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与大国发展战略
摘要:国际政治格局,就是指国际舞台上各类政治实体在一定的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和表现形态。
世界正处在一个大转折、大调整的时期。
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根据国际风云的变幻,制定和调整各国的国际战略,力争在新的力量对比和国际格局调整的基础上,占据有利的地位,以便创造一个有利于自身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壮大自身的实力,争取在世界舞台上有更大作为。
关键词:格局演变战略
(一)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雅尔塔体制的主要内容
雅尔塔体制是美、苏、英三大国首脑主要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前后,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国家美国、英国、苏联等三国首脑,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后遗留事务和维护世界和平问题,举行了三次重要会晤,即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和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
其中最重要的是雅尔塔会议。
三次会议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达成一系列的协议或协定,内容包括三大类:一是协调盟国最后战胜法西斯的战略步骤;二是确定对战败国处理的原则问题;三是战后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问题。
这些协议协定及其实施就构成了雅尔塔体制。
雅尔塔体制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国际力量对比的状况。
美洲的美国和西欧之外的苏联,占据了国际政治的中心位置,欧洲在世界政治中的中心地位丧失了、改变了。
雅尔塔体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表现在它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合作与和平相处。
在近半个世纪里,雅尔塔体制对于防止德、日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势力的复活,维持欧洲各国的相对稳定,保障欧洲与世界的和平、避免世界战争的爆发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联合国的建立也是雅尔塔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各国合作的一个重要标志。
但是,雅尔塔体制具有少数大国,特别是美苏两大国依据新的实力对比和利益争夺胜利果实的性质,它将大多数中小国家排除在外,甚至无视和公然侵犯其他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损害一些国家的正当权益与利益,因此理所
当然地遭到许多国家强烈的抨击与不满。
雅尔塔体制是美、英、苏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战后世界秩序重新作出的安排,是大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实质是大国划分势力范围。
它为战后美苏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奠定了基础,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世界开了先河。
2.两极政治格局
北约华沙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国际舞台上出现了两大阵营的对峙与斗争,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苏争霸格局逐渐形成。
美苏争霸的过程,随着双方势力对比的变化,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双方既有缓和又有紧张,;70年代,苏联加强了对外扩张的势头,美国转攻为守;80年代,美国对苏联重新采取了强硬的方针,苏联转向全面收缩。
美苏争霸长达30多年,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
但由于双方势均力敌,也使世界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
两极格局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政治上表现为两面旗帜的斗争,社会主义阵营高举和平、民主的大旗,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进行了坚决斗争。
在经济上表现为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帝国主义阵营妄图通过经济封锁的手段来扼杀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进行反封锁的斗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并注意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建立友好的关系。
军事上的斗争主要表现为“冷战”和局部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以及柏林危机等。
意识形态上的斗争也十分激烈,表现为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帝国主义阵营希望社会主义国家的青年一代“和平演变”,社会主义阵营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3.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进入格局转换的新时期
两极格局的终结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
