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重点]植物学考研题库44页

最新[重点]植物学考研题库44页

[重点]植物学考研题库44页植物学名词解释1,71. 细胞学说——最初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德国动物学家施万提出的学说。

认为一切生物都由细胞组成,细胞是生命的结构单位,细胞只能由细胞分裂而来。

2. 原生质体——是细胞壁以内所有生命物质的总称。

由原生质所构成,是细胞各类代谢活动进行的主要场所。

3. 细胞器——散布在细胞质内,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微结构和微器官。

4. 胞质运动——细胞内细胞质的流动。

如胞质环流和变形虫伪足的伸缩。

5. 初生纹孔场——细胞壁在生长时并不是均匀增厚的,在细胞的初生壁上具有一些明显的凹陷区域,称初生纹孔场。

6. 胞间连丝——相邻生活细胞之间,细胞质常常以原生质细丝通过初生壁上的小孔而彼此相联系。

这种穿过细胞壁,沟通相邻细胞的原生质细丝称为胞间连丝。

7. 纹孔——植物细胞在形成初生壁时,初生壁上具有一些中断的部分,这些部分,也就是初生壁完全不被次生壁覆盖的区域,称为纹孔。

8. 成膜体——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纺锤体中部由微管、肌动蛋白丝和囊泡等组成的结构。

在该区域囊泡聚集并融合形成细胞板。

9. 组织——在个体发育中,具有相同来源的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的细胞群组成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称为组织。

10. 组织系统——指一个植物整体上,或一个器官上的一种组织或几种组织在结构和功能上组成一个单位,称为组织系统。

11. 分生组织——植物体内能连续或周期性地进行细胞分裂的组织。

12. 细胞分化——同源细胞逐渐变成形态、结构、功能各不相同的几类细胞群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使多细胞植物中细胞功能趋向专门化,是进步的表现。

13. 穿孔——是指导管分子的端壁在发育过程中溶解,形成一个或数个大的孔。

这也是导管分子和管胞的主要区别。

14. 颖果——颖果的果皮薄,革质,只含一粒种子,果皮与种皮紧密愈合不易分离。

果实小,一般被误认为是种子。

颖果是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植物的特有果实类型。

15. 休眠——一些植物的种子形成后虽已成熟,即使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也往往不能立即的萌发,必须经过一段相对静止的阶段后才能萌发,种子的这一性质称为休眠,休眠的种子是处在新陈代谢十分缓慢而近于不活动的状态。

16. 萌发——指充分成熟的种子,在适当条件下,从休眠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通过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变化,胚开始生长,逐渐形成幼苗的过程,称为种子的萌发。

17. 种子——由胚珠发育而成的,脱离母体后,在合适条件下可发育成新个体的繁殖器官。

主要包括具有起保护作用的种皮,新个体的雏体胚以及储存营养物质的胚乳或子叶等结构。

18. 幼苗——种子发芽后生长初期的幼小植物体。

19. 凯氏带——某些植物根内皮层细胞的最初发育阶段,纵向壁和横向壁上形成的一条细的木栓质或类木质素的沉积带。

20. 通道细胞——单子叶植物根的内皮层大部分细胞呈“马蹄形”增厚,少数正对原生木质的内皮层细胞保持薄壁状态,这种薄壁细胞称为通道细胞。

起着皮层与微管柱之间物质交流的作用。

21. 不活动中心——位于根尖分生区中最先端的部分,分裂活动弱甚至不分裂的细胞群,细胞内合成核酸和蛋白质的速率也很低,称不活动中心。

22. 髓射线——是维管束间的薄壁细胞,也称初生射线,是由基本分生组织产生,连接皮层和髓的结构,有横向运输的作用。

23. 树皮——新周皮的每次形成,它外方的所有的活组织,由于水分和营养供应的终止,而相继死亡,结果在茎的外方产生较硬的层次,并逐渐增厚,这些外层称为树皮。

24. 补充组织——在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周皮形成过程中,在原来气孔内方的木栓形成层向外分裂不产生木栓层,而是产生一些排列疏松、具有发达的胞间隙、近似球形的薄壁组织细胞,以后栓化或非栓化,称为补充细胞。

