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明礼仪伴我行校本课程的阶段性工作总结

文明礼仪伴我行校本课程的阶段性工作总结

[键入公司名称]
校本课程的阶段性工作总结《文明礼仪伴我行》
孟玉红陆秀玲
巷道中心小学
2009年12月5日
《文明礼仪伴我行》校本课程的阶段性工作总结
《文明礼仪伴我行》主编孟玉红陆秀玲
一、编写教材的意义:
校本课程是国家、省、市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开发校本课程是学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具体落实教育的统一性与地方、校本多样性结合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办出特色的重要途径。

学校抓礼仪教育,对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着积极作用。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祖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

”学校实施礼仪教育,不仅是教会儿童懂礼貌、做文明人,也是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民族精神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生存、交往的基础。

孔子曾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要“立于礼”。

所谓“立”,就是健全人格的确立。

而健全人格的确立是和“知礼”是分不开的。

改革开放的今天,党中央提出了“八荣八耻”教育,在当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更有长远的历史意义。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文明素养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因此,在这样一个呼唤道德文明的社会,我们认为,小学生文明素养培育需要有载体,礼仪教育就是具体途径与载体,是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一种有效方法。

本课题研究小学生礼仪教育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小学阶段德育工作的探索,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校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提高小学生的文明素养,为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出一份力。

二、研究的理论假说与变量控制
(一)课题关键词的界定
1 、“礼仪”、“礼貌” 与“文明素养”
“礼仪”指的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仪式,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人们生存、交往的基础。

既是一种外显行为,也具有知识性。

“文明素养”则是一种内隐的,较稳定的心理品质。

我们认为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就是让小学生了解礼仪知识,养成礼仪行为,是培育学生文明素养的一个载体。

礼仪是文明素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文明素养的培育,应先从礼仪教育开始。

礼貌是一个人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

作到有礼貌必须学礼仪,懂礼仪并坚持用礼仪,才能说明一个人有文明素养。

2 、“道德”与“德育”
“道德”辞典中解释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公共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一定的约束作用。

小学德育即学校对小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属于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体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标志。

它贯彻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小学德育纲要规定德育基本内容和要求有十个方面,其中第七条就是“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抓好德育,就是抓住了素质教育的灵魂。

(二)实验的理论假设与目标及变量控制
1 、理论假设与目标
本实验的理论假设可表述为:
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提高自身修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道德风貌和文明程度的反映。

教育学生懂礼、守规则,不仅显示其修养、素质和形象,而且直接影响到将来的学习和某项事业的成功。

研究此课题目标是让育苑小学的学生“知书达礼、举止文雅、品行端庄,在校是个好学生( 学习主动、有创新实践能力) 、在家是个好孩子( 孝顺父母、接人待物有礼貌、有自理能力) 、在社会是个好公民( 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设施、保护公共环境,能独立自主地在社会上做个会交往、有作为的人) ”。

2 、实验变量及无关变量的控制
(1 )实验的自变量:
有一套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文明礼仪伴我行》,做为校本教材。

列入课表有专兼职教师、有教学进度,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之中;
构建礼仪学科教学活动体系,体现新课程理念,运用发展性教学理念,遵循知、情、意、行的认知规律,注重情感体验,强化实践训练,变道德知识为道德行为;
实施主体性教育评价,坚持以学生为本,学中做的原则;相信、鼓励原则,营造机会放手实践原则。

(2 )实验的因变量:
实验的目标中要求的“ 知书达礼、举止文雅、品行端庄的新三好生”必须具有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积极创造性等主体性,真正变成行为,转化为一个人内在的自身素质,情操,影响他一生的发展。

(3 )实验无关变量的控制
实验对象的确定:全校六个教学班,实验教师可在不影响正常教师活动的自然常态下进行全员实验。

三、实验的目标、内容及过程
(一)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构建小学生礼仪教育及其文明素养培育的内容体系,探索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形成礼仪教育特有的评价体系。

礼仪教育的总目标可以概括为两句话:学校要把学生培养成为“ 知书达礼、举止文雅、品行端庄、会学习、会生活的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 ;学生要使自己成为一个“讲文明、懂礼貌、言谈举止受欢迎的人,勤奋学习、乐观向上有志向的人。

”(让学校礼仪教育最终将成为学生自己的需要。


(二)研究的内容:
(1 )确立适合小学生的礼仪教育目标体系和确定具体教育内容,编写礼仪读本;
( 2 )探索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具体途径与方法,通过课堂、班、晨、队会、家长学校、社会实践进行;
(3 )探索小学生文明礼仪培育的基本评价内容与方式。

(三)研究的对象、方法及过程
1 、研究的对象: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
2 、研究方法:
(1 )行动研究方法:“实践—反思”式,在研究过程中,边实践、边反思,不断修正研究方案,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实效。

(2 )调查研究法。

从课题立项之前到研究的各个阶段,分别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不同内容的调查研究,提高研究的可行性。

(3 )文献研究法。

查阅文本资料及相关教育信息网,搜集资料,进行先期的文献研究,分析研究的时代背景,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为课题实施奠定基础。

(4 )经验总结法。

由具体经验总结,上升到科学经验总结,提高经验研究水平。

3 、研究的基本过程
第一阶段:开题研究阶段
(1 )收集资料,进行文献研究,分析研究的时代背景,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
(2 )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不同内容的基础性调查研究,了解研究的可行性程度,确立研究的方向;
(3 )咨询专家,对课题进行论证,完善理论框架;
(4 )确立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

第二阶段:基础研究阶段
(1 )课题组培训教师,组织学习相关理论;
(2 )构建小学生礼仪教育研究的目标体系与基本框架,编写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校本教材,修改小学生成长手册、按年段设计、开展礼仪知识竞赛、礼仪示范表演等;
(3 )摸索礼仪教育途径、方式与策略:在实施学校礼仪、家庭礼仪和社会礼仪的教育内容时,遵循认识—实践—内化—外显的认知规律,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习惯,其中要把道德情感作为动力因素,贯彻在每一个教育环节之中。

(4 )通过问卷与访谈,组织教师自觉参与到礼仪教育的课题中来(举行礼仪教学研讨课、示范课,开展教风、学风大讨论、撰写礼仪教育案例、讲述“我的教育故事”);
(5 )配合学校月份教育主题,从小事抓起,使礼仪教育生活化、活动化、层次化、系列化、专题化;
(6 )举办家长学校,实施礼仪教育家校共建共育。

第三阶段:实践研究阶段
( 1 )从校园开始实践礼仪教育,不断加以修正、完善教育目标与内容;
(2 )礼仪教育拓展到家庭与社会,并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对学生、家长、教师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及倾听各方面的反映等辅助渠道,收集资料,处理数据。

(3 )进行经验筛选,撰写中期报告。

(4 )咨询专家导师,对礼仪教育进行评价。

(5 )建立礼仪评价体系,明确礼仪评价的要素、方式、手段、项目和指标。

第四阶段:总结反思阶段
(1 )分析、反思研究结果,撰写主报告。

(2 )咨询、论证,修改主报告。

四、实施的主要措施与经费保障
1 、建立健全领导小组与实验小组
2 、实验研究小组
3 、聘请实验研究专家
4 、按照教育科研工作程序,严格实施每一步骤,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

5 、编写实验教材及相关资料
用半年的时间完成校本礼仪教材。

6 、实验经费
由校长负责筹措实验经费,保证实验过程中的教材编写、印刷、实验教师外出学习、组织活动、总结表彰等费用。

甘肃省高台县巷道中心小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