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实验设计教案第二章

[精品]实验设计教案第二章

。 (2)容易产生顺序误差。
(二)定时系列设计
1、定义: 指实验处理前对一组被试作一系列的定 时重复观测,然后实施实验处理。再对 被试作一系列的定时重复观测,分析自 变量(实验处理)对因变量的作用。
2、定时系列设计模式
说明:Y1a、Y1b、Y1c分别表示实验处理前之观测值 Y2a、Y2b、Y2c分别表示实验处理后之观测值 X表示实验条件处理
受实验。 2、基本原理:
每个被试者参与所有的实验处理然后比较 相同被试者在不同处理下的行为变化。 3、使用前提:
先实施给被试的处理对后实施的处理没有 长期影响。
(一)实验前后设计
1、定义: 在实验条件处理前对被试观测的结果与 实验条件处理后所做的同样观测的结果加以对比 的设计。
2、基本模式:
3、实验前后设计举例
O1 O2 O3 O4 O5 X O6 O7 O8 O9 O10
3、定时系列设计举例
例: 小学生思维训练的效果的研究.
实验处理
1 2 3 4 5 6
7
实验观测
4、定时系列设计模式统计处理
假定试验处理的效应是短期的、暂时性的,可 根据实验处理前的各观测分数用线性回归或非线 性回归的方法把实验处理后可能的观测分数O6’预 测出来,然后用相关样本T检验比较和O6是否有差 异。 假定试验处理效应是连续的、长期的,则应该把 O6’ O7’ O8 ’ O9’ O10 ’等都预测出来,再将他 们和实际观测分数比较。
2、基本原理 这种设计的基本假设是由于被试是随机分配
成组,随机接受不同的处理。被试间的变异在 各处理水平间应该是随机分布的,因此在统计 上各组是无差异的。
3、设计模式
1、R
X1
Y1
R
X2
Y2
2、R
X1
Y1
R
X2
Y2
R
X3
Y3
4、随机组设计举例
(一)Loftus and Burns (1982) 实验目的:考察暴力场面对人的记忆的影响。 被试:226名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自愿参加 者;随机分配到以下两组。 组一:看带有暴力场面的电影 组二:看非暴力场面的电影
看完电影之后,要求两组被试回答25道关于电影 中事件的问题。其中一道题很关键:问被试在银行外 面露天停车场踢球的男孩穿的足球衫上的号码是几。 结果:组一,4%;组二,28%。
5、随机组设计统计处理方法
1、R
X1
Y1
R
X2
Y2 比较平均数,T检验
2、R
X1
Y1
R
X2
Y2 单因素方差分析
R
X3
Y3
6、随机分组的方法
实验心理学(上)
孟小红 Tel:
第02章 实验研究基本问题
一、实验研究变量 二、实验研究设计 三、实验研究信度与效度 四、实验研究仪器
难点:实验研究设计 重点:变量、设计、信度、效度
第一节 实验研究变量
一、变量 二、自变量 三、因变量 四、控制变量
一、 自变量
(一)含义 主试根据实验目的在实验中有意识地加以改变
配对组设计举例:
通过对同卵双生子的研究考察智力受遗 传影响大还是受环境影响大。
3、配对组设计的步骤
第一步:让所以被试做“共同作业”, 即接受预备测验,获得作业分数;
相同任务:如打靶;根据打靶成绩进行分组; 类似任务:如问题解决→不同种类问题解决; 相关任务:如智力测验→问题解决。
第二步:根据作业分数形成配对组。
实验设计中无法考察的一些复杂处理效应。
1、什么是处理效应
在实验的总变异中由自变量引起的变 异称为处理效应。
单元内误差 误差变异
残差
2、几种主要的实验处理效应
(1)主效应 实验中由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引起的变异。
(2)交互作用效应 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大小因另一个自变量的
水平不同而有所不同时,我们就称这两个因素间产生 了交互作用。 (3)简单效应
目的:第一次参加射击运动的人在接受打 靶训练前后打靶成绩的变化。
方法:选择10名从来没有参加过射击运动 的被试,在他们进行打靶练习前,先进行 一次打靶测验,记录下他们的打靶成绩( 前测成绩)。然后对他们进行为期1周的打 靶训练,每天2小时。训练结束后,再次对 他们的进行打靶测验,记录下他们的成绩 (后测成绩)。将前后两次成绩进行比较 ,就可以看出1周的训练是否有效果。
4、分组实验
A组:数字条件 B组:机械背诵 C组:造句背诵 D组:想象背诵
第二节 多变量实验技术
一、什么是多因素(多变量)实验设计
多变量实验是指在实验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自变量的实验设计,即多因素实验设计。
二、多自变量实验的三个优点:
效率高 实验控制较好 实验结果更有价值
在多自变量实验中,研究者可以获得单因素
4、实验前后设计统计方法
为比较y1、y2之间的差异可采用三种恰当的 统计方法
( 1 )相关样本T检验 ( 2 )非参数的符号检验法 ( 3 )非参数的符号迭次检验法( F
Wilcoxon )
5、实验前后设计评价
