打基础的”。
中年级的孩子不再像低年级的孩子一样,什么知识都是从0开始,我们应该利用好孩子的知识基础,有拐棍就要用而且要用好,扔掉拐棍是绝对不可取的,而且孩子脑海中的旧知如果不能很好的与新知做到无缝过渡,学生将会对新知有所排斥,从而不能很好的掌握。
另外一个心得体会便是知识以外的目标。
陈老师在准备《植树问题》这节课给我的启发很大。
她说:“广角的内容除了知识,我们要多给孩子渗透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和孩子们一起梳理了研究的过程“猜想——验证——结论——应用”,还教给了孩子们遇到了大的数据,我们可以从小数据入手,研究发现出规律,然后再解决问题。
实际上这就是数学中常用的转化思想。
在帮助组里老师准备《大数的认识》和《小数加减法》时,陈老师也特别关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其中增加了对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还有“民族大团结”的情感教育。
这对中年级学生来说都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往往又是我们教学中常忽略的。
每次在看学习目标时,比较注重知识技能这一项,但是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太被重视。
我们应该多多看到知识以外的目标。
别人上课自己也受益,喜欢这种集体智慧碰撞的感觉,希望自己能把这一点一滴的收获,在自己的课堂上一一实践。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四年级数学张丽娜著名心理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没有问题的数学是枯燥的数学,没有问题的学习是被动的学习。
一直以来,在课堂上提问是老师才有的特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机械地回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失去了发问的能力和兴趣,这与新课标提出的“通过义务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是背道而驰的。
记得有位老师在我的一个班里试讲,课件上出现了10米跳台A、B两组选手的得分,老师提问:“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我的一个学生站起来很自信的回答:“我想知道A、B两组选手叫什么名字啊?”听课老师们不禁哑然失笑,我们允许孩子的天真和幼稚,但同时作为老师我也要反思,这其实从侧面反映出孩子缺少了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
最近学习了折线统计图,这部分知识要求孩子不仅要会画折线统计图,同时能对图上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提出问题并解决。
但在课堂上,尽管我一再的引导,并提醒学生注意练习当中给出的问题,目的是希望孩子提出的问题能够符合这个能力阶段孩子的要求,可孩子提出的问题往往是“1998年的收入是多少”,稍好一点便是“哪一年收入最高、哪一年收入最低?”或者干脆空着不做,告诉我不知道提什么问题。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认为,这与一直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息息相关的。
老师问,学生答,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老师的提问,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在这种被动的、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兴趣,一次次地被剥夺了话语权,最终使学生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问题能力需要我们认真探讨一下。
首先,要想让学生敢于发问,就要创设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
记得刚刚工作时,每次上课时总要被几个小孩无休止的提问打断,一开始,我显的有些不耐烦,周围的同学也对他们的“多嘴”表现出了不屑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