但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从而最终决定了旧格局的终结,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当前世界仍处于旧格局已经瓦解,新格局尚未形成的过渡时期。
这次新旧格局转换具有以下的特点:第一,旧格局的解体没有经过大规模战争,而是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的。
第二,新格局的形成过程将会复杂得多,形成时间也要长得多。
因为现在美国虽然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力图建立单极世界,但它没有足够的力量搞成一统天下,其他主要大国
都在争取在世界或地区的主导权,期望建立一个多极世界,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足够的实力,可单独与美国相抗衡。
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多极化与“单极世界”之间存在斗争,有时甚至是激烈的斗争。
世界各种力量必然要经过长时期的消长、分化、组合的过程,才能重新形成稳定的格局。
目前世界上不确定的因素很多。
第三,新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渐进过程。
各主要大国都在力争对自己有利的世界新格局,为争夺对世界新格局的主导权展开斗争。
斗争的结果将取决于历史的“合力”,在和平时期这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
(二)大国的发展战略
目前,世界主要国际力量之间的对比关系尚未完全确立,各主要大国并不甘心接受美国所主导的“一超多强”格局,并都在为21世纪形成一个有利于自己的稳定的力量对比关系而进行着激烈的较量,其结果还很难预测。
美苏两极格局的终结使战后近半个世纪来的整个国际关系发生了急剧变化,当前世界各种力量正在发生的重新分化组合,表明世界进入了一个新旧格局的转换时期。
这一时期中,尽管存在着种种不确定的因素,但世界向着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在加剧,世界多极化趋势已变得难以阻挡。
而新旧格局转换时期世界各种基本力量的消长变化,对未来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具有深远的影响。
美国一超独大地位和在大国关系中的主轴作用增强,霸气高涨;同时,大国关系互动和力量重组态势愈益朝着牵制美霸的方向发展,世界多极化进程继续在曲折中发展。
大国的作用和地位是由实力对比和大国之间相互依赖程度决定的。
美国综合国力尤其是军事力量继续扩张,对诸强的实力优势继续扩大;美国在政治、外交、安全、经济上对诸强国的影响远超过诸强国对美国的影响。
美国依仗实力强势和天下无战略对手的“机遇期”,大搞单边主义、黩武主义和反恐扩大化,以期加速实现其独霸世界的战略目标美国推行全球战略的终极目的是建立由它
支配的单极世界秩序。
布什政府调整国家安全战略,谋求绝对安全和绝对军事优势,推出“先发制人”战略,强化单边主义,根本出发点都是为了加速实现这一目标。
随着俄罗斯国力增强和外交战略的调整,战略更加主动、姿态更加强硬普京时期,俄罗斯外交战略一个明显的特点即是外交战略更加主动,姿态更加强硬。
开始务实考虑建立多极世界的实力因素,并付诸具体行动致力于多极世界的建立是俄罗斯独立以来的一贯政策,但是在俄罗斯独立之初的叶利钦时代,俄罗斯对多极世界的号召更多只是流于政策和口号,并没有切实考虑建立多极世界的具体实施方法,更少采取实质性的相关行动。
仍将与西方的斗争理性控制在自身实力氛围内,避免对抗升级普京执政后期,虽然俄罗斯与西方在北约东扩、导弹防御等问题上矛盾激化,双方在欧亚大陆的地缘争夺日趋激烈,新一轮的军备竞赛一触即发,但是,在与美欧国家针锋相对坚定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俄罗斯仍努力将双方矛盾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在坚定斗争的同时也积极开始对话和谈判,尽量避免关系破裂,避免与西方的对抗升级,这是普京时期俄罗斯处理与美欧等西方国家关系大的原则方向。
开始重视“软实力”的外交影响,以重塑大国威望和影响力普京执政后期,在俄罗斯外交战略中,越来越重视文化文明等“软实力”的作用。
2007年的俄联邦对外政策概论称“将同在世界上支持不同文明间进行对话相关的问题提到最前沿,已经成为现阶段国际关系发展的决定性趋势之一。
发展文明间对话是我们外交政策战略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理由把这一命题贯穿在我们的各种国际交往当中,并把它确立为俄罗斯外交在可预见未来的…大思路。
这已经成为确立俄罗斯在国际政治中的精神领袖地位、坚持我们外交政策独立性以及在国际生活具体局势和问题方面推行我们利益的有效手段。
面对复杂多变的大国关系新气象,中国应创新对外战略与大国外交,稳步增强国际战略主动权。
要坚守“发展中大国”定位不动摇,始终统筹“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
大国崛起路径坚持“内涵发展”为主、“外延拓展”为辅,修炼“内功”,以不断增强的综合实力妥善应对大国博弈。
要均衡稳健推进大国关系。
拓展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大国合作,推进大国协调机制化及多样化。
均衡发展与老牌及新兴大国的关系,构筑更为主动有利的大国“战略伙伴关系”框架。
周边地区大国云集,应将“大周边”作为大国外交的重点,力争中美在亚洲“和谐共处”,力促中、日、印“亚洲三强”和解共生,共同维护周边和平稳定,有效捍卫自身地缘战略利益。
要针对几组紧要与“敏感脆弱”的大国关系,改进工作、增进互信、确保主动。
对美国坚持合作与斗争并举,加强军事交流与战略互信。
对俄罗斯拓展经贸合作,推进战略协作。
对日本两手并用,既要继续加以争取,又要有效应对海权竞争。
对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在深化合作同时,妥善
管理分歧与竞争。
处理好中美欧、中美俄、中美日、中美印等战略三角关系,不断扩大回旋空间。
参考文献:
胡鞍钢《大国战略—中国利益与使命》,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2页
《环球时报》 (2008年07月25日第四版)
江西元《大国战略与未来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