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航应急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冬春季节,南方地区出现强降水、冰冻雨雪、低能见度等恶劣天气,机场的运行安全与正常受到了严重影响。
上级要求各单位全力以赴清除跑道、滑行道、停机坪积雪,保障正常运行;严格天气条件、确保飞行安全;认真做好恶劣天气条件下的不正常航班旅客的服务工作。
尽管各地民航部门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暴露出监测预警体系和信息发布机制不完善、指挥联动机制不健全、应急设施数量不充足、不少基层单位先期处置能力较低等突出问题。
如何提高民航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已成为民航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认真把握和深入实践的课题。
笔者现就民航应急管理工作谈几点拙见,以期抛砖引玉。
一、思想重视,提高认识。
1、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是应对公共安全形势的现实需要。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传统的非传统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国际的和国内的风险、矛盾相互交织,公共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从当前发展的生态环境形势看,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自然灾害进入频繁多发期,衍生、次生灾害的突发性和危害性进一步加剧,民航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面临许多新的课题,这些都对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现实要求。
2、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只有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才算是和谐社会,人类过度开发自然带来的后果已给人类自身造成了伤害,全球气候变暖严峻挑战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已在一些地方发展成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发事件,加强民航应急管理,建立健全有效防范风险、化解矛盾的体制机制,是增强抵御自然灾害、促进社会和谐、民航安定的有效途径。
3、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安全是民航永恒的主题,安全第一,没有安全就没有发展,没有安全就没有效益,保安全就是讲政治、识大体、顾大局的表现。
只有加强以预防、处置、救援、重建和评估为主要内容的民航应急管理体系,才能不断提高民航抵御各种风险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才能实现民航的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才能切实保障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民航应急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监管局、航空公司、机场当局、航空管制、油料公司、机场公安局、驻场武警等多个部门。
要特别注意预案体系的对接,应急机构的对接,预测预警的对接和应急资源的对接。
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是应急处置的基本原则,第一时间处置的好坏往往决定损失的大小和处置成本的高低。
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
航空法》、《民用机场管理条例》、《民用运输机场应急救援规则》的有关法律法规,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充分发挥民航各级党委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各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和专业优势,进一步完善统一指挥、上下一致、部门联动、应急办综合协调的工作新格局。
为此,民航在统筹兼顾的前提下,应急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应突出以下几个重点:
1、健全应急预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好预防工作是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概率、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的最有效、最经济、最安全的办法。
突发事件常常发生于意料之外,但安全防范却在我们的预防之中。
许多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上下预案一般粗"、"套话多"、"千篇一律"。
应急工作流程、岗位职责、处置方法等不够明确具体,有的定位不准,执行主体不准,预案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等。
目前,覆盖全民航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预案体系已基本形成,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订完善,注重预案的系统性、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和完备性,实行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
要抓好上下级、部门之间预案的衔接,加强沟通协调,建立联系机制,要抓好预案演练,在演练中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合机制。
2、加大资金投入。
大力加强和改善各类应急救援所需的装备建设,加大资金投入,购置、更新一批先进的救援器材和设备,以提高应急救援的能力。
各级民航部门要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将
应急管理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给与优先安排和保障。
要充分发挥科技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保障作用,推进各级民航部门应急平台建设,实现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共享、辅助决策、科学评估等,确保应急管理工作的及时、快速、科学、准确。
3、加强业务学习,搞好宣传培训。
学习是一种能力,当前社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新探索、新实践、新经验不断总结。
要加强对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学习和理解,及时了解、借鉴国内外有关应急管理和危机应对处置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应急网站和新闻媒体的作用,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主要内容,加大应急科普宣教工作力度,使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应急预案、救援知识进机场、进航空公司、进机关、进班组,增强民航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应急意识,全面提升民航人的应急素质,切实提高民航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1、加强组织领导。
民航各级部门要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和指挥。
民航各级党委要定期听取应急管理工作的情况汇报,未雨绸缪、提前规划、及时研究确定有关重大事项,使应急管理工作与民航安全生产、优质服务、科学发展等各项工作同步部署、一同推进。
加强沟通协调,搞好部门之间、条块之间的衔接和配合,建立和完善应对突
发事件的联席会议制度。
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领导配合抓,一级抓一级,级级起作用的工作格局。
2、改进工作作风。
基层是出现问题最多的地方,是树立典型、总结经验最好的地方,是最容易拉近干群关系、联络感情的地方,预防突发事件的关键一环在基层,处置突发事件的第一现场也在基层,抓住基层就抓住了根本。
各级民航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快工作作风转变,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推进各项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
要坚持摸实情、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大兴调研之风,深入到突发事件第一线,研究新情况,掌握新动向,解决新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加强和改进应急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3、落实目标责任。
一个单位的应急管理工作,领导是关键,没有最高领导层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视,就不会有各级人员的积极参与,必须强化目标责任人的责任意识。
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必须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要认真落实各项应急管理工作的制度措施,分解目标、明确任务、细化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任务、目标和要求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岗位、具体人员身上,一级抓一级,件件抓落实,确保事事有着落,
件件见成效。
要进一步健全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和问责制,提高落实的质量,提高执行力。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的增长期也是社会矛盾凸现期,利益重新分配,新旧观念相互碰撞,社会结构剧烈变动;再加上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安全等因素相互交织,地缘、宗教和文化冲突与政治经济矛盾相互作用,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迅速增加。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应急管理是现代社会的安全理念,大量事实证明,能不能有效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是对各级民航干部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
民航应急管理工作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好应急管理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关荣。
时下正值隆冬季节,是民航安全事故易发期、多发期。
民航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突出应急工作重点,坚持预防与处置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围绕加强"四大能力"(预防控制能力、预案管理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完善网络、健全机制、强化基础、提升能力,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和应急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以"一案三制"(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民航驾驭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开创民航应急管理工作新局面,确保民航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