25. 侵填体——位于老茎中央部分的一些导管和管胞,其邻近的薄壁细胞从纹孔处侵入导管和管胞腔内,部分或完全阻塞导管或管胞腔而使它们失去输导功能,把这样的结构称为侵填体。

26. 复叶——一个叶柄上生有许多小叶称为复叶。

复叶的叶柄称为叶轴,叶轴上所生的叶称为小叶,小叶的叶柄称为小叶柄。

复叶可分为羽状复叶、掌状复叶和三出复叶。

柑橘类植物为单身复叶。

27. 单身复叶——形似单叶,可能是三出复叶的一退化类型,其两侧的小叶退化不存在,顶生小叶的基部和叶轴交界处有一关节,叶轴向两侧延展,常成翅,如柑桔、金桔等的叶。

28. 变态——在生物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29. 异型叶性——同一株植株上具有不同叶形的现象。

30. 繁殖——植物营养生长到一定阶段,植物本身以一定的方式产生新个体延续后代,称为繁殖。

31. 花——花是适合于繁殖的变态短枝。

在变态的枝上着生各种变态的叶。

花是被子植物特有的生殖器官。

32. 二强雄蕊——被子植物花中雄蕊存在的一种形式。

植物的花有雄蕊4枚,其中2枚较长,2枚较短,这种现象叫二强雄蕊。

33. 心皮——心皮是具有生殖作用的变态叶,是构成雌蕊的基本单位。

34. 胎座——心皮壁内,着生胚珠的部分。

35. 花序——花在总花柄上有规律的排列方式称为花序。

36. 丝状器——被子植物胚囊内的助细胞中,一些伸向细胞中间的不规则的片状或指状突起, 称为丝状器。

37. 双受精——被子植物特有的受精方式。

受精过程中在卵和精子融合时,有第二个雄配子与中央细胞的极核融合形成3n的胚乳核。

38. 无融合生殖——在植物中不经过配子融合而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无融合生殖可分为孤雌生殖、无配子生殖和无孢子生殖三种类型、 39. 多胚现象——在种子发育过程中或成熟种子中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胚的现象。

40. 传粉——由花粉囊散出的成熟花粉,借助一定的媒介力量,被传送到同一朵花或另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称为传粉。

传份是有性生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41. 倒生胚珠——胚珠一侧生长快,另一侧生长慢,胚珠向生长慢的一侧倒转约180?,珠心并不弯曲,珠孔在珠柄基部的一侧,合点在珠柄相对的一侧,靠近珠柄一侧的外珠被常与珠柄贴生,形成一条珠脊,向外隆起。

