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弟子规》读后感8篇

《弟子规》读后感8篇

《弟子规》读后感8篇《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我们养成良好个人行为的指南,是检验我们道德品质的一个标准,是提高国民素质重要的启蒙教育,下面给大家分享《弟子规》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弟子规》读后感1《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我们养成良好个人行为的指南,是检验我们道德品质的一个标准,是提高国民素质重要的启蒙教育,也是我们终身受益的良师益友。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秀才李毓秀根据宋朝朱熹的《童蒙须知》改编,后经儒生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是一本教育儿童如何做人做事的书籍。

《弟子规》全文1080个字,360句,但却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进行了高度概括。

通过浅读,使我意识到《弟子规》不仅是教育少年儿童的好教材,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我们养成良好个人行为的指南,是检验我们道德品质的一个标准,对我们日常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与《弟子规》的内容有相同之处。

《弟子规》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教导大家如何修身养性、尊老爱幼。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要从小处着手,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注重个人的形象,也就是维护集体的形象。

与家庭成员和睦相处,与单位同志团结友爱。

《弟子规》所体现的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揭示了做人做事的根本规律,是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

而《弟子规》则是儒家思想的根。

我们学习《弟子规》,目的是要扎好中国文化的根。

《弟子规》规范了人的行为,一句话一个道理,一句话一种思想。

它给了我们很多工作中的启示。

例如“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是指我们在工作中做事情不要慌张,忙乱就容易出错;不要害怕困难,应知难而进,也不要马虎草率,要认真对待。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意思是指看见别人有好的品德,就要向他看齐,哪怕同他相差很远,只要坚持下去,慢慢地总会赶上,看见别人坏的行为,就要自我反省,有就马上改正,没有也要引起警惕。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後”,是教人不断形成恭敬心。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是讲一个人负责的态度,让有条不紊的做事方法扎根。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讲的就是我们的要养成良好的六常工作习惯。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没能及时跟上。

伦理道德沦丧,道德水准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这也是有目共睹的。

究其原因,与没学《弟子规》有很大关系。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环顾全球,没有别的办法,只有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人民,特别是在全民中推行《弟子规》教育,才是出路。

总之,只有学好《弟子规》,才能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的道德品质,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建立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

《弟子规》读后感2盼望着,盼望着,我们学校的读书室终于开放了。

我怀着高兴的心情走进读书室借书。

借什么书呀,我望见书架上有一本《弟子规》我就把它借回来读。

《弟子规》是一门国学,我读了它后有了很多的体会,然而,在众多的体会中最大的就是我变了。

我是独生子女,父母把我当成宝贝。

小时侯的我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道关心别人,体谅别人,不理解父母,不知道父母吃了多少的苦。

“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这句话让我感到十分惭愧。

以前我不懂得孝敬父母,常常惹父母生气。

有一次,妈妈把饭做好以后放到桌子上,喊我吃饭,我被精彩的电视剧迷住了,没有答应。

妈妈一而再再而三的喊我吃饭,我不耐烦的回答:“你们去吃嘛,我一会再来,喊我干什么嘛。

”妈妈说:“饭快凉了,快点来吃吧!”我还是等电视剧完了之后才到饭桌上去吃饭。

还有一次,妈妈正在厨房里干活,叫我帮她把地扫一扫。

我根本就没有理她,只是在电脑上尽情的打游戏。

妈妈过了一会又喊了:“你把地扫了没有啊?”我还是没有听见。

妈妈生气的说:“你这孩子,没有听见我叫你吗!”今天,我读了《弟子规》的入则孝,我很后悔。

尤其是有看见后面的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意思是说“父母叫我们,应该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

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者推辞偷懒。

”反思我自己的行为,羞愧之心悠然而生。

勇于承认错误是一种美德,现在,我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

读了《弟子规》后,我最大的变化就是言行举止和我那臭臭的牛脾气。

现在的我非常的有礼貌,在学校遇到老师就问老师好!并深鞠躬,遇到客人也热情问候,在家中我不再那么刁蛮了,懂得了关心父母,不再和父母发脾气了。

妈妈他们都说我长大了,懂事了。

在外边我讲礼貌了。

串门时受到亲人们的赞赏,在路上时也会受到路人的好评,此时此刻我真的觉得自己长大了。

《弟子规》使我彻彻底底地变了,变的成熟了,变的懂事了,变的越来越好了!相信我以后会继续的变,变的更好.“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做人要讲求信用,说话办事不能花言巧语,要实事求是,为人真诚,这才是立身之本。

“言必行,行必果。

”这是诚信的基础,我也做到了。

从现在起我要懂得这些道理,认真做事,真诚待人,将来长大了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

《弟子规》改变了我。

它是一面镜子,我要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弟子规》读后感3《弟子规》的作者是清朝的李毓秀。

读后,它让我懂得了如何尊敬师长和父母,怎样和兄弟姐妹融洽相处,怎样学习,怎样做事,怎样做人等等。

《弟子规》是我们儿童的启蒙读物,是养成良好个人行为的指南,我认为它是所有人一生的必读书目之一。

《入则孝》这一章讲的是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要孝敬父母,还有兄弟和谐,误要歧视穷人,不能巴结富人等。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是这句话: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这句话还有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位叫黄香的孩子。

