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阅读卡

教师阅读卡

采撷书香智慧人生——九江南方小学教师读书沙龙活动教师阅读卡阅读时间:20 14年5月26 日教师姓名吴丽琼读物名称班主任之友片段摘录随记自古以来,我国有“师道尊严”的传统,尊师是一种社会美德,但有时候不免会把学生置于被支配的地位。

我觉得传统文化中的师生观,往往将尊重视为单向的(即学生对教师的尊重),而忽视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正因为是单向的,对于实施“尊重”的人只是一种客套,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情感;对于“尊重”的对象则是满足了一种对自己的心理需求,很少去考虑对方的心理感受,学生也将永远不会学到“尊重“的真谛。

因此,我觉得作为教育者首先就要转变自己的观念,树立尊重学生的意识,学会尊重被教育者的人格与意愿。

春风拂弱柳,细雨润新苗。

我想:教育应该一切从尊重开始,一切从心开始!有时候,教师也应该要学会“蹲下来和学生说话”,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或许会得到意外的“收获”。

俗话说:“自尊之心,人皆有之。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思想单纯,自尊心也比较强,他们总希望家长、老师的尊重和鼓励。

当他们取得成绩时,希望别人能给予赞扬、肯定;当出现错误时,在内疚的同时更希望得到别人的谅解。

班主任是学生自尊和人格的直接的保护者,因此,我们要致力于创设一种师生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友爱的氛围,让学生能在这个集体中快乐地成长。

阅读感悟我们不仅要认识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

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该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我们的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承认个性差异,鼓励个性张扬,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各尽所能,各尽其才”。

“尊重”不是方法,也不是态度,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是让学生从他人的尊重中获得自尊,一个人的自尊是自我教育的源泉,而获得自我教育的能力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要做到一切从尊重开始,用爱来触动每个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采撷书香智慧人生——九江南方小学教师读书沙龙活动教师阅读卡阅读时间:20 13 年11月15 日教师姓名吴丽琼读物名称巴金的《家》片段摘录随记不到半年,新的配偶果然来了。

祖父和父亲为了他的婚礼特别在家里搭了戏台演戏庆祝。

结婚仪式并不如他所想象的那样简单。

他自己也在演戏,他一连演了三天的戏,才得到了他的配偶。

这几天他又像傀儡似地被人玩弄着;像宝贝似地被人珍爱着。

他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

他只有疲倦,但是多少还有点兴奋。

可是这一次把戏做完贺客散去以后,他却不能够忘掉一切地熟睡了,因为在他的旁边还睡着一个不相识的姑娘。

在这个时候他还要做戏。

他结婚,祖父有了孙媳,父亲有了媳妇,别的许多人也有了短时间的笑乐,但他自己也并不是一无所得。

他得到一个能够体贴他的温柔的姑娘,她的相貌也并不比他那个表妹的差。

他满意了,在短时期内他享受了他以前不曾料想到的种种乐趣,在短时期内他忘记了过去的美妙的幻梦,忘记了另一个女郎,忘记了他的前程。

他满足了。

他陶醉了,陶醉在一个少女的爱情里。

他的脸上常常带着笑容,而且整天躲在房里陪伴他的新婚的妻子。

周围的人都羡慕他的幸福,他也以为自己是幸福的了。

这样地过了一个月,有一天也是在晚上,父亲又把他叫到房里去对他说:“你现在成了家,应该靠自己挣钱过活了,也免得别人说闲话。

我把你养到这样大,又给你娶了媳妇,总算尽了我做父亲的责任。

以后的事就要完全靠你自己。

……家里虽然有钱可以送你到下面去继《家》我看到鸣凤死了,然后觉慧做梦梦见她了,再后面一些,看了这里,书其实看完了,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评价觉慧,但我觉得他是个有自己个性的人,敢于反抗,不甘于受封建礼教的管制。

