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政协与党外人士的关系

人民政协与党外人士的关系

人民政协与党外人士的关系第一篇:《政协与统战的关系》(5)政协与统战部的关系A、政协与统战部不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但两者关系十分密切,谁也离不开谁。

B、政协与统战部工作的共同点:一是有共同的目的和任务,都是为发展和巩固爱国统一战线、为党的总任务服务;二是都要贯彻执行统一战线的各项方针政策;三是工作范围和对象基本一致。

C、政协与统战工作的不同点:一是性质不同。

前者是统一战线组织,后者是党委的一个职能。

二是职能不同。

政协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统战部的职能是“了解情况,掌握政策,调整关系,安排人事”。

三是组织形式不同。

政协是依照政协章程建立的,有全会、常委会、主席会议、专门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

统战部实行首长负责制。

四是工作方法不同。

政协是通过各种会议和活动履行职能。

统战部主要是调查研究、检查督促各项统战政策的落实,协调统一战线内部关系,做好党外人士的安排。

D、政协与统战部要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统战工作。

一是要政协协商要避免重复。

二是委员安排要听取政协党组的意见,发挥政协常委会的作用。

三是在“三胞”接待中要一方为主,另一方配合,克服无序现象。

各级政协委员是如何产生的1、提名、汇总。

参加政协的各单位、各界别提出人选。

中共党员人选由组织部汇总,非中共党员人选由统战部汇总。

2、反复协商。

由统战部、组织部同有关党派、团体和各方面反复协商。

协商中,要考虑界别、地域、男女、民族、党派、文化层次、学科、年龄等比例结构。

拟定名单后,交政协主席会议协商讨论,最后由政协常委会讨论,通过后即成为政协委员。

人民政协与党外人士的关系3、发证、公布。

常委会讨论通过后通知本人,并在同级党报上公布名单。

以后工作主要由统战部承担第二篇:《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第六课围绕着我国的政党制度展开,学完本课之后学生最难把握的和最容易混淆的是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表1.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协性质人民代表大会权力的机关人民政协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职能①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具有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和监督权;②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它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

方式联系①二者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②二者都有利于监督国家机关开展工作,提高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

表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性质不同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政协委员是通过民主协商推荐产生的产生人大代表是民主选举产生的的职能。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民政协与党外人士的关系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政治力量。

基础不同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坚实的阶现阶段,民主党派的成员以各界知级基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是中识分子为主。

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

政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亲密友党。

①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是相互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参作用事业的领导核心。

不同联监督的关系;系②在组织上,他们是相对独立的;人民政协与党外人士的关系③在法律地位上,他们是平等的关系。

地位表3.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国务院和人民政协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国务院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是国务院即中我国的执政最高国家权力机央人民政府,是最是党,是我国社会关高国家权力机关主义事业的领导的执行机关,是最核心高行政机关人民政协与党外人士的关系它可以直接行使国家权力,拥有最高立法权、任免权、决定权和监督权它负责贯彻执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和决定的行政工作部分,主要行使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它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人民政协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它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

它不是国家机构,不能行使国家职能。

党不是国家机关,不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作不能履行国家职用能,它对国家实行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①中国共产党集中人民的意志,形成了自己的主张和政策,然后通过全国人大的法定程序,成为国家的法律和决定,实现对国家的领导;联②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和做出的决定,由国务院和其他国家机关贯彻执行;系③一般情况下,是国务院根据党的代表大会提出建议和意见,起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请全国人大审议,并提请全国政协委员提出意见,最后由全国人大批准。

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职能主要是指?A. 对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B. 对国家工作人员提出咨询、弹劾C. 对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监督D. 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E. 担任监察委员会的工作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始终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为自己的主要职能。

这三项主要职能是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在中国政治体制中参与国事、发挥作用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形式,体现了人民政协的性质和特点,是人民政协区别于其他政治组织的重要标志。

政治协商是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进行协商和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

民主监督是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

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有利于帮助党和政府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及时有效地改正工作。

