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EnMSGT-2010钢铁行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实施规则(试行)北京国金恒信管理体系认证有限公司中国金属学会发布目录前言引言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 钢铁行业能源管理概况5 GB/T23331-2009标准在钢铁行业的实施细则和应用指南附录A 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基本条件附录B 钢铁行业能源管理特定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清单前言《钢铁行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实施规则》(以下简称“规则”)为GB/T23331—2009《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在钢铁行业的补充要求、实施细则和应用指南。
为方便使用,规则各章节的“□”中引用了GB/T23331—2009中对应的内容。
规则中用“企业”替代GB/T23331—2009标准中的“组织”。
规则由北京国金恒信管理体系认证有限公司组织起草。
规则的起草单位:北京国金恒信管理体系认证有限公司、中国金属学会、国家节能中心、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济南钢铁集团公司、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规则的主要起草人:纪振双管炳春王维兴温燕明徐志强王安平袁仲林黄正玉孙德民李洪福宫福元闫振武梁凯丽。
引言管理承诺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管理评审 持续改进 能源方针图1 能源管理体系运行模式 能源管理体系的详细和复杂程度、文件的多少、所投入资源的多少等,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如体系覆盖的范围,组织的规模,其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能源消耗的类型及消费量要求等。
实施本标准能够改进组织的能源管理绩效,但能源管理体系的成功实施还需要相关技术和方法的支持。
因此,组织应在适宜且经济条件许可时,考虑采用最佳可行的节能技术和方法,同时充分考虑采用这些节能技术和方法的成本效益。
本标准提出了对组织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管理要求,并未对其所提供产品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提出要求。
本标准并未对能源管理绩效提出具体指标值的要求,也不包含针对其他管理体系的要求,如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财务或风险等管理体系要求,但可将本标准所规定的要求与其他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协调,或加以整合。
钢铁工业的能源消耗量约占全国工业总能耗的15%,是国家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之一。
近些年,钢铁行业的能源管理经历了由强调单体节能到强调系统节能、由粗放式管理到集约化管理的转变,已基本具备科学、系统地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条件,突出表现在:1) 随着企业工艺装备水平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能源管理的基础条件逐步改善,部分企业已具备实现“科、精、准”管理的物质条件。
2)系统节能的理念已被广泛认知。
通过系统和网络优化,实现最佳节能效果的方法和实践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
3) 钢铁产品制造过程功能扩展的概念已被普遍接受。
钢铁产品的制造过程在生产产品的同时,兼有能源转换、固体废物资源化、消纳社会废弃物的功能,以期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能源和资源的循环利用。
产品制造过程功能的扩展,客观上要求企业从更宽视角、更深的层次、系统地考虑能源问题,特别是能源消费结构、用能方式和理念。
4) 能源和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已成为制约钢铁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效率已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依据科学的能源管理体系标准或规则、采用系统的方法,有效地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针对钢铁行业的特点,以GB/T23331—2009《能源管理体系要求》为基础,北京国金恒信管理体系认证有限公司组织编制了《钢铁行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实施规则》。
规则在起草过程中充分考虑了钢铁行业能源管理的特点、原则及最新研究成果,为GB/T23331—2009《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在钢铁行业的补充要求、实施细则和应用指南,适用于对钢铁企业的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或评价,也可作为企业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能源管理体系的依据之一。
规则的第5章重点针对GB/T23331—2009中需要突出钢铁行业特点的要求给出了实施细则和应用指南,包括必要的补充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规则未针对GB/T23331—2009中的每项要求给出实施细则,依据GB/T23331—2009及规则建立的能源管理体系应满足GB/T23331—2009的全部要求及规则中的补充要求。
针对某些要求,“应用指南”中以“实用指导”的方式给出了示例。
给出“示例”的目的是帮助使用者更好地理解标准或规则中的要求,仅供参考。
为确保认证的有效性,规则的附录A给出了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基本条件,依据GB/T23331—2009及规则寻求认证的企业,应满足附录A规定的条件。
在内容编排方面,规则的第5章更多考虑了与GB/T23331—2009标准保持一致。
使用者需要针对钢铁企业能源管理的特点,系统地考虑能源管理体系过程间的作用关系。
图1给出了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模式图。
图1 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运行模式图规则本身虽未提出具体的能效标准或准则要求,但企业需要明确相关的标准或准则要求。
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目的在于确保企业的能效水平满足相关的标准或准则要求,并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的绩效。
