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实验》报告实验名称金属材料热处理实验学院高等工程师学院专业班级材E152姓名魏学源学号415181202018年6月1日目录一、实验目的 (3)二、实验工艺及原理 (3)1.金属热处理 (3)2.热处理方法及目的 (3)3.热处理后的组织 (4)4.硬度测量原理 (6)三、实验仪器与设备 (6)四、实验步骤及具体操作: (6)1.试样热处理 (6)2.硬度测量 (7)3.显微组织观察 (7)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8)实验一:45号钢860°C保温30min水淬,400°C回火40分钟空冷显微组织分析 (8)实验二:不同试样不同热处理后组织和性能 (9)1.热处理工艺对试样影响 (10)1.1淬火温度对试样影响 (10)1.2冷却速度对试样的影响 (11)1.3回火工艺对试样影响 (12)2.合金元素对试样影响 (15)2.1合金元素对热处理方法的影响 (15)2.2合金元素对淬硬性的影响 (17)六、结论 (17)七、参考文献 (18)一、实验目的(1)熟悉基本热处理(淬火、回火)的工艺方法;(2)了解基本的金相分析方法(磨样、抛光、观察金相显微镜);(3)练习使用洛氏硬度计;(4)熟悉和了解不同组织所对应的微观形貌;(5)分析热处理钢种(含碳量,合金成分)以及热处理工艺(热处理加热温度,冷却速度)的对比对材料组织、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工艺及原理1.金属热处理金属热处理就是在固相状态下,通过温度的变化,即加热—>保温—>冷却的方式,使原有的组织发生固态相变,从而改变原有的相组成以及组织结构等,从而使我们获得所要求性能的一种工艺操作,从而可以充分发挥金属材料的潜力。
常用的热处理手段有:退火,正火,淬火,回火,以及表面处理和形变处理。
2.热处理方法及目的2.1淬火淬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Ac3(亚共析钢)或Ac1(过共析钢)以上温度,保温一段时间,使之全部或部分奥氏体化,然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冷速快冷到Ms以下(或Ms附近等温)进行马氏体(或贝氏体)转变的热处理工艺。
淬火的目的是使过冷奥氏体进行马氏体或贝氏体转变,得到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然后配合以不同温度的回火,以大幅提高钢的强度、硬度、耐磨性、疲劳强度以及韧性等,从而满足各种机械零件和工具的不同使用要求。
也可以通过淬火满足某些特种钢材的铁磁性、耐蚀性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
2.2回火将经过淬火的工件重新加热到低于下临界温度Ac1(加热时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的开始温度)的适当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在空气或水、油等介质中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或将淬火后的合金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若干时间,然后缓慢或快速冷却。
一般用于减小或消除淬火钢件中的内应力,或者降低其硬度和强度,以提高其延性或韧性。
淬火后的工件应及时回火,通过淬火和回火的相配合,才可以获得所需的力学性能。
2.3正火将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Ac3或ACcm以上30~50℃)(见钢铁显微组织),保温后在空气中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主要作用是去除材料的内应力、降低材料的硬度,提高塑性,为接下来加工作准备。