因为他的母亲早逝,所以黄香对养育他的父亲非常教顺。

夏日,他见父亲床非常热,他便拿着扇子扇床,直到床凉为止。

冬日,父亲床上很冷,他便亲自帮父亲暖被窝。

母亲早逝,父亲抚养他长大,他知恩图报,便有了黄香温席的故事,黄香那时才九岁,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黄香才那么小,就懂得孝顺亲人,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的的人。

黄香的孝心,是一个孩子从内心深处自然萌发、激发出来的孝,又是出于天性的、并尽自己的能力所能做到的孝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亲仁》一章中,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这一句话也让我受益匪浅。

你能跟高尚的人做朋友,你就会懂得很多,会变得很有爱心,过错也会减少。

如里你跟小人做朋友,你就会变得越来越坏,麻烦也会自己找上头来。

所以,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跟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尽量不要跟德行有缺陷的人做朋友。

《弟子规》这本书所宣扬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慎言敏行、严于律己、改过迁善等道德规范,它可以铸就我们的精神灵魂,同时培育了我们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正、刻苦耐劳和精忠爱国的优良素质。

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当你细细品味它的精髓,你就会茅塞顿开,平时里的点滴感悟都在圣贤的教诲中有明确的答案;你就有一颗宽爱的心,爱社会、爱祖国、会感恩、会尊重别人、会廉耻、会与人和谐相处。

希望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多的深入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让我们的社会走向一个美好的未来。

《弟子规》读后感4最近,我阅读了中华传统诵读经典《弟子规》,获益良多。

这本书里面有一句话:“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凡是开口说话,诚信要占第一位,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想办法做到;没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不能随便答应。

至于花言巧语的方法和欺骗手段,就更不能使用。

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凡事要实实在在,不要说些不着边际的没有事实根据的话。

这句话让我明白了“诚信”的重要,这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做过的一件错事。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刚刚起床,朋友们就一起过来找我,我惊讶地问道:“你们今天为什么这么早来找我了,往日你们都是中午才有空来找我玩的呀?”小洁说:“我们今天想找你一起去种黄豆。

因为我们几个家里都没有黄豆了,想看看你家有没有。

”我恍然大悟,赶紧进厨房去找,发现家里有些黄豆,便拿了出来给大家分。

小静说:“我们只要六颗就够了,每人种两颗。

你一定要记得用清水泡一下黄豆,我们下午四点半再过来找你一起种,好吗?”我开心地说:“好啊!”送走了她们,我刚想找杯子泡黄豆,家里的电话响了,原来是妈妈打电话回来说,让我送点水到田里给她喝。

我赶紧盛好水送去后,回来就打开电视看喜欢的节目,把泡黄豆的事情忘到九霄云外了。

时间不知不觉到了下午四点,当小洁、小静她们来找我的时候,我才想起来黄豆还没有泡。

小洁生气地说:“我们不是约定好了的吗?你怎么能不守信用,不讲诚信呢?你让我们怎么跟你做朋友?我们不喜欢跟不讲信用的人做朋友”我羞愧地说:“对不起,我没有用心记住这件事,我以后一定好好改正,不会出现不讲诚信的事了。

请大家原谅我!”经过我的真诚道歉,朋友们虽然原谅了我,但是这件事却像警钟一样长鸣在我的心里。

读了《弟子规》后,我更明白了“诚信”的重要,懂得了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基本的交往原则,懂得了“人无信而不立”的道理,它会一直成为我人生的信条和座右铭,鞭策我前行!《弟子规》读后感5当一缕阳光射进我的小屋,微风拉开窗帘,我捧起那本被我束之高阁已久的《弟子规》,心中感慨万千。

儿时,当我光着脚丫跑过书柜时,就被这本《弟子规》可爱的封面吸引,曾伸出脏兮兮的手摸着可爱的封面问妈妈:“这是什么书啊?”妈妈说:“这是《弟子规》,宝宝长大了也可以读的。

”这是我初遇《弟子规》。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对《弟子规》有了更多的了解,它是清朝康熙年间一位学者李毓秀所著,《弟子规》跨越时空的障碍,引导着不计其数的年轻人,让我不得不叹服这学者的厉害。

《弟子规》以孝开篇,“父母呼行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我颇有感触——我家经常上演这一幕:母亲做好了饭菜,连声呼叫我的名字:“萌萌,吃饭了!”可我还沉浸在我的动漫世界中,对母亲的呼唤充耳不闻,直到母亲怒不可遏,我才遵命。

自从我读了《弟子规》后,才知道自己的行为多么的不孝,就是在古代也是令人不耻的,此后,我改掉了自己这个坏毛病,妈妈再喊我吃饭,我会马上关掉电视到餐厅,爸爸妈妈呼唤我时,我会第一时间应声并跑到爸爸妈妈跟前,爸爸妈妈对我的这种改变也赞赏有加。

我感谢《弟子规》为我带来的改变。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我默默地读着。

我觉得这是教我们有“礼”。

礼貌是我们最基本的教养,没有礼貌就更谈不上孝道了,恭敬长辈也是孝道的一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