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课外古诗词

九年级课外古诗词

课外古诗词教学目标:1、反复呤诵,理解诗歌。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赏析。

教学难点:体会感情、把握主旨。

教学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导入二、整体感知:.(一)学习《观刈麦》1、标题理解:刈:割;观刈麦:观看割麦子。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3、重点字词注音刈(yì)荷箪( hè dān )童稚( zhì)饷(xiǎng )田穗( suì)秉( bǐng )曾( zēng )三百石( shí)4、老师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是意境。

5、全班齐读6、对全诗进行分析具体分析:(1)、“少”、“倍”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的忙碌。

(2)、“覆陇黄”有丰收的喜悦,同时也可以表现出农民将更忙了。

(3)、下面那些句子最能体现出农民的忙?全家出动那几句。

(4)、同学们能想象农民当时忙碌的样子吗?文中那些句子体现了?全文分别从正侧两面说明了农民忙碌的样子。

(5)、上面一部分说明了农忙时全家出动的场景,那么接下来又有一个怎样的场景呢?贫妇人拾麦穗的场景。

(6)、同学们能在文中找出一个词来形容这一贫妇人吗?贫(7)、贫妇人贫的根源在那里?“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8)、看到这里我老师在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悲伤和同情,那么诗人这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从那里可以看出了?诗人为什么要“念此私自愧”?7、全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全诗通过官吏不劳而获的舒适生活与农民的辛劳贫困形成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8、请学生有感情朗读,再全班齐背。

(二)学习《月夜》1、作者简介刘方平(生卒年不详),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

唐开元、天宝年间在世。

他一生没有出仕做官,过隐居的生活。

他的诗多咏物写景,尤以绝句见长。

2、赏析“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这两句诗是写的仰观所见景象,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祥和而又恬静的星空月夜图。

明月西斜,月色自然就只能照到家家户户的半个庭院,“阑干”是横的意思,北斗已经横卧于天边,此时南斗星亦“斜”,可见写的是更深夜半时刻。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这两句诗中,诗人巧妙地从听觉着墨,闻虫声而知春暖。

这两句诗互为因果,前者写结果——知春暖,后这些知春暖的原因——虫声透纱入室。

夜深人静的时候,鸣虫的唧唧名叫从何外面陆陆续续地透过窗纱,传到诗人的耳鼓,诗人忽然感觉到,夜深了,虫儿还在叫,天已经暖了,春天已经来到了人间。

在这静谧的月夜中,虫鸣声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难免要触发诗人的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和创作的激情。

3、请学生有感情朗读,再全班齐背。

(三)学习《商山早行》1、作者简介在晚唐的诗人中,与李商隐齐名,史称“温李”。

在晚唐的词家中,温庭筠填词最多,占有一定的地位,被誉为“花间派”鼻祖。

2、写作背景:诗人本来是太原祁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

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

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故乡”;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

四、鉴赏诗歌3、学生朗读,读懂诗意清早起来出行,马车上的铃铛响声不断,出门人想念家乡倍感悲伤。

雄鸡唱晓,茅草店外残月当空,布满寒霜的板桥上,早已留有人迹。

槲树叶纷纷凋落,铺满山路;月光下驿站墙边的枳树花开得正鲜艳。

于是,想到我昨夜梦会杜陵的故乡景色:故乡杜陵,凫和雁布满了曲折的池塘,自得其乐。

4、朗读,思考:(1)、题目中“早行”在诗中如何体现出来的?直接表现:晨起动征铎(清晨起床,车马铃声叮叮当当,旅客套马、驾车活动已暗含其中。

)间接表现:鸡声茅店月(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人迹板桥霜(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枳花明驿墙(明反衬天暗,说明“早”)(2)、本诗描写的景色是哪个季节的?槲叶秋天即枯,经冬不谢,次年春枝抽芽时才纷纷飘落,枳花春季开花,可见是春季。

5、请学生有感情朗读,再全班齐背。

三、小结《观刈麦》诗中描写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的同情和关心。

《月夜》描写了早春月夜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惊喜的心情。

《商山早行》是一首五律诗,描写了旅途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作业:背诵这三首诗。

板书设计田家少闲月┄┄但惜夏日长 -- 割麦者农民的艰辛鲜明观刈麦复有贫妇人┄┄拾此充饥肠 -- 拾麦者赋税的繁重对比今我何功德┄┄尽日不能忘 -- 官员生活舒适1、2句—仰望:寥廓天空、月色空明、星斗阑干月夜3、4句—俯视:大地静谧、寒夜料峭、虫声新透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初春山村黎明图羁旅之愁板桥、霜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检查背诵二、整体感知:(一)学习《卜算子咏梅》1、导入:梅花正是应为傲寒独放、冰清玉洁的品格,成为历代诗人吟咏的对象。