3.热处理后的组织1.淬火组织板条状马氏体(位错马氏体):低、中碳钢(0.6%以下),低碳合金钢中可以形成该组织,是许多定向平行排列、取向略有差异的板条组成马氏体束,一些接近平行的马氏体束再组成马氏体块的结构,亚结构有大量的位错。
板条马氏体有较低的硬度和较好的韧性。
针状马氏体(孪晶马氏体):高碳钢(一般需要1%以上,针状马氏体才单独存在)、高碳合金钢可以形成该组织,在显微镜下,针与针之间成一定的角度。
最先形成的马氏体较为粗大,往往横穿整个奥氏体晶粒,将奥氏体加以分割,使以后形成的马氏体片的大小受到限制,因此针状马氏体的大小不一。
同时马氏体一般有一条中脊线,并在马氏体周围有残留奥氏体。
针状马氏体有较高的硬度和比较差的韧性。
残余奥氏体:大约是含碳量大于0.5%的奥氏体淬火时被保留到室温不转变的亚稳的过冷奥氏体,它不易受硝酸酒精的侵蚀,在显微镜下呈白亮色,分布在马氏体之间,没有固定的形态。
3.2回火组织回火马氏体:是低温回火(150-250度)组织。
它保留了原马氏体形态特征。
针状马氏体回火析出了极细的碳化物,容易受到侵蚀,在显微镜下呈黑色针状。
低温回火后马氏体针变黑,而残余奥氏体不变仍呈白亮色。
低温回火后可以消除淬火钢的内应力,增加韧性,同时仍能保证钢的高硬度。
回火屈氏体:是中温回火(350-500度)组织。
回火屈氏体是铁素体与粒状渗碳体组成的极细混合物。
铁素体基本上保持了原马氏体形态,第二相渗碳体则析出在其中,呈极细颗粒状,用光学显微镜极难分辨。
中温回火后有很好的弹性和一定的韧性。
回火索氏体:是高温回火(500-650度)组织。
回火索氏体是铁素体与较粗的粒状渗碳体所组成的机械混合物。
碳钢回火索氏体中的铁素体已经通过再结晶,呈等轴晶粒状。
经充分回火的索氏体已经没有针状的形态。
在大于500倍的光镜下,可以看到渗碳体微粒。
回火索氏体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
4.硬度测量原理硬度测量主要应用洛氏硬度计,包括三个过程,加载—>读数—>卸载,并舍弃第一组数据,然后选择试样二个不同的位置测量二组数据,取其平均值为试样的硬度值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因为第一次打硬度由于氧化铁皮和试验机适应程度问题,第一次实验数据应该舍弃,而且试验中由于洛氏硬度计自身和人为操作具有误差等原因,需要测两组数据求其平均值。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45号钢、40CrNi、T8圆柱钢试样,高温电阻炉,手磨砂纸,水磨机,抛光机,4%的硝酸酒精溶液,洛氏硬度计,金相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及具体操作1.试样热处理(1)淬火操作:开启高温炉,将试样放在高温炉内,予以加热,加热时间定为30min。
加热完毕后,试样由炉中取出淬火,动作要迅速,以免试样温度有所下降,影响淬火质量,同时要将试样放在液体的中层,并不断搅动使样品能够淬透。
此外,往炉中放、取试样时必须使用夹钳,夹钳必须擦干,不得沾有油和水,开关炉门要迅速,打开炉门时间不得过长。
(2)回火操作:另选高温炉,将淬火后的试样放在高温炉内,予以回火加热,加热时间定为40min。
待加热完毕后,取出试样,放在实验室的台子上对其进行空冷,等到冷却到是室温时,就可以进行下面实验了。
注意,不可用手摸,要测试试样的温度,可将手靠近,感觉它的辐射热量。
(3)正火操作:开启高温炉,将试样放在高温炉内,予以加热,加热时间定为30min。
加热完毕后,试样由炉中取出,放在耐火砖上空冷,等到冷却到是室温时,就可以进行下面实验了。
注意,不可用手摸,要测试试样的温度,可将手靠近,感觉它的辐射热量。
2.硬度测量(1)砂纸打磨:将回火后的钢样进行打磨,选择一个底面作轻微的打磨,用一道次砂纸去掉氧化皮,磨平即可,另一个底面作为要观察的一面,需要打磨两道次砂纸,保持被侧面平整。
