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0┄2021学年级第一学期月考高一化学试卷 10注意(1)本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请将选择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其它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S-32 Cl-35.5 Cu-64 Ba-137一、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20分)1.下列电离方程式中,错误的是A.MgSO4=Mg2++SO42- B.Na2SO4=Na2++SO42-C.Al2(SO4)3=2Al3++3SO42- D.BaCl2=Ba2++2Cl-2. 下列关于化学反应类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凡是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B.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有单质参加C.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D.生成物中有单质的分解反应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3.可与Ba(OH)2(液态)、CuSO4(固态)、纯CH3COOH三种物质归于一类的物质是A.C2H5OH(aq) B.HCl(气态) C.水煤气 D.豆浆5.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A.胶体是一种介稳性的分散系 B.胶体粒子带电荷C .胶体粒子直径在1—100nm 之间D . 光束通过胶体时有丁达尔效应 6.用括号中注明的方法分离下列各组混合物,其中不正确的是A .氮气和氧气(液化蒸馏)B .食盐中的沙砾(溶解过滤)C .氢氧化铁胶体中的少量食盐(渗析)D .除去乙醇中溶解的微量食盐(过滤)7.下列物质 ①Na ②Br 2 ③NaCl 溶液 ④CO 2 ⑤硫酸 ⑥Ba (OH )2 ⑦熔融的KCl ⑧蔗糖A. 属于电解质的是④⑤⑥⑦B. 属于非电解质的是①②③④⑧C. 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的是①②③④D. 能导电的是①③⑦8.某溶液中含有较大量的Cl —、CO 32—、OH —等3种阴离子,如果只取一次该溶液就能够分别将3种阴离子依次检验出来,下列实验操作顺序正确的是①滴加Mg (NO 3)2溶液;②过滤;③滴加AgNO 3溶液;④滴加Ba (NO 3)2溶液A .①②④②③B .④②①②③C .①②③②④D .④②③②①9.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4个容器中分别装有4种气体。

已知各容器中的气体和容器的容积分别是A. CO 2,100 mL ;B. O 2,200 mL ;C. N 2,400 mL ;D. CH 4,600 mL 。

则4个容器中气体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 .a b d c >>>B .c d a b >>>C .d c b a >>>D .d c a b >>>10.已知某溶液的①体积 ②密度 ③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 ④溶质的摩尔质量,要根据溶质的溶解度计算其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时,上述条件必不可少的是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④D .①④二、选择题(每题有1-2个正确选项,每题3分,共18分)11.下列溶液中的Cl 浓度与50 mL 1 mol ·L —1 MgCl 2溶液中的Cl 浓度相等的是A .150 mL 1 mol·L —1 NaCl 溶液B .75 mL 1 mol·L —1 CaCl 2溶液C .150 mL 2 mol·L —1 KCl 溶液D .75 mL 1 mol ·L —1 AlCl 3溶液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某固体在加入稀盐酸后产生了无色无味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的气体,证明该固体一定含有CO 32-B .某无色溶液滴加酚酞试液显红色,该溶液不一定是碱C .某溶液在焰色反应实验中出现黄色的火焰,则原溶液中一定有钠盐,可能有钾盐D .某溶液与NaOH 溶液共热,产生使湿润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气体,说明原溶液中存在NH 4+13.设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常温常压下,48gO 3含有的氧原子数为3N AB .1.8g 的NH 4+ 离子中含有的电子数为0.1N AC .非标准状况下,22.4 L O 2中含有的氧气分子数也可能约为6.02×1023D .2.4g 金属镁变为镁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0.1 N A14.下列条件中,两种气体所含原子数一定相等的是A . 同温度、同体积的H 2和N 2B.同质量、不同密度的N2和COC.同体积、同密度的C2H6和NOD.同压强、同体积的N2O和CO21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将5.85gNaCl晶体溶入100mL水中,制得0.1mol/L的NaCl溶液。