合点、珠心和珠孔的连接线几乎和珠柄平行。

42. 配囊——参44胚囊。

43. 配子囊——藻类和真菌产生配子的细胞或结构。

44. 胚囊——种子植物的雌配子体,由胚囊细胞分裂形成,具有多种类型,包藏于被子植物珠心中的一种高度特化的雌配子体,为大孢子有丝分裂的产物。

一般为 8核、7细胞的结构,包括一个卵细胞、两个助细胞、两个中央细胞核(极核)和3个反足细胞。

受精后、受精卵在胚囊内发育成胚,受精的极核发育成胚乳。

45. 聚合果——聚合果,是由一朵花内数个离生雌蕊发育共同形成的果实,许多小果聚生在花托上。

46. 聚花果——又称花序果、复果,由一个花序上所有的花,包括花序轴共同发育而成,如桑、凤梨(菠萝)、无花果。

桑的果实即桑椹,是桑的花序中每朵花产生一个小坚果,并集于花序轴上而形成。

47. 单性结实——指不经过受精,子房直接发育成果实的现象。

单性结实的果实里不含种子,所以这类果实是无子果实。

48. 外生孢子——在孢子母细胞外产生的孢子或母细胞壁破裂后由母细胞原生质体通过缢缩的方式产生孢子的现象。

前者如真菌无性生殖产生分生孢子,有性生殖产生担孢子的方式;后者如蓝藻门中的管胞藻属产生孢子的方式。

49. 内生孢子——在孢子母细胞产生孢子的方式。

如子囊菌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孢子和蓝藻门皮果藻属产生孢子的现象。

50. 孢子——植物进行无性生殖的生殖细胞。

51. 配子——生物进行有性生殖的生殖细胞。

52. 孢子体——能产生孢子,进行无性生殖的双倍体植物。

53. 配子体——能产生配子,进行有性生殖的单倍体植物。

54. 载色体——藻类植物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含有光合色素,故称载色体。

不同藻类所含有光合色素不同。

55. 蛋白核——某些藻类植物载色体上的一种特殊结构,在绿藻中较常见。

一个蛋白质的核心部分,外围以若干淀粉小块,这是藻类植物蛋白质与淀粉的一种贮藏形态。

56. 世代交替——在生活史中无性与有性两个世代有规律地相互交替的现象。

57. 核相交替——指生活史中,单倍染色体时期和双倍染色体时期交替出现的现象。

生活史过程中只出现一种植物体,配子体(单倍体)或孢子体(双倍体)。

58. 同行世代交替——植物世代交替中,孢子体和配子体形态结构基本相同的称为同行世代交替。

59. 异型世代交替——植物世代交替中,孢子体和配子体形态结构差别很大的称为异型世代交替。

60. 同配生殖——同形配子融合的生殖方式。

61. 异配生殖——相结合的两个配子在形态上相同,但在大小和行为上不相同的两个配子的结合。

62. 寄生——从活的动物、植物吸取养分的营养方式。

63. 腐生——从动物、植物死体以及从无生命的有机物质吸取养料的营养方式。

64. 专性腐生——只能从死的有机体获取营养的方式。

65. 专性寄生——只能从活的有机体上得到营养的方式。

66. 兼性腐生——以寄生为主,也可以营腐生生活。

67. 兼性寄生——以腐生为主,也可以营寄生生活。

68. 菌丝体——由许多菌丝连结在一起组成地营养体类型叫菌丝体。

69. 子实体——是高等真菌的产孢构造,即果实体,由已组织化了的菌丝体组成。

在担子菌中又叫担子果,在子囊菌中又叫子囊果。

70. 锁状联合——担子菌双核细胞分裂的一种特有形式。

常发生在菌丝顶端,开始时在细胞上产生突起,并向下弯曲,与下部细胞连接,形如锁状。

71. 初生菌丝——子囊孢子或担孢子萌发是最初形成的菌丝,每个细胞内含一核。

亦称初级菌丝。

72. 次生菌丝——配囊或初生菌丝细胞间通过质配后所形成的双核菌丝。

亦称二级菌丝、双核菌丝、复相菌丝。

73. 颈卵器——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大多数裸子植物的雌性生殖器官。

为产生卵细胞、受精及原胚发育的场所。

苔藓植物的颈卵器瓶状,由细狭的颈部和膨大的腹部组成,有由1至多层细胞构成的外壁。

在颈部有一串颈沟细胞,腹部有1个腹沟细胞和1个卵细胞。

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的颈卵器结构较苔藓植物的简化。

74. 精子器——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中产生精子的多细胞结构,棒状或球状,外壁由1层细胞构成,内有多数具有双鞭毛的精子。

75. 中肋——藓类植物叶片中央类似叶脉的构造,通常由细胞壁较厚的狭长形多层细胞构成,有长、短及单、双肋之分。

76. 原丝体——大多数苔藓类植物(主要是藓类)孢子萌发后首先产生的一个有分枝、含有叶绿体的丝状体或片状体,称为原丝体或叶状体。

77. 弹丝——苔类植物(如地钱)孢蒴内具螺纹厚壁的长形不育细胞。

弹丝具感湿性,孢蒴破裂时,弹丝因干燥而扭转,有助于孢子的散布。

78. 侧丝——子囊菌、地衣类、蕨类孢子囊群中产生的孢子的保护器官。

生殖器柄的表面细胞是不育的,一般为丝状细胞,但其形态则具有分类的特征。

79. 蒴齿——藓类孢蒴口部着生的能随水湿变化而运动的齿状构造,有时分内外两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