阅读感悟巴金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豪门大户,熟悉封建大家庭的生活及其内幕。

他在学生时代参加过进步的学生运动。

1927年赴法国留学。

受当时比较激进的无政府主义的影响,成为一位真正的理想主义者。

大革命低潮期,矛盾中的巴金转而以文学创作来宣泄心中的情感。

巴金先生的小说大多写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及追求光明、追求理想的心路历程。

这之中也有他自己的经历。

小说《家》是他“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后的高公馆里。

大哥觉新是这个大家庭的长子嫡孙,父亲死后他便挑起了家庭的重任,但他性格懦弱,明明深爱着梅,但却无奈的听从家庭的意愿而与瑞珏结婚。

他企图以自己的隐忍来应对大家庭里的勾心斗角,他虽然接受了五四运动的新思想,但却有太多的束缚与顾虑,最终还是为别人而做着那个懦弱听话的“大少爷”。

——九江南方小学教师读书沙龙活动教师阅读卡阅读时间:20 13 年5 月25 日教师姓名吴丽琼读物名称《牵挂》摘自《读者文摘》片段摘录随记小时候的我,调皮且倔强。

有时候皮起来,妈妈也拿我没办法,有一次把家里的整代洗衣粉都倒在水里,弄出五彩的泡泡来,妈妈要打我,手掌举到半空,我“哇”地一声就哭开了,小小的五岁的我就自己跑到姥姥家,当现在说起这件事,都很自豪地向爸妈炫耀。

因为四里地对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说是很有挑战性的。

“还说呢!不让你去你偏要去,你爸在你后边跟了你一路呢!”妈妈的话让我愣了半天。

(二班檀亚丽《牵挂》)妈妈为我织毛衣,她想尽办法让我穿得舒服些。

每织几针都会举起来扯一扯,拽一拽......当她兴冲冲地将织好的毛衣拿到我面前时,我只斜着眼眼瞥了一下,就用两手将毛衣推回她怀里。

“我不喜欢这款式,你拿走。

”母亲的笑容僵在脸上,只是说:“我再改,我再改。

”母亲三番五次地改,我最后只有勉为其难得穿上。

她笑了......母亲脸上那一丝藏不住的喜悦和身上的那一丝暖意,让我的心融化了。

(二班马文军《无形的风筝线》)我喜欢吃嫩绿的小油菜,但家里却没有一个人喜欢。

但是每次赶集,都少不了一把。

每个星期回家,我总能瞥见桌上新鲜或干巴的油菜。

这次回家也不例外,但是它没有光泽,没有水分,皱巴巴的样子。

像七十岁老太太的脸。

母亲说是父亲让留的,心里不觉间荡起涟漪。

(二班田肖梅《牵挂》)夕阳欲下,西方的天空霞光映人,温暖、幸福。

我学会牵挂是在一次爷爷生病的时候。

那天我去看爷爷,进门后却看见爷爷躺在床上,我问奶奶,爷爷怎么了?奶奶说爷爷这两天不舒服。

我问爷爷想吃点什么,爷爷说他只想吃点面包。

听到这,我便向门口走去,奶奶问我干什么去?我说去买面包,奶奶说买点普通的就行了。

在车上我想,如果买普通面包就可以省下钱去买书看,但最后我还是停留在一家很好的面包房前,走进去挑选了一些爷爷最爱吃的面包和点心。

虽然很贵,但我却很高兴。

阅读感悟这份牵挂,衣带渐宽终不悔,是带着几分疑,几分不可解释的愚。

同样的,被人牵挂也常常转化成一重干扰,表现于言行举止,便是具体化的介入,介入到个人生活领域,心灵深处。

人在某些时候,很希望和别人共享一切,有些时候,又极需要孤独冷静。

若是外在的存否能配合内在的需求,无异是完美妥帖。

只是,世界上是不是真有那般圆满的人际关系?如果在你渴望独处时,别人投给你大量善意的关注时,那么,很可能不但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形成困扰和厌恶,这时候,太多的被牵挂,便成为一种干扰。

