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期末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1500
论述我国南北饮食文化的差异说起我国南北饮食的差异,最明显的应该是体现在主食上:南方主食大米、北方主食面粉。
其次就是南北的菜系的不同,我国主要有八大菜系,分别是:鲁、川、粤、闽、苏、浙、湘、徽。
其中除了鲁菜是北方的其余的全是南方的,可以看出南方的菜系比北方的丰富。
还有南北方的菜量和酒量也有一定的区别,南方的菜量小而精,北方多而粗;北方人平均酒量都大于南方人,且北方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南方人相对则秀气些,这应该也是由各地区的习俗不同、人们的性格不同所造成的。
结合上课知识得知:我国饮食文化的历史起步较早, 发展也很快。
所以早在十万年前, 我们的祖先已懂得烤吃食物。
陶器、陶罐等较为先进的储器或饮器问世后, 人们能较为方便地煮、调拌和收藏食物, 饮食习惯便进人了烹调阶段。
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 夏商时代已经有王者“十二鼎食“之说。
汉代时已经发展形成并充分掌握了炖、炒、煎、煮、酱、腊、炙等烹调方法, 并外传到中亚、西亚和东南亚。
封建时期每个朝代的宫廷御膳, 都代表了当时的饮食最高水平。
而且我国的饮食结构复杂多样, 以五谷为主食者为最多。
因为我国广大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尤其是东部广大平原地区适宜种植小麦、水稻等农作物, 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饮食习惯, 大多地区习惯于早、中、晚一日三餐。
现今,我国的饮食调制方式主要有:烹、妙、煮、炸、煎、涮、炖等, 加之丰富的佐料大葱、香菜、蒜、醋等, 使我国的饮食和菜肴花样繁多, 色香味俱全。
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由于我国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民族习俗等的地域差异、各地区各民族在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上又有所不同,造成东西南北饮食文化的差异,原因具体如下:(1)、受地理位置的影响:不同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造就了各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北方的气温比南方低, 尤其冬季十分寒冷, 因此北方人的饮食中脂肪、蛋白质等食物所占比重大, 尤其在牧区, 牧民的饮食以奶制品、肉类等为主。
南方人饮食以植物类为主, 居民有喝菜汤吃稀饭的习惯,比如海南,“饭前喝汤”,海南人吃饭一般要在饭前喝汤,无论饭菜是否已经摆上,先要吃的东西一定是汤,喝过汤之后才吃饭吃菜,酒足饭饱以后,还要再喝碗汤,才算是吃完了一顿饭。
而在高寒的青藏高原上, 青裸是藏民主要种植的作物和主食, 同时为了适应和抵御高寒的高原气候, 具有增热活血功效的酥油和青裸酒成为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食用油和饮料。
(2)、社会因素的影响:比如上海扼长江入海口,腹地广阔,交通方便,经济发达,是中国最大的商业中心,从19世纪中叶上海被迫对外开埠,畸形繁荣经济刺激着上海菜的发展变化,各地风味为适应上海人员复杂,满足食客众多要求,古今中外兼收并蓄、相互借鉴,形成了上海菜讲究五味调和及清淡的真味的饮食习俗:菜肴以清淡为主,讲究层次,虽有多种复和味,但口感平和,质感鲜明。
具有清新秀美、温文尔雅、风味多样、富有时代气息的特点。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世界美食掀起一股强调低糖、低脂肪、荤素搭配及营养搭配等潮流,上海菜也紧紧跟随,改革各项操作技艺,创新菜肴,以适应时代生活的节奏,在开拓、趋时中发展。
(3)、民族文化的影响:我国有56 个民族, 汉族主要居住在东部平原地区, 耕作条件较好, 盛产稻米、小麦,主要以五谷为主食。
而其余众多的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西南地区, 地形和气候差异大, 更重要的是各民族在生产活动、民族信仰上都有各自民族的特点, 在饮食上也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很大。
其中,蒙古族、鄂伦春族、怒族和牧区藏族居住在北方寒冷地区,又多水产和畜肉, 为抵御严寒, 故以高热量的肉类为主食。
松花江、黑龙江沿岸的赫哲族以渔猎为生, 鱼兽肉为其主食。
蒙古族以放牧为主,饮食分白食和红食, 自食为各类奶制品, 红食主要是牛羊肉。
维吾尔族则爱吃用大米、羊肉、胡萝卡等做的抓饭, 以及拉面、烤羊肉、镶等。
哈萨克人的风味小吃是用奶油混幼畜肉装进马肠内蒸熟的“金特“和肉碎拌香料蒸成的“那仁“。
受自然条件的约束, 各民族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图腾信仰和对动植物的精灵崇拜, 这同时也影响到饮食, 比如鄂温克族人的祖先禁止猎熊, 这
样尽管他们以肉类为主食, 却也不会吃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