企业能效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工艺、装备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企业应寻求并积极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设备和产品,包括先进的能源管理方法、最佳的节能实践。
规则虽未包含对其他管理体系的要求,但考虑到能源管理与其他方面的管理密不可分,特别在GB/T24001标准中已将“能源”作为环境管理的一部分,企业可以将能源管理体系的要素与其他管理体系要素协调、整合。
1 范围规则适用于对钢铁企业的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或评价,也可作为企业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能源管理体系的依据之一。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正文中没有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规则。
3 术语和定义规则另外给出以下术语和定义3.10 耗能工质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不作为原料使用、也不进入产品,在生产或制取时需要直接消耗能源的工作物质。
注:出自GB/T2589-2008《综合能耗计算通则》3.11 能控因子运行过程和活动中影响能源消耗和供给的可控因素。
注:也可称之为“能效因子”。
4 钢铁行业能源管理概况4.1 概述4.1.1 现状、差距与潜力钢铁工业的能源消耗总量约占全国工业总能耗的15%,是国家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之一。
近30年来,钢铁工业的节能工作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
2009年,全国重点钢铁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为619 kgce/吨钢,与1999年相比,下降了37.2%。
表1为近30年来全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的变化情况。
表1. 1980年—2009年大中型钢铁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的变化目前,有些大型钢铁企业的能耗指标已达到或接近国外先进水平。
但总的看,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钢铁行业的能源管理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
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我国钢铁工业能源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产业集中度低,设备的大型化程度不够,仍存在许多高耗能的落后产能以炼铁为例,2004年,我国共有1000m3以上的高炉73座,产能为1.06亿吨;而日本2004年的粗钢产量为1.12亿吨,仅有8座高炉。
目前,我国400m3以下高炉的生产能力仍有约1亿吨,占炼铁能力的20%。
2) 工艺和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近几年,钢铁行业将铁钢比作为衡量钢铁企业工艺结构和流程优化的指标之一。
2008年,我国钢铁企业平均的铁钢比为0.94,而发达国家钢铁生产的铁钢比在0.5左右。
在能源消费结构方面,煤炭等高碳能源在我国钢铁行业能源消费中占比在70%以上,而国外发达国家的占比在60%以下。
3) 节能技术的应用程度有待提高,特别在余热余能回收和利用方面统计结果表明,钢铁企业消耗的能源中被生产过程有效利用的不到30%,70%以上转化为余热余能。
2005年,全国重点钢铁企业余热余能的平均回收率仅为25.8%,而国外先进国家的回收率已达到90%以上。
4) 能源的基础管理水平和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
4.1.2 主要的政策措施概括起来,国家在钢铁行业节能方面的主要政策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加快落后工艺、装备和产能的淘汰速度国家在2005年发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中明确了新、改、扩建项目在装备方面的准入条件。
具体包括:烧结机使用面积180平方米及以上;焦炉炭化室高度6米及以上;高炉有效容积1000立方米及以上;转炉公称容量120吨及以上;电炉公称容量70吨及以上。
沿海深水港地区建设钢铁项目,高炉有效容积要大于3000立方米;转炉公称容量大于200吨,钢生产规模800万吨及以上。
对在用的生产设备,《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中明确了需要淘汰的落后装备,具体包括:土烧结、土焦(含改良焦)、化铁炼钢、热烧结矿、容积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专业铸铁管厂除外)、公称容量20吨及以下转炉、公称容量20吨及以下电炉(机械铸造和生产高合金钢产品除外)、叠轧薄板轧机、普钢初轧机及开坯用中型轧机、三辊劳特式中板轧机、复二重式线材轧机、横列式小型轧机、热轧窄带钢轧机、直径76毫米以下热轧无缝管机组、中频感应炉。
国家在2005年公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进一步明确了淘汰落后工艺和装备的时间表。
为确保“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国发[2010]7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中进一步要求:到2011年底前,淘汰400立方米以下的炼铁高炉、30吨以下的炼钢转炉。
提高钢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调整和优化行业的工艺结构、装备结构、能源结构,将成为国家未来一段时间主要的政策导向。
2) 提高节能技术,特别是余热余能回收技术的应用范围和水平“十一五”期间,国家将“余热余能的利用”作为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之一,并制定了配套的政策和措施。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2008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中适用于钢铁行业的节能技术有9项(不含通用技术),其中有7项为余热余能的回收和利用技术。
国办发[2010]3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强调了钢铁行业余热余能的利用及相关政策的落实。
过去十年,钢铁行业大力推广了以副产煤气及高温烟气余热的利用为代表的余热余能利用技术,如:干熄焦发电、烧结烟气余热发电、TRT、CCPP。
与1999年相比,十年间,全国重点钢铁企业的平均吨钢综合能耗下降了37.2%,主要得益于余热余能的回收和利用。
如前所述,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钢铁行业在余热余能的利用方面还有很大潜力。
3) 以能源管理中心的建设为载体,全面提升钢铁企业的能源管理水平“十一五”期间,国家将“能量系统优化(系统节能)”作为十大节能工程之一。
钢铁行业针对自身的特点,也提出了许多系统节能的原则,例如:“能质对口、裕度合理、耦合匹配、系统优化”的供、用能原则,“就近回收、就近转换、就近使用、串级和梯级利用、高质高用”的余热余能回收和利用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