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染病管理制度职责流程

传染病管理制度职责流程

、南郑县妇幼保健传染病各项管理制度一、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1、设立传染病预检分诊点,具备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消毒和处理医疗废物。

2、从事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以及有关工作制度。

3、各科室的医护人员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按要求对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

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或分诊点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4、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流行趋势和上级部门的要求,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

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

5、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及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二、传染病诊断及转诊制度1、医院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2、对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3、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和治疗要求,采取相应措施;对不能确诊的疑似传染病病人应组织医院专家组会诊确认,同时上报县疾控中心,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4、按照规定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接诊,对不具备传染病诊疗条件的科室,在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例时,要认真、详细地做好登记,按照传染病管理相关规定进行报告,非危重病人转诊归口诊治,危重病人先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转诊定点医院进一步治疗。

5、对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书写病历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

6、不外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

7、对肺结核病人应按相关规定进行归口治疗,同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和结核病人转诊三联卡。

备注: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指根据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符合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诊断标准的人。

三、传染病登记报告管理制度1、疫情管理、直报人员必须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技术指导文件,严格按要求进行本院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

2、报告的方式:本单位的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并按要求进行电话报告。

3、报告的程序为:传染病病例的报告由首诊医生或其它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报告卡—>疫情管理人员收卡、登记—>网络直报(需电话报告县CDC的按要求报告)。

4、报告病种和报告时限(1)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的病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时,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方式向属地疾控中心报告。

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也应及时报告。

同时,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2)对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白喉、疟疾等的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3)对其它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规定要求进行报告。

5、个别病种的确认须由相关单位认可后方能上报。

6、已报告病例卡片的诊断变化和转归情况,如疑似病例改为确诊病例或排除、未分型改为已分型、死亡等,要对原报告卡进行订正报告。

7、在传染病漏报自查、检查和暴发调查中发现的未报告病例,要及时补充录入。

四、传染病网络直报制度1、计算机网络管理维护及人员配置(1)配备专用计算机1台进行疫情网络直报工作;(2)配备2名工作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卡的收集、录入、初审及相关传染病管理工作(1名为专职);(3)有人负责本单位网络直报系统硬件与网络维护,以保障其正常运行;2、责任报告人填卡要求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后,应立即填写完整的合格的传染病纸质报告卡。

包括初次报告、订正报告(含死亡订正)。

医生填卡时,尽力询问病人的详细现住地址,得到病人的准确可靠地址,具体到乡镇、街名和门牌号。

3、直报人员职责及网络填报要求(1)直报人员之一必须为疫情管理人员。

负责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性病、慢病、居民病死亡原因、症状监测等项工作的网络直报及电话报告工作;(2)直报人员负责每日的收卡、录入、初审工作。

常规录卡应在当天24小时内完成;特殊情况立即录入,不得延误;(3)若病人为学生,必须在患者单位栏内填写学校正式全称及班级名称,勿用简称;(4)艾滋病、HIV要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副卡;(5)妥善保管好用户编码及密码,确保直报系统处于正常、安全的运行状态;(6)纸质卡片是电子疫情资料形成的重要原始依据,要保留三年备查。

五、传染病报告自查与奖惩制度1、每月对全院传染病报告情况进行自查,主要对传染病登记本、门诊日志、住院病人及卡片对照,看是否符合,有无漏报、迟报现象。

2、查登记本、日志及卡片是否填写完整,清楚,及时。

3、对在自查中发现的问题给予奖惩(1)如传染病漏报率达零且门诊日志填写及时、准确、完整,则每年给予科室100元奖励;(2)出现传染病迟报扣科室质量考核分1分,当事人扣10元;(3)出现传染病漏报,扣科室质量考核分2分,当事人扣50元;(4)卡片填写不准确或缺项扣5元。

六、门诊日志、住院病人登记管理制度1、门诊日志(1)门诊日志包括就诊日期、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初诊和复诊、处理、报卡九项基本内容,必须逐项填写完整,不能用症状代替诊断;(2)门诊日志由临床医生填写,于次月5号前汇总交院办公室;(3)挂号与日志登记符合率不低于90%。

2、住院病人登记:住院登记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情况,须逐项填写,由各病区妥善保存。

七、检验科、放射科传染病登记管理制度1、检验科登记及反馈:登记项目包括送检科室或医生、送检日期、姓名、性别、送检样品、化验项目、化验结果、检验人员和报告日期,异常结果必须反馈送检医生处,并有记录。