当然,人民政协不同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不是国家权力机关,因而它的民主监督不具有国家权力机关那种监督、检查、质询、弹劾等权力,更谈不上对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进行工作监督。

但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是我国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不可缺少的重要渠道。

参政议政是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进行协商讨论。

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向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三篇:《党外知识分子与无党派代表人士区别》党外知识分子和无党派人士的联系与区别党外知识分子和无党派人士这两个概念如何理解以及联系与区别的问题,是党外知识分子工作领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以推动这方面工作的开展。

而要完全清楚这两个概念,可以从考察这两个概念的历史演变人手。

一、党外知识分子概念的历史演变和界定在我国,近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登上历史舞台是在“五四”时期。

党外知识分子概念的出现和使用与我党的成立和发展相伴生,与我党统战政策的制定和落实相关联。

其演变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知识分子概念阶段。

我们党成立后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知识分子是作为一个整体进入党的工作和政策视野的,我们党关注更多的是如何从总体上把握知识分子群体,而不是分党内和党外。

所以,“知识分子”概念常被使用,而“党外知识分子”一词用得较少。

第二,非党知识分子概念阶段。

1956年我们党召开了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肯定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并印发了《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组织部关于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计划的报告》。

此后知识分子党员人数逐渐增加,党内与党外知识分子的区分成为必要,因而“非党知识分子”概念应用也逐渐频繁。

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央特别强调“非党知识分子干部,这是大量的”,并将非党知识分子干部作为专门一个方面的统战对象确定下来。

这一阶段,“党外知识分子”概念也开始出现。

但总体上看,非党知识分子概念使用更多一些。

第三,党外知识分子概念阶段。

1988年底中央统战部六局成立后,正式冠名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局,此后党外知识分子概念使用频繁,并逐渐取代了非党知识分子概念。

党外知识分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党外知识分子概念,系指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其中包括参加各民主党派的知识分子和没有参加任何党派的无党派知识分子。

狭义的党外知识分子概念,系指没有参加任何党派的无党派知识分子。

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局所做的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主要是狭义上的党外知识分子工作。

二、无党派人士概念的历史演变和界定无党派人士作为一支政治力量登上中国近现代政治舞台并发挥重要作用,已经有七八十年的历史。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无党派人士概念的演变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社会贤达概念阶段。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般称无党无派的知名人士为社会贤达。

抗战胜利后,《双十协定》写明“由国民政府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邀请各党派代表及社会贤达共商国事”。

1946年旧政协会议召开,郭沫若、莫德惠等9位代表以“社会贤达”的身份出席会议。

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后,“社会贤达”发生了分化,其中郭沫若等人反对内战,参加了民主反蒋活动,莫德惠等人则依附于国民党,参加了伪国民大会和伪国民政府,败坏了社会贤达的声誉。

至此,“社会贤达”这个称谓为不少民主人士所反感。

第二,无党派民主人士概念阶段。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郑重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郭沫若等无党派知名人士致电毛泽东主席,以响应“五一”号召。

为了与以往的社会贤达相区别,便使用了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概念。

1949年筹备新政协时,我们党经与各方协商,专门设立了“无党派民主人士”界别,郭沫若、马寅初等12人作为“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代表参加会议。

什么人是民主人士呢?中央统战部1951年在复西北局统战部函中做了回答:“民主人士?是对参加人民民主运动的某些党外人士(包括有党派和无党派)的一种政治称号。

一般的说“民主人士?应具备下列两个条件:一是解放前参加过人民民主运动(包括起义在内),或在解放前采取善意中立态度而在解放后参加人民民主运动。

二是在中间阶层或民主党派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由此看出,无党派民主人士是一个历史概念,有特定含义,是对解放前后没有参加任何党派组织而参加了人民民主运动的知名人士的称谓。

第三,改革开放后多种概念并存阶段。

由于无党派民主人士是个具有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因而改革开放后,随着老一代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减少,新一代无党派人士的出现,形成了多种概念并存的局面,比如无党派民主人士、无党派人士、无党派爱国人士、无党派知名人士、无党派代表人士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