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

九年级上册诗词20首一、豪放词1、定风波宋·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

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

风雨也罢、晴天也罢,我都无所谓。

【赏析】此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所作。

写作者途中遇大雨乃吟啸徐行的经历和感受。

“穿林打叶”形容风雨急骤,“吟啸”、“徐行”表态度从容,“竹杖芒鞋”指条件简陋,“莫听”、“何妨”、“谁怕”体现倔强豁达的风度,宛然在目。

下片转入雨后,经风雨洗礼,人醒、雨霁、天晴、日出。

回首往事,一切阴晴、雨霁,无不消逝一空。

自然有急雨扑面,人生旅途中也有风雷盖顶,只要沉着履险,从容应变,岂有闯不过的风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等乐观自信、飘逸旷达的人生态度!深邃的人生哲理,寓于平常生活小景描写之中,弦外之音,令人回味无尽。

2、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译文】郁孤台下这赣(gan)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逃难人的眼泪。

“我”抬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

江边夜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的叫声。

【赏析】这首词为公元1176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

作者登台望远,“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

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兴亡之感。

下片抒愁苦与不满之情。

全词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却是淡淡叙来,不瘟不火,蕴藉深沉,手法实为高超。

3、满江红宋·岳飞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译文】我满腔热血,报国之情,再也压不住了,感到怒发冲冠,在庭院的栏杆边,望着潇潇秋雨下到停止。

抬头远望,又对天长啸,急切盼望实现自己的志愿。

三十多岁的人了,功名还未立,但是我也不在乎,功名好比尘土一样,都是不足所求的。

我渴望的是什么东西呢?渴望是八千里路的征战,我要不停的去战斗,只要这征途上的白云和明月作伴侣。

不能等了,让少年头轻易地变白了,到那时只空有悲愤。

靖康二年的国耻还没有洗雪,臣子的恨什么时候才能够消除呢?我要驾乘着战车踏破敌人的巢穴,肚子饿了,我要吃敌人的肉;口渴了;我要喝敌人的血。

我有雄心壮志,我相信笑谈之间就可以做到这些。

等待收复了山河的时候,再向朝廷皇帝报功吧!【赏析】岳飞工诗词,虽留传极少,但这首满江红英勇而悲壮,深为人们所喜爱,它真实、充分地反映了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

上片表现了岳飞急于立功报国的宏愿,下片表现了岳飞对“还我河山”的决心和信心。

4、临江仙明·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赏析】该词原是杨慎晚年所著历史通俗说唱之作《廿一史弹词》中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后来被清初的毛宗冈移置到《三国演义》的卷首,结果名扬四海。

这是一首豪放词,也是咏史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

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凭添万千感慨。

在让我们感受苍凉悲壮的同时,这首词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二、婉约词5、点绛唇•蹴罢秋千宋·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释】蹴(cù):踩,踏。

这里指荡(秋千)。

慵整:懒洋洋的收拾。

见有人来:一作“见客入来”。

袜刬(chǎn):即划袜。

未穿鞋子。

只穿着袜子行走。

花瘦:形容花枝上的花瓣已经凋零。

【赏析】此词当为清照早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

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

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划出来。

6、如梦令宋·李清照【赏析】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美的享受。

7、一剪梅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

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在丈夫赵明诚出外求学后,如胶似漆的思念之情,反映出初婚女人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花自飘零水自流”这一句有两层意思: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

作者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

人在愁苦时总是绉着眉头,愁眉苦脸的。

作者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的。

“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两者之间有着连接的关系。

所以,它能把相思之苦的那种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化起伏,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

8、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

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

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9、无题唐·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赏析】此诗作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

追忆从夜晚到天明时的宴会情景,诗人与意中人相会产生了无限的爱慕之情。

全诗感情深挚缠绵,炼句设色,流丽圆美。

诗人将身世之并入艳情,以华艳词章反衬困顿失意情怀,营造出情采并茂、婉曲幽约的艺术境界。

诗中意象的错综跳跃,又使其主旨带有多义性和歧义性,诗人对心灵世界开掘的深度和广度,确实是前无古人的,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便取决于这类无题诗所产生的巨大而持久的影响。

【注解】:1、画楼、桂堂: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2、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3、送钩:也称藏钩。

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

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4、分曹:分组。

5、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

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6、鼓:指更鼓。

7、应官:犹上班。

8、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

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

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10、锦瑟唐·李商隐锦瑟无端弦五十,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赏析】要想了解一首诗的真意,首先要找到诗的点睛之处。

本诗的真意自然是在最后两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两句表明了诗人对逝去的岁月的追忆,但却又充满了无奈和惘然!可是诗人在追忆什么呢?又是对什么充满了无奈?那就要具体分析前面的铺垫了。

总观全诗,结合李商隐的人生经历,抱着绝世才华却莫名其妙地卷入牛李党争,终于不为世用。

从怀才求仕时的期盼,到陷入党争之泥淖中而不能自拔时的迷茫和悲愤,乃至欲逃不得时之追悔,在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李商隐以锦瑟为题抒发了对自己经历了数十年来的官场生涯所能看到的当时社会生活的参悟和感慨。

三、托物言志诗11、东栏梨花宋·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译文】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条透露出浓郁的春色,飘飘洒洒的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布满了全城。

我心绪惆怅,恰如东栏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将这纷杂的世俗人生,看得多么的透彻与清明。

【赏析】这首七言绝句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感情,让人们感受到了“人生苦短”,引人深思。

这首诗看似很平淡,好像人人都写得出,但古今以来却只有这一首写梨花的诗篇,传诵千古,至今仍脍炙人口。

12、早梅唐·张谓一树寒棒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译文】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

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人们不知寒梅靠近溪水提早开放,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赏析】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

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

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

这一句承上启下,“溪桥”二字引出下句。

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

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

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13、山园小梅北宋·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赏析】林逋生性淡泊,无意功名,隐居于杭州西湖之畔,终身不娶亦不仕,惟好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