今天我们来学习陆游的一首《卜算子咏梅》。

2、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

一生志在恢复中原,因“喜论恢复”‘受到投降派忌恨,受人排挤,结果被黜免,回乡闲居至死。

陆游是创作力非常旺盛的诗人,《剑南诗稿》共收录9300余首诗词,加上遗稿,有一万多首。

诗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3、朗读,思考(1)、词的上半阙有哪些意象?明确:驿站、断桥、黄昏、风雨。

(2)、这些意象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为什么?明确:荒废驿站的断桥边,寂寞开放的梅花,非常的孤寂凄凉的意境。

这样孤苦无依的梅花无人欣赏,正值黄昏时分,夕阳西下,一种萧瑟凄凉的意境展现了出来,再这种情况下,竟然还要受到暴雨狂风的打击,这是多么凄惨阴沉画面。

(3)、表达的梅怎样的品格明确:孤芳高洁、坚强不屈的品格。

(4)、词的下半阙表达了梅的怎样的品格?从哪里体现的?明确:高尚脱俗、坚贞不二的心志。

从“一任群芳妒”和“只有香如故”可以体会。

(5)、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明确:托物言志、衬托、拟人、烘托。

4、请学生有感情朗读,再全班齐背。

(二)学习《破阵子》1、作者简介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是宋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

晏几道的词风浓挚深婉,工于言情,与乃父齐名,世称“二晏”。

他出生在宋太宗淳化二年,七岁就能写文章,在乡中有“神童”之名。

2、赏析上片写景,处处都在显示着生机盎然的春天。

它以一联对句开头,写景而兼点明季节。

用燕子、梨花带出新社和清明两个节日。

社日是祭社神—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秋两社,新社即春社,是在春分前后的戊日。

古代上层妇女是不劳动的,但平常也要做针线活,从事游玩。

所以张籍的《吴楚歌词》说:“今朝社日停针线。

”清明在春分后十五日,是古代上坟祭祖的日子,也是妇女们可以出门踏青挑菜的日子。

从春社到清明,都是春光最好的时候。

词人将人物安排在这个特定的时间里,就已经使读者感到春气的融和与春景的绚烂,仿佛置身于暖洋洋的春光中,看到燕子飞翔、梨花飘落一样了。

三、四两句仍用对偶,描绘出一个极其幽静的园子来。

园中有个小小池塘,池边疏疏落落地点缀着那么几点青苔。

在茂密的树林里,时时有黄鹂在枝叶的深处偶然啼叫那么几声,来打破这寂静的空气。

歇拍(上片的结句)写春天的日子,在这幽静的环境里,更显得特别悠长。

而在这寂廖的长日里,似乎一切都是静悄悄的,只有一些柳絮,在空中飘来飘去。

这就将上面几句所写情景一起烘托了出来,有前人所说的“画龙点睛”之妙。

下片写人物。

一群游春的少女说说笑笑,做游戏,好不热闹,更让人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和青春的无限美好。

头两句的意思是从上片贯穿而来。

在这样美好的春天、这样漫长的日子、这样寂廖的环境里,年轻人又怎么耐得住呢?于是就想到要到邻居家里去找女伴来游戏了。

恰好,就在边走边采摘花草的小路上,那位姑娘也正带着笑容走了过来。

“巧笑”,写出东邻那位姑娘笑眯眯地带着聪明而调皮的神气;“采桑”,则暗示出下文有斗草的情事。

下面三句写两位姑娘斗草。

斗草是古代妇女玩的一种游戏,体现出她们对于名花异草的知识和爱好。

斗草赢了邻居,使得这位少女充满了欢乐。

她忽然想起:怪不得昨天晚上做了那样好梦,原来是今天斗草要赢的兆头啊!越想越高兴,脸上就显出得意的笑容来了。

“笑从双脸生”,将笑写得非常自然天真。

3、请学生有感情朗读,再全班齐背。

三、小结《卜算子咏梅》这是一首咏物词。

表面看,这首词歌咏的是梅花,实际上,它是通过运用托物言志手法和比拟手法,用梅花来表现词人自己的坚贞品质和高尚情操。

作者以爱国获罪,在漫长的一生之中屡遭打击。

但他矢志不移,始终坚持抗金报国的远大理想,表现出一种崇高民族气节。

这首词就是诗人这一节操的形象化的反映。

《破阵子》这首词不仅描绘了初春大自然的美丽景象,还刻画出古代少女的生活片段,反映出少女充满青春活力的精神面貌, 这首词不仅是一幅独具特色的田园风景画,还是一幅与古代劳动妇女生活有关的地方风俗画。

四、背诵这两首诗。

板书设计上片:梅花的遭遇请缨无路卜算子咏梅下片:梅花的品格壮志难酬上片:写景自然美丽破阵子下片:写人地方风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