(2)硬度测量:将光亮的一面向上,平置于载物台上;预加载荷,按顺时针方向转动手轮,将试样与压头接触,此时观察到显示面板上有一个指示的箭头,继续旋转,直到显示已满为止,此时等待几秒钟后就会显示硬度值;卸载后,用同样的方法在试样的不同位置上再测二个数据,取平均值。
3.显微组织观察(1)粗磨:打完硬度后,用不同的等级的砂纸逐一打磨,每次打磨要顺着一个方向,当把上一次的痕迹打磨消除后,再换90度方向进行下一个方向的打磨,直到打磨到1000等级的砂纸便可以结束。
(2)精磨:利用实验室的打磨机进行粗磨划痕的消除。
在打磨机上打磨时要注意,每次都要使试样表面的划痕沿着半径方向,和砂纸打磨一样,下一次的要覆盖上一次的打磨痕迹。
(3)抛光:试样在金相样品抛光机上细抛,抛光的时间以肉眼看不到划痕,光亮如镜面就可以停止了。
(4)侵蚀:用棉花球蘸取硝酸液,轻轻擦拭试样表面,等到试样表面变成白灰色时,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用蘸取酒精的棉花球擦拭表面,用滤纸擦拭干净,然后将滤纸放在指定位置。
(5)观察,利用500倍的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并拍照留图。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一:45号钢860°C保温30min水淬,400°C回火40分钟空冷显微组织分析45号钢860°C保温30min水淬,400°C回火40分钟空冷显微组织如图1。
图1 .45号钢860°C水淬并400°C回火空冷显微组织由图1可以看出,45号钢860°C保温30min水淬,然后400°C回火40分钟空冷金相组织为屈氏体和铁素体。
由于回火温度较低,C的扩散速度较低,所以形成的屈氏体片层间距小,即使在高倍显微镜下也无法分辨出片层来。
由于钢种是亚共析钢,所以除了形成索氏体组织之外,还会形成铁素体组织。
45号钢860°C保温30min水淬,然后400°C回火40分钟空冷的硬度为42.2HRC,随着回火温度升高,扩散速度不断增高,固溶在铁素体中的C原子不断扩散析出,致使点阵畸变减小,位错运动摩擦阻力减小,硬度降低。
实验二:不同试样不同热处理后组织和性能在本次试验中,不同试样不同热处理后的洛氏硬度汇总于下表1:表1.实验数据汇总表1.热处理工艺对试样影响1.1淬火温度对试样影响1.1.1淬火温度对试样硬度影响根据表1,以45号钢为例,可得45号钢不同淬火温度下的硬度值如图1所示:图1.试样的硬度随淬火温度的变化由图1可以看出,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试样硬度先变大后变小。
1.1.2淬火温度对试样组织影响图2. 45号钢在770°C、860°C、1000°C水淬显微组织如图2所示,45号钢在770°C保温30min水淬显微组织为淬火马氏体、过冷奥氏体和铁素体,在860°C保温30min水淬显微组织为细小的淬火马氏体和部分残余奥氏体,在1000°C保温30min水淬显微组织为粗大的淬火马氏体和部分残余奥氏体。
对于45钢而言,它的淬火加热温度应在Ac3以上30~50℃,故淬火温度选860℃可得细而均匀的奥氏体晶粒,淬火后获得细小的马氏体组织。
若在Ac3以上过高温度如1000℃加热,会使奥氏体晶粒粗化,淬火后马氏体粗大,脆性增大,硬度下降。
若在Ac1~Ac3之间的两相区加热,如770℃加热淬火,高硬度的马氏体中混杂有低硬度的铁素体,造成硬度不足,力学性能下降。
1.2冷却速度对试样的影响1.2.1冷却速度对试样硬度的影响在本次试验中,水淬、油淬和正火工艺的冷却速度不同,并且冷却速度水淬>油淬>正火,控制钢的材质和温度相同,采用不同的冷却速度,得到钢的硬度如下表2所示。
表2.不同钢种不同冷却速度下试样的硬度由表2可知,无论是45号钢还是T8钢,硬度值大小都是水淬>油淬>正火,这也就意味着,冷却速度越大,钢的硬度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