2、放射科登记及反馈:登记项目包括开单科室、检查日期、病人姓名、性别、检查结果、初步诊断和报告日期,异常结果必须反馈送检医生处并有记录。

八、传染病报告培训制度1、培训对象为所有医务人员、总值班人员。

2、培训计划:每年对所有医务人员至少培训一次,新来人员在岗前培训时必须进行《传染病防治法》及传染病报告相关内容培训。

3、培训内容:根据需要选择性的培训《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机构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传染病信息报告与管理(修订版)》、部分《传染病诊断标准》等。

4、考核:根据培训内容对参训人员进行考核(答卷),不合格者需补考至合格为止。

九、传染病报告资料使用和保存制度1、纸质传染病报告卡保留三年。

2、其它疫情管理资料也要妥善保存。

3、对全年的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十、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职责1、搞好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有分管领导、科室、人员。

定时召开疫情例会一次,研究疫情管理工作。

2、建立健全各种疫情管理制度,并认真实施。

3、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疫情报告意识。

4、健全门诊日志、住院登记本、传染病登记本、检验、检查传染病登记本等,备足报告卡,以保证疫情报告工作的正常开展。

5、每月对全院进行一次疫情漏报自查。

检查门诊日志、传染病登记本、住院病人登记本及传染病登记本、检验科的传染病检验登记本、放射科的传染病检查登记本。

把疫情检查情况纳入医院全年目标考核体系中,并将疫情检查结果进行公布,按制度进行奖惩。

6、负责对全院传染病报告卡的收集、核对、网络直报、登记、卡片保存等工作。

7、负责对全院医务人员的传染病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对新入人员传染病知识的岗前培训。

8、配合疾病控制中心的流调及采样工作。

十一、传染病区(房)探视陪住制度1、为加强传染病管理,预防交叉感染,对传染病患者严格探视制度。

2、探视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探视,非探视时间一律不得探视,重危病人持病危通知单可随时探视。

3、每次探视限1-2人,时间不超过1小时。

4、儿童严禁进入病区探视。

5、探视时间:按院部规定执行。

6、探视者必须按医院消毒、隔离制度在指定点探视,探视一般病人不得进入病室,探视危重病人经医护人员同意,可在床边探视。

7、探视者的携带物品未经允许不得带入病房。

8、传染病人原则上不允许陪住,因病情需要,陪住者须经病区主任、护士长同意并发级陪住证方可陪住,医护人员对陪住者须进行消毒隔离须知教育。

9、对探视、陪住人员必须采取必要的免疫接种或预防服药措施。

医院感染及传染病管理制度1、医院感染管理领导小组工作制度①依据有关政策法规,负责制定全院控制医院感染规划、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②参照《二级妇幼保健院建筑标准》,有关预防医院感染的要求,对医院的改建、扩建、新建提出建设性意见。

③对医院感染管理科拟定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进行审定,并对其工作进行考评。

④每年召开1—2次会议,认真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重大事项,遇到紧急问题随时召开,要有会议记录。

2、医院感染与疾病控制管理制度(1)各科在医院感染办的指导下,如发现科室感染病例时,组织有关人员(主治医师、护士)查找感染原因,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2)医院感染流行、爆发的报告与控制制度。

出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医院感染科应于24小时内报告主管院长或上报相关部门。

(3)经调查证实医院感染流行后,应于24小时内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区、市卫生局)。

(4)如确定医院感染爆发时,应在24小时内上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5)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应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6) 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或爆发趋势时的控制措施立即查找原因,协助调查。

(7) 制定和落实有效的控制措施。

3、医院消毒灭菌制度①凡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

②凡接触皮肤、黏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

③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用采取先去污,再清洗干净、消毒或灭菌的方法。

④感染病人用后的医疗用品应采取先消毒,再清洗干净、消毒或灭菌的方法。

⑤凡耐热耐湿物品,灭菌应首选物理灭菌法。

⑥不耐热物品,如各种导管、精密仪器、内窥镜等,可选用化学灭菌法,如环氧乙烷灭菌、2%戊二醛浸泡10小时灭菌等。

⑦凡不能使用物理法消毒、灭菌的物品应选用化学方法,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择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

⑧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瓶、呼吸机的管道、早产儿暖箱的湿化瓶等器材,必须每日消毒,用毕终未消毒,干燥保存。

(9)物品灭菌前,包装内外均应放置灭菌效果指标卡和“3M”胶带。

凡灭菌效果不可靠的物品,均应重新灭菌。

4、消毒隔离制度①医务人员必须遵消毒隔离原则,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