这两种互为表里的关系,呈现在亲子之爱上,是父母永无止尽的牵挂子女。

因牵挂而关注,而询问,而介入,甚至恨不得替孩子生活,替他承受一起。

然而做子女的,却不一定怡然接受这些因爱而演绎出来的行为表现。

他们只感觉到这些行为所带来的干涉,阻力。

他们只想躲开这些干涉,避开这些阻力。

一直到有一天,这些无形的牵绊消失了,不再有谁询及他们的行止时,才恍悟到那份牵挂有多珍贵。

有个女孩对我说,她母亲在时,没回她出门总叫她多带衣服,别忘了拿伞,而她总嫌妈妈烦;如今出门时,再也没有谁叮嘱她什么,她猛然发觉世界竟是如此冷清。

另外,有位丈夫总是抱怨妻子唠叨,天天问晚上会不会来吃饭,他所持的理由是:要回来自然会回来,有什么好问?问,本身是一种结果,而关爱则是它的原缘由。

肤浅的人,只看见他的果而无视于它的因,当然这份牵挂就成了干扰,成了管,成了多事。

有人说:了无牵挂。

表示出潇洒自在。

然而,我却认为,在洒脱的背后,多少藏着几分无依与凄凉。

人,尤其是凡人,多少还是担着一些负荷,受着一些干扰比较踏实些。

——九江南方小学教师读书沙龙活动教师阅读卡阅读时间:2013 年11 月26 日教师姓名吴丽琼读物名称《走进语文教学之门》片段摘录随记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名称,应是汉语教育和文学教育的复合,语文课程同时担负着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和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欣赏这两项任务。

汉语教学“所求主要是受教之人学会用笔表情达意。

”即“语言文字”并不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等量其观,而是以书面语言为主,兼顾口头语言。

只有掌握了书面语的理解和运用,才能说这个人掌握了这一种语言。

而文学是一种使人变好的努力,我们应当努力加强文学教育,以文学来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感情,美化他们的心灵,振奋他们的精神。

在学习中成就自己。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除了向书本学习,向网络学习,更要向同事学习。

向其学习专业知识,学习教学艺术,学习待人接物的礼仪等等。

还要多与学生沟通,让他们谈喜欢你的原因,也让他们说不喜欢的原因。

对于好的方面,要保持或好中求优,对于不好的看法,要多反思和提醒自己,从而使自己更加适应学生,亲近学生。

这样,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勇攀新的高峰。

阅读感悟这样的观点,给了我心灵极大的震撼。

常常困惑于一篇课文的教学应该挖掘怎样的教学点,在语言文字与人文性的度上如何把握,也困惑于课程标准的模糊泛化的标准,担心因为自己的解读能力的限制,以至在操作中耽误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教学分治,应该帮助我们牢牢树立必须有自觉的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的意识,把语文课程教成语文课,而不是别的什么课的观念,也必将在操作层面上给我们带来积极有效的引导。

——九江南方小学教师读书沙龙活动教师阅读卡阅读时间:2013 年12 月26 日教师姓名吴丽琼读物名称《朱自清散文全集》片段摘录随记读书破万卷,下笔才有神。

读过朱自清散文的人,都知道他的抒情中蕴含着哲理,又在哲理中迸发着激情,并有极强的悟性,他的散文在朝“生命意识”掘进的时候,流露出对浩浩人生的顿悟。

这“悟”,也许是他对生活的感谢,对知识的回赠。

品味写真,懂得写善。

他的散文写得朴实完美。

读他的文章,让人百读不厌,意境幽深开阔,言有尽,意无穷。

作者的思绪铺开而收放自如地张驰有度的字里行间,何止于一般的文字技巧所能载入!点点滴滴,宏观与细节都在溢美真实的言辞中绽放。

《朱自清散文全集》这一散文经典,它能给人知识,教给人怎样做人,文字意思深长、百读不厌,仔细品味、慢慢细嚼,能够慢慢从中了解与体会。

文体风格中飘逸、灵动、自由、随意,就是读上百遍,也未必能够处处全读懂,所以古人教人多读是有道理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