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州市新北区新桥中心小学

常州市新北区新桥中心小学


《 少年王勃》
《大作家的小老师》
关于“大”与“小”的思考:其“大”真大 其 “小”不小
教学案例:
对于文中萧伯纳临别时对小姑娘说的那段话,也就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应该采取 怎样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突破呢? 师:我们已经认真读过了萧伯纳临别时对小姑娘说的这段话。现在请大家想一想, 为什么萧伯纳没在一开始告诉小姑娘自己的身份,而到临别时才说出来呢? 生:因为萧伯纳不想让小姑娘一开始就知道自己不是普通人,他担心这样小姑娘 和自己玩时就不自在了。 生:说明萧伯纳并不想炫耀自己的身份,使自己在小姑娘面前高高在上。 师:同学们说得有道理。那么,临别前,萧伯纳为什么还是说出了自己非同一般 的身份呢?他是在炫耀自己吗? 生:不是。那是因为这个小姑娘太可爱了,萧伯纳从心里喜欢她。 生:对。萧伯纳因为非常喜欢这个小姑娘,想让小姑娘和她的妈妈更加高兴,所 以告诉了小姑娘自己的身份。 师:大家说得好极了!萧伯纳临别时对小姑娘说的这段话,本来并不是为了炫耀 自己,而是对小姑娘真心喜爱的自然流露。可是,就是这段善意的告白,引发了天 真无邪的小姑娘的一段话,使得萧伯纳“为之一震”、“深有感触”。小姑娘说了 一段怎样的话呢?让我们继续学习……
常州市新北区新桥中心小学 韩燕清
2013-7-28
一、指导思想
二、全册教材的编写特点 三、全册教学重点 四、单元主题
五、第二—五单元教材解读
六、部分教学设计推荐
指导思想
1、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3-4年级) 有关的内容: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 2、市小语教研计划:第一、第二课时“整体化设 计”、“常态化课堂”的研究。
(4)、这三个人物形象之间,还存在某种象征(巧合或者暗合):我和信鸽都 伤病员,我帮信鸽治疗伤痛,爸爸帮我治疗心病,信鸽伤愈飞走了,那么,我的伤 呢?课文没有写。
《花瓣飘香》 要抓住一个“美”字。 文章有美的意境:清晨,一丛月季,红艳艳的花朵,带露水 的花瓣,淡淡的清香; 有美的人物:可爱的小姑娘;有美的情感:小姑娘爱花、惜 花、爱妈妈。 整篇文章清新淡雅,宛如一首清丽的小诗,散发着淡淡的清 香,沁人心脾。
3、认真落实小语会的研究主题:“加强小学语文课 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的有效性 和针对性。继续关注年会的5个关键词:人性、儿童、 情感、有效性、课堂资源。
全册教材的编写特点
课文特点:
内容 体裁
反映历史人物的课文,如《李广射虎》
展示当代 人物精神面 貌的课文 ,如 《微笑着承受一切》 赞颂革命英雄人物的课文,如《菩萨 兵》 有表现少年儿童日常生活的课文,如 《雪儿》、《赶海》 有的课文主要介绍风景名胜,如《美 丽的南沙群岛》、《庐山的云雾》 有些课文则主要介绍自然科学常识, 如《恐龙》、《海底世界》 记叙文、诗歌、童话、 民间传说、寓言故事
全册教材的编写特点
关于课后的作业题:
内容 朗读、背诵、默读、复述等常规训练 编排意图 意在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养成良好的 预习习惯,继续培养语感,并增加其规范 化语言的积累 以每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为内容,提供钢笔 书写的样字,意在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 写字的基本功。 巩固复习所学生字新词,也为今后的正确 运用打好基础 意在使学生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用钢笔描红
读抄常用词语
联系语境理解词语、句子,学习课文中常 见的构段方式,学习分析自然段,学习归 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等方面的练习。 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的“小练笔”。
让学生模仿其中的句式、段式、立意、写 法等,以便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全册教材的编写特点
关于习作:
宗旨 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体验
内容安排上
(1)都是故事性很强的叙事文,便于学生抓住主要的情节。
(2)都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引导学生通过关注故事中人物的命运和 形象,给他们以正确的导向,教会他们面对挫折,形成积极的人生 态度,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熏陶,
(3)语言平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教学建议:
《微笑着承受一切》
要让学生遵循震撼、感动、敬佩的感情线索。以桑兰精神去震撼学生,以 桑兰的重伤所带来的恶果去震撼学生,桑兰微笑背后所承受的巨大苦难, 以及面对苦难所体现的坚定的信念、乐观的态度、坚强的毅力去震撼学生, 让学生由感动而生敬佩,由敬佩而生对这美好精神的向往。要达到这一目 标,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桑兰承受的“一切”指哪些,“天大的不幸”指什 么?我们可以理解为高位的截瘫,可能永远的残疾;十几年为之奋斗、为 之付出心血和汗水的梦想彻底破灭;承受难以忍受的漫长的疼痛;美好的 人生可能就此停住脚步……接着,要让学生理解,这一切,桑兰是怎样承 受的,承受时“微笑着”的态度给人以怎样的震撼和启迪?我们要让学生 自己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体会到,桑兰非常平静地面对一切,她没有掉一滴 眼泪,她忍着剧痛,哼着自由体操的乐曲配合医生治疗,以坚强的意志与 伤残进行着顽强的斗争,用灿烂的微笑来汇报所有关心她的人,她乐观地 坚信自己早晚有一天能站起来。
全册教学重点
习惯: 内容 要求
自主预习复习的习惯
预习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 读通顺。 2、自学生字新词3、 自觉查阅资料、工具书
