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PPT
2、读准下列字音
移其粟( sù )于河内 王好( hào)战
弃甲曳( yè )兵 衣( yì )帛( bó )
数( cù )罟( ɡǔ )不入洿( wū )池
鸡豚(tún )狗彘( zhì)之畜(xù )
庠(xiánɡ)序
申之以孝悌( tì )
然而不王(wànɡ)者
饿莩(piǎo)
3、整体感知
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
投身到事业中去
C.自以为得其实 古:它的真相 今义:实际上 D.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19.下列各项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 )(4分)
A.仰珙刊石 嘱告
B.各须谨之 慎重对待, 形容词作动词
C.括而羽之 加工箭的末端,名作动 D.镞而砺之 磨刀石,此指磨得锋利,名作动
20.下列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
二、《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共7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 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中的大部分篇目没有题目,后人取其开篇的 某些词句作为文章的题目。《寡人之于国也》就是如此。
三、《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是儒家经典著作 之一,与《大学》《中庸》《论语》一起被称为“四书”,与“五经”(《诗》《书》《礼》 《易》《春秋》)并称,是儒家的经典书籍,成为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
B
)(4分)
代词,它的
A.石之铿然有声者 定语后置
B.古之人不余欺也 宾语前置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动句
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状语后置
16.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D )(4分)
例句:忧劳可以兴国 使动用法
A.函梁君臣之首 名作动
B.悦亲戚之情话 意动用法
C.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名作状
之:取独 于:对于 焉耳矣:语气词连用 河内:黄河以北地区 凶:荒年,年成不好(古今异义) 察:考察 无如:不如,比不上 之:取独 加:更,再,副词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真是尽心竭力了!黄河北部 发生灾荒,我就迁移那里的灾民到黄河以东的地方,迁移 黄河以东地方的粮食到河内。黄河以东的地方发生灾荒, 也是这样办。考察邻国的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邻 国的百姓没有更加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加多,为什么呢?”
3月15号试卷讲评
13.选出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D )(4分)
A.登东皋以舒啸:高地 B.谗人间之,可谓穷矣:贫穷 处境艰难
“离骚”者,犹离忧也:离开 桴止响腾,余韵徐歇:传播
遭遇
C.脱然有怀,求之靡途:倒下 没有 D.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究
举天下豪杰:全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终究
直......耳:译为“只
孟子回答道:“ 大王您喜欢战争,就请(让我)用战争 来打个比方吧。咚咚地击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 抛弃铠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止, 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止。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 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么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能这样。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 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二、走进文本
1、介绍时代背景
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 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梁惠 王招贤,目的在于富国强兵,恢复并扩大疆土。 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一见面,梁惠王就对 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 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 国?” 可见,梁惠王迫不及待地向孟子讨教救国治国之策。本文就是孟子 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4分)
A.毋贻后悔 毋通“无”
B.顾反为女杀彘 女通“汝”,你
C.以官物见饷
D.何止贪冒如是乎? 止同“至”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姑且 顺应自然 直到生命的终结,乐于顺从天命还(又)疑虑什么呢?
在儒家传统中,有一位学者,是继孔 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他继承了 孔子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包括思 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在内 的“仁政”学说。
亚圣--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学习目标: 1. 掌握文中的重要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 2. 体味孟子散文善用比喻论辩的说理艺术。 3. 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探究其孟子治国思想的现代 意义。
一、说出你所知道的孟子 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 大师,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 子合称为“孔孟”。
问题三:关于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困惑,孟子为什么没有 直接阐明意见?是怎样“以战喻”的?用意何在?
孟子没有正面回答梁惠王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 “战”设喻回答,这样既不容易激怒对方,又便于启发对方, 启迪对方思考。
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做比喻,巧妙地指出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 施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本 质上都是虐民暴政。 梁惠王说“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没有本质的区别), 不知不觉地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的区别。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 必须施仁政,行王道,为进一步宣扬自己的仁政思想奠定基础。
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争夺人力,增添人丁,成为各诸侯国统治 者的当务之急。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 忧外患,加上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兵员和劳动 力匮乏。谁能问鼎天下?在冷兵器时代,谁拥有了大量的人口,谁就拥有 大量的兵源,谁就能够富国强兵。所以,梁惠王迫不及待地问到了人口问 题。为“寡人之民不加多”而忧心忡忡。
第三部分
第四自然段
曰:“王如知此,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也。不违农时,谷不 可胜食也。数罟不入 洿池,鱼鳖不可胜食 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谷 与鱼鳖不可胜食,材 木不可胜用,是使民 养生丧死无憾也。养 生丧死无憾,王道之 始也。
无:通“毋”,译为“不要” 于:比,介词
多于邻国:状语后置 违:违背,耽误 胜(shēng):尽,完 数(cù) :密,细密。 罟(gǔ) :网 洿(wū)池:池塘 斤:斧子 以:按照,介词 养生:供养活着的人(古今异义) 生:动作名,活着的人 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丧(sāng):动词,办丧事 死:动作名,死去的人 王道:为王之道,即以仁义治天下(施行仁政),是儒
14.选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C )(4分)
A.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即使
门虽设而常关 虽然
B.悟已往之不谏
取独
及凯旋而纳之 代词,它
C.举类迩而见义远 转折连词,却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转折连词,却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副词,表祈使语气,一定 自以为得其实
15.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是( 例句:复驾言兮焉求 宾语前置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7、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的主要思想
① 民本: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孟子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民为 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是否稳固的政治基础是民心的 向背,民心归附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 ② 仁政: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 ③ 王道: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孟子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即像商 汤、周文王那样“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 ④ 性善:孟子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与动物本性的不同 之处在于人有道德,即人生而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
问题四:孟子认为刚开始时如何实行王道?提出了那些措施,有何效果呢? 这一系列措施产生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措施: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斧斤以时 效果: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结果: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
不违农时
使民 养生
数罟不入
丧死
王道之始也
斧斤以时
无憾
“五亩之宅,树 之以桑,五十 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七 十者可以食肉
孟子“仁政”思想的含义 一、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事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 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
二、国君应以养民为职分: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三、反对不义的战争。
第二部分
第二、三自然段
孟子对曰:“王好 战,请以战喻。填 然鼓之,兵刃既接, 弃甲曳兵而走,或 百步而后止,或五 十步而后止。以五 十步笑百步,则何 如?”
曰:“不可。直不 百步耳,是亦走 也。”
请:请允许我 以:介词,用 喻:比喻,打比方 填然:形容击鼓声 鼓:击鼓,名作动 之:音节助词,无义 曳:拖着 兵:兵器 而:修饰连词 走:逃跑 或:有的人 以:介词,凭借。 则何如:宾语前置 直:只是,不过 耳:罢了,语气助词。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提出 “民贵君轻”的进步思想,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 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所谓“仁政”“王 道”,以“平治天下”为己任。
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 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问题一: 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 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具体的做法有哪 些? 但结果怎么样呢?
尽心
移其民 移其粟
无如寡人之用心
民不加多 感到
困惑
民不加少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