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构建数学有效课堂的几点思考[论文]

构建数学有效课堂的几点思考[论文]

构建数学有效课堂的几点思考
摘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观为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数学课堂教学在减负的同时力争实现增效的目的,从以学生为本、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学情境的创设三方面进行探讨,以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课堂提问;创设情境;有效课堂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课题,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要求。

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观为数学教育注入了新的内涵。

同时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也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

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实践和探索,针对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得出了几点体会。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数学有效课堂。

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或学得好不好。

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无效益的唯一指标。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进步,即使老师教得很累,也是无效教学。

课堂是老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阵地,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

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

1、注重适时引导,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就应是一个生动、活泼、主
动而丰富的个性过程。

”探究是学会学习的核心,数学教学要把探究式学习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方法,要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因此,应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发展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的吸引和组织学生参与探索和研究,使学生学会学习,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数学游戏、数学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数学规律,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

或按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原则设计教学猜想、探究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公式、法则、定理的探索和发现过程。

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达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境界,从而形成高效、主动、快乐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机制。

2、多媒体的使用,增强了教学形象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适当整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形成动态分析,让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产生的发展,构建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创新意识。

通过多媒体的巧设情境、激发兴趣,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形象性,优化
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实现有效课堂。

二、课堂提问的合理设计,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但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提问流于形式、缺乏引导、提问失控、用词不当等问题。

如果教师在课堂中能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可大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课堂提问的机械化,流于形式。

新课程提倡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对“还”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不能恰当的设置问题。

例如,在教学“分式方程的解法”(巩固课)时,一般的老师都这样提问:
师:请同学们回答分式方程的解法。

生(齐)去分母得整式方程—解这个整式方程—检验。

听了学生集体大声、流利的回答,教师满意的进入到了习题课的学习。

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实际上学生中有不少是滥竽充数,这种提问无益于弥补学生在解题中的失误。

其实,对于巩固课,教师完全可以以呈现学生在作业中易犯的典型错误,让学生进行分析,然后让学生当“小老师”来指出错误,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课堂教学失控,缺乏教学驾驭能力。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的兴
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主动学习、积极思考。

但有些老师所提的问题无法掌控,导致大部分学生思绪游离,课堂陷入僵局,教师所提问题的空洞,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2、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策略及方法。

(1)采用启发式提问。

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

教学中有梯度地设置启发性问题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关键。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基本方法,提出的问题应融合对题目的审视和分析,使学生领悟问题的本质属性,这就是启发式提问的艺术所在。

(2)把握时机,连续追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连续追问,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问题的方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可以紧接着再问“为什么”,即进一步提问学生回答的理由是什么?得到这个结论的根据是什么?可以避免学生形成盲目猜题和“想当然”的习惯,通过变式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发现问题的关键,得到新的结论。

(3)深题浅问,难易适度。

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特点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那些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有一定联系,但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也最具有吸引力,能促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探索。

(4)层层推进,让每一名学生都学有所得。

成功的课堂提问应兼顾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掌握一定的知识。

然而有的老师在课堂中并没有做到这点,出现了教学中只有优生“吃得饱”的局面。

所以老师在提问时,应面向全体学生,确保学生有同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更好的集中精力学习。

三、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良好的教学情境具有动力功能、发展功能、育人功能,是学生“创造与发现”的“催化剂”。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意识、启发创新思维、提高探究能力、提高课堂效率有明显的作用。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将那些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且易于接受的问题,使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积极思考中品味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圆的定义”时可这样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能做成三角形、方形的吗?使学生感到新知识的自然、必要和富有趣味,并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另外,创设问题情境时还可以揭示生产、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创设分层教学情境,让所有学生都有效地探究。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名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和特长,都有闪光点。

教师要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创造条件去适应学
生的个性发展,这样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为之有效。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得到最大的限度的发展。

所以当我们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能认真分析教材,重视教材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精心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的积极参与、注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价值,我想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会成为真正的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中学数学参考》
3.《中小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