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知识管理实施条件:知识梳理

知识管理实施条件:知识梳理

知识管理实施条件:知识梳理知识管理“做得好”的组织有很多,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美国陆军和他们大名鼎鼎的AAR(After Action Review:事后回顾)。

1944年,二次大战还没有结束,美国人认为士兵在战场上积累的战斗经验应该通过“显性化”管理起来,并在全军内部共享。

这样可以提升战斗力和减少伤亡;同时,只有将每次战斗的经验总结下来,才能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以便进行改进和提升。

于是,他们开始在每次战斗后,及时总结战斗经验,最终形成AAR 制度,并延续至今。

下面举一个具体案例。

一支派往海地的维和部队奉命护送一支运输队去某地,原计划晚上6点返回,结果晚上10点才回来。

原因很简单,回来的路上,车轮陷到沙子里。

回来后,他们立即做AAR(按规定,AAR不允许隔夜记录),他们按照固定的格式进行总结:原定的任务与目标是什么?答:原定的任务是护送运输队去某地并在18:00返回。

实际发生了什么情况?答:实际在22:00才返回。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答:回来的路上,车轮陷入沙子里。

下次我们怎么办?答:修改管理制度,沙漠地区,每次出车,车轮安装防滑链。

于是,一份AAR报告写好了(当然,这只是一个简述,具体报告内容则更为完整和全面),第二天上报旅部,再由旅部上报到国防部知识库。

显然,经过这一过程,这支部队的战斗力提升了,这是一次螺旋式上升,也是一次管理创新,也是一次业务流程再造和优化。

我在上一篇文章讲过,组织能力的提升就是要靠一点一滴的积累和改进。

同时,经过这一过程,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形成了组织记忆。

后人可以不必再出现同样的问题,整个组织的能力提升了。

AAR五要素下面我们分析一下为什么美军能把AAR坚持做下去,这里面有5个要素。

目标明确首先我们看到,在AAR的过程中,要显化的知识内容是明确的,就是对刚刚结束的军事任务进行总结,且有明确的格式要求。

在规定的时间,按规定的格式,总结规定的内容。

这一点很重要,我国很多企业搞知识管理,搞不起来,或者搞不下去,原因就在这里。

让员工共享知识,却没说共享什么。

最后,要么知识库里没有内容,要么知识库里全是垃圾文件。

搞知识管理,明确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知识管理是服务于组织战略的,要根据战略目标确定知识管理的目标,再分解出具体要管理的知识内容。

目标明确了,知识管理一半的事情就搞定了。

制度约束明确了要管理哪些知识后,要有具体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知识管理持续进行下去。

显然AAR不是美军士兵自愿,而是必须做的事情。

管理制度很具体,规定了时间,规定了内容,规定了格式。

管理要制度化,这一点不用多解释。

价值认同在组织里,要把一件事情长期做下去,光有制度是不够的。

中国人最清楚什么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所以,要把知识管理做好,需要一种超越制度的东西。

那就是在文化上要求组织成员对知识管理,要有“价值观”上的认同。

就是大家都认为搞知识管理是件有意义的事情,是值得为此付出一点辛苦,甚至牺牲利益的事情。

美军的AAR能够坚持半个多世纪之久,就是因为每个人都认同做好AAR,不但可以提升战斗力,多打胜仗;更可以挽救无数战友的生命,让战友少流血少牺牲。

这是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值得为此付出辛苦,甚至为此流血牺牲。

利益交换现实中,价值观上的认同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实实在在的利益往往更为有效。

将知识管理做的好不好与奖惩制度挂钩。

认真做好知识管理的人,可以获得更多升职的机会。

对于企业,这一点很重要。

在企业里,打造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更为不易,所以设计适当的利益交换条件是十分必要的。

知识产权美军AAR制度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士兵的战斗经验是组织的“知识资产”,其知识产权归美国军队所有。

这些知识如果不管理,将被士兵个人“私有化”,并随着他们的退役而被“无用化”。

中国很多知识管理工作者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知识管理能不能做好,领导重视是关键。

其实,问题出在企业领导有没有将知识当作企业的“资产”来看待。

有的企业,员工中午吃饭时,饭菜没吃完倒掉了,老板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于是出台了严厉的处罚措施。