认真完成作业(包括口头、 1、字要写端正2、书写格式 书面、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 要规范3、写字的姿势
全册教学重点
阅读能力: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 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第三单元
本单元的课文有《菩萨兵》、《李广射 虎》、《少年王勃》、《大作家的小老 师》这是一组写人的课文,怎样使人物 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立”起来,是本单 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第三单元
《菩萨兵》 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军爱民的一个感人故事。朱德总司 令带领的红军以菩萨似的心肠为藏民着想、替藏胞春耕,以 实际的爱民行动赢得了藏胞的信赖与欢迎。 全文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双线并进。一条线正面写朱德领 导的红军部队,一条线侧面写藏胞。写红军部队,着重写典 型人物的典型语言,从而体现红军的菩萨心肠,略写红军怎 么找藏胞,怎么搞春耕,详略得当。
(2)读写结合: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式、段式、 立意、写法等写话。
单元主题
第一单元:风景名胜篇;
第二单元:少年儿童日常生活篇;
第三单元:名人篇; 第四单元:趣事乐事篇; 第五单元:科技发展篇; 第六单元:人和动物篇; 第七单元:自然科学常识篇 第八单元:明理篇
第二—五单元教材解读
第二单元
1、 三篇课文共同的特点:
教学建议:
1、 课上要让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反复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并学会 在习作中通过语言表达心声。 2、“菩萨兵”这篇长征小故事,给予学生的是什么? (1)让学生知道朱德; (2)引领学生知道那时的藏民是如何生活的; (3)军民鱼水情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4)这篇文章以《菩萨兵》为题,“菩萨”一词要让学生理解。 另外还有“兵”这个词的理解。教学中,我们不能把落脚点只放在朱总 司令上,这篇文章不是单单歌颂朱总司令的,而是歌颂朱总司令这支队 伍的。我们要让学生明白,长征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群体的事。 3、用这一课引领学生读读长征方面的书,加深学生对长征的了解。
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方面
本着利于训练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 表达等能力的原则,以口语交际、想想做 做的形式安排了“聊聊春节”、“关于春 游的建议”、“学会商量”、“约请”、 “说说广告”、“我家的一张照片”以及 “调查学校绿化情况并提出建议”、“选 择一个最感兴趣的主题出一份手抄报”等 内 容 。
《李广射虎》
课文采用“以文包诗”的形式,介绍唐代诗人卢纶所写的著名诗篇《塞下 曲》,大意是:将军夜晚外出巡逻,见树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 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表现了李广将军的力 大无穷和武艺高超。
教学建议:
本文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这样的体裁,让学生 找到古诗的内容所在,课文的第三、第四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也是古 诗的内容所在。为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古诗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1、初步感知课文对于学生来讲,并不困难。难的是:一字词的理解,如 神勇无比、影影绰绰等;二是对“飞将军”的理解,什么样的人被称为 “飞将军”?李广为什么能将箭射入石头中? 2、课文中有四处“”,在此应该结合语境进行渗透性的教学。“夜引 弓”、“将军”、(引用诗句中的词句)。“飞将军”(运用别人的 话)。“沙沙”(象声词的使用)。
教学建议:
1、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 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可以先简介一下“滕王阁”的资料,介绍一下王勃。讲一下当时的背景。 3、精读感悟。 学习第二自然段,可通过: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等词句,来体 会当场写庆贺文章是件颇有难度的事,从而为理解后文王勃所表现的”文思如泉、笔走如 飞“打下基础,为激起学生对王勃的敬佩之情做铺垫。 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边吟诵边想象边体会课文所表现的壮美 秋景,激发学生对美好景观的向往。主要引导学生在朗读、赏景中感悟。借助插图来激发 学生展开想象,体会秋之宁静、秋之壮美、秋之深远。 在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谈谈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拍案叫绝”这些词的理解。在一遍遍朗读、一次次体会的基础上,学生理解这些词 语是水到渠成。让学生通过这些词语感受少年王勃的才华横溢、文思敏捷、才智过人。
第四单元
《赶海》 可以作为一篇典型的习作例文来进行教学。 词语特色:表示动作的词语和语气词的运用 写作方法的渗透:点面结合和采用倒叙的方法,前后照应 的写法,拟人、比喻的写作方法。 教学建议: (1)、课题的理解。“赶海”,是地方语言,意思是赶在 潮水退落的时候,去捉海鲜。不能看作是动宾词组。 (2)围绕“趣事”展开教学。课文主要写了我在赶海中的 这几件趣事。有“追浪花”“摸海星”“捉螃蟹”“捏大 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