B.将25g无水CuSO4溶于水制成100mL溶液,其浓度为1mol/L。

w g水,得到2a%的NaCl溶液。

C.将wg a%的NaCl溶液蒸发掉2D.将1体积c1mol/L的硫酸用水稀释为5体积,稀溶液的浓度为0.2c1mol/L1c(Na+)=16.某实验室用下列溶质配制一种混合溶液,已知溶液中c(K+)=c(Cl-)=2c(SO42-)(c表示物质的量浓度),则其溶质可能是A.KCl、Na2SO4B.KCl、Na2SO4、NaClC.NaCl、Na2SO4、K2SO4D.KCl、K2SO4、Na2SO4三、填空题(共52分)17.(1)碘是人体不可缺乏的元素,为了防止碘缺乏,现在市场上流行一种加碘盐,就是在精盐中添加一定量的KIO3进去。

某研究小组为了检测某加碘盐中是否含有碘,查阅了有关的资料,发现其检测原理是:KIO3+5KI+3H2SO4=3I2+3H2O+3K2SO4。

在实验时先取少量的加碘盐加蒸馏水溶解,然后加入稀硫酸和KI溶液,最后加入一定量的苯震荡①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中用苯做萃取剂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②若从含碘的有机溶液中提取碘和回收有机溶剂,还需经过_______(填操作方法),利用这种方法,最后碘在____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中聚集。

请回答以下问题:ⅰ.操作①中用于盛放固体的仪器为(写仪器名称)。

ⅱ.操作②是否可以改为加硝酸钡溶液?为什么?。

ⅲ.进行操作②后,如何判断SO42-已除尽,方法是。

ⅳ.操作③的目的是,为什么不先过滤后加碳酸钠溶液?理由是。

ⅴ.操作④的目的是。

18.实验室配制460mL0.100mol/LNa2CO3溶液回答下列问题,现有下列仪器A.烧杯 B.100mL量筒 C.100mL容量瓶 D.药匙 E.玻璃棒 F.天平(1)配制时,必须使用的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填代号),还缺少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试验中两次用到玻璃棒,其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应用托盘天平称取十水碳酸钠晶体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若加蒸馏水不慎超过刻度线,处理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3)若实验遇下列情况,溶液的浓度是偏高、偏低还是不变。

A.溶解后没有冷却便进行定容_____;B.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标线,滴加蒸馏水至标线再摇匀____________;C.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的标线__________;D.容量瓶内壁附有水珠而未干燥处理______ 。

(4)若取50.0mL上述已配好的溶液,与另一150mL0.200mol/L的Na2CO3溶液混合,最后得到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设溶液的体积变化可忽略)。

19.现有mg某气体,它由三原子分子构成,它的摩尔质量为M g·mol-1。

则:(1)该气体所含原子总数为________________个。

(2)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_______L。

(3)该气体溶于1L水中(不考虑反应),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

(4)该气体溶于水后形成密度为ρg/cm3,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1的溶液,则所用水的体积为_______________20.(1)将CH4和O2的混合气体置于一密闭容器中,测得在标准状况时,混合气体密度ρ=1g/L,则该混合气体中CH4与O2的体积比是_______;该混合气体中CH4与O2的质量比为_______。

(2)将11.2L(标准状况下)体积比为1:3的CH4和O2点燃使之充分反应,将燃烧的气体用过量的碱石灰吸收,则碱石灰增重________g。

四、计算题(10分)21.取100mL的Na2CO3和Na2SO4混合溶液,加入适量Ba(OH)2溶液100 mL后,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干燥后得到14.51g白色沉淀,再用过量稀硝酸处理沉淀,最后减少到4.66g,并有气体放出。

计算:(写出计算过程)(1)原混合液中Na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

(2)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3)过滤出沉淀后,所得滤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设反应前后溶液体积的变化忽略不计)。

高一化学月考试卷答题纸17.(1)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ⅰ.。

ⅱ.。

ⅲ.。

ⅳ.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 。

ⅴ. _____________ 。

18.(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