可企业的知识资产流失,却视而不见。

企业的知识资产流失,或者被员工个人“私有化”,这跟员工将企业的财物拿回自己家,性质是一样的。

将知识当作资产来看待,知识管理才有可能做好。

成功实施走“两步”分析完美军的AAR,我们来谈谈企业知识管理如何实施?第一步就是确定知识管理目标,要搞清楚到底要管理哪些知识。

这个事情没搞清楚,知识管理将无从做起,也就注定了将会彻底失败。

无论企业买了价格多么昂贵、功能多么强大的知识管理软件系统。

梳理战略级知识知识管理服务于企业战略。

根据企业战略,制定知识管理目标。

如果企业的战略是进入世界500强。

那就要分析,进入500强需要提升企业哪方面的能力。

如果需要“提升产品研发能力”,那就管理产品研发相关的知识。

这个在上一篇文章里讲过,就不多说了。

如果需要“提升客户服务水平”,那就管理服务客户的相关知识。

统计客户会提出多少种服务需求,然后整理满足各种需求的最佳解决方案,然后保存到知识库里,再将这些知识推送给客服人员,或者是他们需要这些知识时,能及时获取。

具体操作方法:先分析客户可能会提出的服务需求,找专家设计解决方案。

然后培训所有客户服务人员。

详细记录每次服务过程,并分析服务效果。

当服务次数达到足够多时,统计分析将有意义。

统计分析出实际有多少种客户需求,然后根据各次服务效果的统计结果设计出最佳解决方案。

这个工作可借助大数据和知识挖掘软件工具。

将解决各种问题的最佳方案,保存在知识库中。

80%的客户需求集中在20%的问题上,这20%的问题的解决方案,要求客服人员熟练掌握。

其他问题的解决方案,需要时能在知识库里及时找到即可。

客户服务人员在熟练掌握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后,要对方案不断进行优化,螺旋式上升。

新遇到的问题,要及时整理,设计最佳解决方案,并存入知识库。

如果需要提升“设备管理能力”、“降低运营成本”等,都可以设计出相应的管理知识的目标和方案。

梳理流程级知识无论企业的战略是什么?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都是永恒的主题。

把做各种事情的方法明确并固化下来,就形成各种流程。

流程是用“复制”代替“重复的创新”,可以帮助企业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

做ISO质量管理体系的企业都或多或少在做流程。

只要有耐心,流程可以做得非常详细。

有时候因为流程总在变,无法固化,于是一些企业就放弃了做这类事情的流程。

对于这类事情,在做完一次后,通过AAR,将过程整理出来,供后人参考,也是很有价值的事情。

类似的事情做多了,自然可以总结出“共同”的内容,这部分“共同”的内容就可以固化成流程。

而“不同”的内容可以通过统计进行分类,然后总结出各类情况的处理方法。

这样,不确定流程的事情也可以流程化。

流程问题解决了,下面我们来谈一谈“流程的知识化”问题。

管理要制度化,制度要流程化,而流程要“知识化”。

这才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

流程只会告诉我们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而不会告诉我们“怎么做”。

“做什么”是知识,而“怎么做”是更重要的知识。

比如我们想做一个项目,流程会告诉我们第一步是写立项报告,但我们可能不知道立项报告应该怎么写。

如果将流程放到一个软件系统上,点击“立项报告”这个流程节点,可以出现一个新的页面,页面上详细说明如何写立项报告,并提供格式模版,还提供以前项目的立项报告供我们参考,这样,我们写立项报告就容易多了。

一些优秀的中国人,在外企可以坐到很高的职位,但来到国企或民企就“不灵了”,很多事情都做不了,原因就在于他原来工作的那家外企里面,做事情有明确的流程,并且流程都实现了“知识化”,所以做事情很容易。

流程对应的知识,是重点需要管理的知识,尤其是那些重要的流程。

梳理岗位级知识企业的能力来自于企业里每个岗位上“人”的能力,而能力源自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这一点很容易理解。

比如:一个企业的财务总监是国内著名的融资专家,那这个企业在融资方面将表现出很强的能力。

管理好岗位知识,一方面可以提升组织能力,另一方面可有效防止人员流动造成的知识流失。

事实上,中国很多企业做知识管理的初衷,就是因为人员离职将知识带走,给企业经营造成严重影响。

所以岗位知识是需要管理的非常重要的知识,尤其是那些重要的岗位。

企业里每个岗位都对应着相关的知识。

有多少岗位,人力资源部门知道,不用知识管理操心。

知识管理工作者要分析每个岗位的知识结构。

按原理性知识、技能性知识、事实性知识来分析,最终形成岗位知识清单。

岗位知识内容较多,不可能全部管理起来。

可按“掌握度”、“扩散度”、“编码度”进行知识成熟度分析。

重要岗位,或者成熟度不足的岗位,其岗位知识是重点管理内容。

企业里人力资源部门会做岗位胜任度评估,但一般都是按绩效来做,如果按岗位知识掌握度来评估,效果会更好。

战略级知识、流程级知识、岗位级知识,只有把这些知识梳理清楚,才能知道要管理什么知识。

梳理时,有专业的工具和方法,这是知识管理工作者要掌握的东西。

中国很多企业在做知识管理时,没有做好,甚至没做这一步,所以也就不知道要管理什么知识,知识管理工作当然也就没有成果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