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古文学 第3章~第5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古文学 第3章~第5

第3章历史散文
3.1复习笔记
一、《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1.《尚书》简介
《尚书》是记录殷商到春秋时期君王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的书,最早只称《书》,汉代以后改称《尚书》,儒家尊之为经,又称《书经》。

孔安国释《尚书》为“上古之书”。

2.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
(1)今文《尚书》
《汉书·艺文志》称《尚书》有一百篇,但经秦始皇焚书和秦末战火,汉初实存二十八篇,以通行隶书书写,故称今文《尚书》。

(2)古文《尚书》
汉武帝时,在孔子故居的墙壁中发现用古文写定的《尚书》,称古文《尚书》,比今文本多十六篇。

后经兵火,其书不传。

东晋初,梅赜献出古文《尚书》,计五十八篇。

唐孔颖达以它作底本写成《尚书正义》,南宋以后编入《十三经注疏》。

明代梅骛、清代阎若璩先后考证其中的二十五篇为伪作。

3.《尚书》的文字特点:文字艰深
现存《尚书》中写作最早的是《商书》中的《盘庚》篇,最晚的是春秋时期的《周书·秦誓》。

从《盘庚》到《秦誓》,在表达能力上虽有不少进步,但在将口语浓缩成为成熟的书面语这一点上,却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1)《尚书·盘庚》古奥难懂,“佶屈聱牙”
①原因
因为汉字繁难,加上书写工具的局限,中国古代存在言文分离的现象。

要求古人一开始就把口语浓缩成简明易解的文章是不实际的,所以《尚书》的早期作品古奥难懂。

②表现
从正反两方面向民众说明迁都的必要性,并且运用了譬喻,可看出在表达上已具有相当水平。

但由于在把口语浓缩成书面语,省略了“反之”一类必要的转折词,就变得艰涩难解了。

(2)《周书·秦誓》文字流畅,但理解依旧困难
①文字流畅
《秦誓》写的是秦穆公因为不听劝谏,伐晋失败而产生悔恨痛惜之情的事情。

文中写道:“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

’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

”先引古人的话,指出人若随心所欲,则多邪僻之事。

接着说责备别人易,从谏如流难。

然后又说,他忧虑时光迅速逝去。

每层意思都明白晓畅。

②难以理解
如上文所引的那段话,表述的三层意思之间并没有严谨的逻辑关系,并且中间省略的太多。

这些都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二)《春秋》
1.《春秋》简介
《春秋》原由鲁国史官所编,相传经孔子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

它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以记事为主。

它记载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的二百四十二年历史。

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

《春秋》还以一字寓
褒贬,在谨严的措词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

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做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

2.《春秋》的文字特点
(1)文从字顺、言简意赅;
(2)记事过分简略,很难看出其驾驭文字的真实水平。

(三)《尚书》和《春秋》的贡献
两书虽然不是较成熟的书面语,但却为较成熟的书面语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具有文学成分的历史著作,是在《尚书》和《春秋》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左传》
(一)《左传》简介
1.作者
《史记》《汉书》都说是左丘明,唐代啖助、赵匡等人疑之,至今尚无定论。

2.“春秋三传”之一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对春秋时代重大历史事件的编年记载。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此外还附录了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左传》作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它与《公羊传》《榖梁传》统称“春秋三传”。

3.《左传》与《春秋》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左传》是《春秋》以外的另一部著作,只是后人将它的每一年记事依附于《春秋》各年之下。

其实它并不是解释《春秋》之作:
(1)《春秋》的记事结束以后,《左传》又多记载了十七年的史事;
(2)《左传》的记事与《春秋》配合得不是很严密。

(二)《左传》记言记事的特点
1.记言文字的特点
《左传》所载的外交辞令,不仅逻辑严密,而且表达相当精练有力,比《尚书》式的记言文有很大进步。

如书中对于“吕相绝秦”的描写。

2.记事文字的特点
(1)《左传》已能以简要的文字,为事件的过程勾勒出较具体而明晰的轮廓,使人看到事件发生、发展及结束的过程,有时也能点明其原因。

处理复杂事件时驭繁于简,如对战争的描写。

(2)在《左传》的记事中,有时引入具体、细致的情节描写,使记载生动,具有趣味性。

这点在中国后来的历史著作中被发扬光大。

3.记言记事的缺陷
《左传》的叙述仍保留了不少早期散文的痕迹,即由于过分浓缩而至费解。

这样影响了读者的自由欣赏乃至阅读快感,导致文章感染力的下降。

(三)《左传》的影响
《左传》叙述较为具体、丰满,在文字的驾驭上已具有相当功力,为《战国策》《史记》等的出现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那些具有文学性成分的描写,也为《史记》《战国策》等书所继承和发扬,在中国历史散文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国语》
(一)《国语》简介
1.作者
《报任安书》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后人疑之,现在一般认为《国语》写于战国初期,作者不详。

2.主要内容
《国语》所记为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的史事,以“国”为目,所以称为《国语》。

它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

其思想倾向于儒家,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3.记事时间
上起西周穆王征犬戎,下讫战国初韩、赵、魏三家灭智氏,前后五百余年。

(二)《国语》记事记言的特点
1.记言文字的特点
(1)作为历史著作,《国语》的记言常有长篇大论、引经据典之处,不符合于文学性的要求。

(2)有不少赡而不繁的段落:
①或具有趣味性,以《晋语》中记晋公子重耳离开齐国的一段为代表;
②或兼具讽刺意味,最有代表性的是《晋语》所载叔向对晋平公的讽谏;
③或经过适当的夸张而颇具诱惑力,以越臣文种在越国与吴国作战失败后代越王向吴王求和的一段话为代表。

这些特色可以使对话生动有力,与文学作品中的对话具有可以相通之处。

此类对话在《国语》中较多地出现,也就意味着文学成分的增加。

2.记事文字的特点
《国语》虽无《左传》那种总揽全局的记叙,有时却较能注意细节的交代和叙述的周密,
可以晋重耳离开齐国的一段为例;间或也能渲染气氛,可以《吴语》中记吴晋争长,夫差陈兵而得为盟主的一段为例。

3.记事记言的缺陷
为了文字的精练而过于浓缩,削弱了作品的感染力。

四、《战国策》
(一)《战国策》简介
1.作者
《战国策》的作者不止一人,其时代为战国后期或末期,个别的甚或在秦末、汉代。

由西汉刘向整理、编次而定名的。

2.内容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著作,其中既有历史事实,也有夸张和虚构。

《战国策》凡三十三卷,共12国策,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与《春秋》《左传》《国语》主要反映儒家思想不同,《战国策》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

《战国策》文章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丰赡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捭阖时代特征的体现,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3.写作目的
说明游士作用的伟大,同时也作为游士游说人主的教材或参考书。

(二)《战国策》的文学性
在先秦历史散文中,《战国策》是文学成分最多的一部。

此书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