优点 (1)能较明显地检查出实验处理的效果。 (2)需要的被试量少。 缺点 (1)前后观测之间的时间间隔会带来外来影响
5、定时系列设计评价
优点:除具有前后设计的优点,还具有 (1)降低由于一次观测而得到被试不正常行为 的几率; (2)提供测量过程中的信息。
缺点: (1)由于更多次的观测,势必延长实验时间, 从而会有更多的外来影响; (2)也正是更多次的观测,更易引起顺序误差 ,更易导致练习、疲劳、紧张或厌烦等效应。
(二)配对组设计
1、定义 也叫对等组设计、匹配组设计,指对全部被
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 质类似或者相关,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 各组。
是随机组设计的一种扩展。 目的是使各组的特性更加相同。这种设计可 以控制组内变异和组间变异。
2、配对组设计基本设计模式
RY
R X1 Y1 R X2 Y2
的条件或因素。 (二)种类 1、作业变量 2、环境变量 3、被试变量
(三)对自变量的操纵
1、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
对一个变量根据测定它的程序所下的具体的
、明确的定义。 2、确定自变量的水平(注意下面3个方面)
(1)因素型实验自变量水平不超过四个。 (2)要确定好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确定好个水平之间的间距。
混合设计
背诵方式为组间设计:所有被试分成4组 ,每组被试只用一种方法背诵。
背诵次数为组内设计:但在每种背诵方 式下,背诵次数都有1,2,4,8,10五 种.每个被试都要按随机安排的顺序轮 流进行这五种不同次数的背诵。
实验程序
1、选择被试
2、被试分组
A、B、C、D四组
3、安排被试接受哪些实验处理
4、配对组设计的统计处理方法
比较平均数,T检验
5、配对设计的评价
优点: 在实验处理之前,就把组间变异缩到最小,
并使各组内变异比单独的随机分配更接近相等。 因此,这种设计能对被试个别差异给予更多的 控制,小型实验用配对设计,其效果比用随机 分组的效果更为显著。 缺点
实验者因分配被试而大大增加工作量。
(三)抵消实验条件的设计 1、定义
抵消实验过程中无关变量的一种设计。 又称ABBA平衡法。 2、基本模式:
3、抵消实验条件的设计举例
比较甲乙两种操作方式那种更好。
4、统计处理方法 相关样本T检验
5、抵消实验条件的设计评价
优点: (1)能较好地控制被试变量; (2)能较好地控制顺序误差; (3)时间上比较经济。
缺点: (1)反应变量在时间维度(轴)上的关系是 线性时才能使用。 (2)对有些实验不适用。如用两种学习方法 学习同一实验材料。
二、被试间设计
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 另一被试者(组)接受另一种实验处理的 设计。 设计技术:
随机组设计 配对组设计
(一)随机组设计
1、定义 将被试随机分配在不同的组内接受不同的自变 量处理。
被试内和被试间设计比较
被试内设计:也叫单组实验设计或重复 测量设计,是每个被试须接受自变量的 所有情况的处理。
被试间设计:被试间设计是要求每个被 试者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对另一被试 来自进行另一种处理,故又称独立组设计。
组内设计的优点
(1)组内设计需要的被试较少。 (2)组内设计方便、有效。 (3)组内设计比组间设计更敏感。 (4)心理学的某些领域需要使用组内设 计,即组内设计用于研究练习的阶段性 最为理想。 (5)组内设计消除了被试的个别差异对
1、研究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 每个自变 量有两个或多个水平。
2、采用被试间设计的那个自变量一般是被试者 变量,即每个被试独特具有的,不可能同时兼备 的。如:年龄、性别、智力等。
3、研究者更感兴趣的那个自变量一般都会采用 被试内设计。
基本方法:
首先确定研究中的被试内变量和被试 间变量,把被试随机分配给被试间变量 的各个水平,然后使每组被试接受与被 试间变量的某一水平相结合的被试内变 量的所有水平。
混合设计举例一
Johnson等(1983)用混合设计的方法 比较抑郁者和非抑郁者的记忆成绩。
假设:抑郁者比非抑郁者对于未完成的记 忆任务的记忆效果更好。
比较 被试变量是组间设计(抑郁、非抑郁) 任务类型是组内设计(完成、未完成)。
被 试 类 型 抑 郁 非 抑 郁
任 务 类 型
完 成
未 完 成
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
根据对实验条件控制严密程度的不同:
①真实验设计 ②准实验设计 ③非实验设计
根据实验中要操纵变量的多少:
①单实验因素设计 ②多因素实验设计
根据在各种自变量及各种处理水平中是否用相 同被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