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初中历史总复习全套课件(岳麓版)
初中历史总复习全套课件(岳麓版)
宋 元 时 期
民族政权并立
经济重心南移
社会风貌气象万千
本单元讲述了隋唐到宋元时期的历史,复习本单元注意以 下三条线索: 1.繁荣与开放的隋唐。589年,隋朝结束了二百多年的分裂 局面,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隋唐时期,制度的创新与继承、完善,封建君主的励精图治,
经济发展,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更为密切,与世界
B.九品中正制 D.内阁制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仔细 识读题干中的材料,提取有效信息。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布 衣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由此可以看出材料 与科举制度有关,故选C。
2.(2011·嘉兴中考)唐太宗吸取“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闭口 不说话),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的教训,注重( A.虚心纳谏 B.轻徭薄赋 )
民族关系和睦,被少数民族首领拥戴为“天可汗”,他是(
A.汉武帝 C.唐太宗 B.隋文帝 D.唐玄宗
)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唐太宗时期,采取开 明的民族政策而受到少数民族的尊敬,被尊称为“天可汗”。
5.(2011·肇庆学业考)观察下列在中国出土的唐代文物——货 币,这些出土文物说明了( )
使许多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两宋时,经济 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
阶层兴起,宋代的都市生.两个治世局面(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2.两对人物(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玄奘和鉴真)对唐朝民
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B.辽灭北宋
C.西夏灭北宋
D.蒙古灭南宋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题干、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1126年金军南下攻破北宋都城东京。第二年,金军俘
虏北宋皇帝,北宋灭亡,此事件称“靖康之变”。
9.(2011·海南中考)归纳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辽、宋、夏、金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960年,赵匡胤建立 北宋,陆续灭掉割据政权,结束了黄河以南的分裂局面,并未 统一全国。 【误区警示】北宋统一了黄河流域以南的地区,并未统一全国,
北宋统治时期,曾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
真族建立的金并立。
8.(2011·深圳学业考)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讲述的是 发生在南宋时期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全真七子之一 的丘处机给两个未出世的孩子分别取名郭靖和杨康,并各赠一 把匕首。丘处机此举是让孩子们勿忘国耻——靖康之耻。根据 所学知识推断当时的国耻是指( A.金灭北宋 )
A.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B.中国古代金币、银币流通时间长范围广 C.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 D.证明唐代日本、新罗与中国交往密切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在中国出土了大食金 币、波斯萨珊银币、东罗马金币,说明唐朝与大食、波斯、东 罗马有频繁的贸易往来。故选C。
6.(2012·连云港中考)“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等客观史实,反映出唐朝的时代特征是( )
A.国家统一
C.三国鼎立
B.政权并立
D.和平共处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辽、宋、夏、金
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与两宋对峙,民族之间有战有和,农耕文
化与游牧文化在碰撞中逐渐融合,故本题选 B。三国鼎立是指魏、 蜀、吴的对立。
10.(2011·沈阳中考)唐朝以前,黄河流域粟和小麦广泛种植, 粮食产量超过南方。从唐朝中晚期至宋代,长江流域的农业发 展较快,粮食产量逐渐超过北方,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 的民谚。上述材料说明( ) A.粮食产量的增多促进人口的增长 B.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C.农业经济重心南移 D.灌溉技术的改进使粮食产量增多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苏湖熟,天下
C.科举选才
D.微服私访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的 “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闭口不说话)”导致的结局是“不闻 其过,遂至灭亡”,可以看出由于隋炀帝的暴虐,臣下闭口不 说话,因此不注重采纳臣下的意见是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因 此唐太宗虚心纳谏。
3.(2011·鸡西学业考)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 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 )
A.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B.文景之治
D.康乾盛世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
过多个盛世局面,对应关系如下:唐太宗 ——贞观之治;汉文
帝、汉景帝——文景之治;唐玄宗——开元盛世;康熙帝、雍 正帝、乾隆帝——康乾盛世。
4.(2011·成都中考)中国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皇帝,他统治期间
A.对外开放
C.政治清明
B.经济繁荣
D.交通发达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综合概括能力。“遣唐使”“玄奘
西行”“鉴真东渡”均属于唐朝对外友好交往的事件,从而反
映了唐朝对外开放的时代特征,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 选 A。
7.(2011·六盘水中考)“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古代史 上实现国家统一的几个王朝的历史不能进行类比的是( A.秦朝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
上许多国家的交往更加频繁,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2.民族关系的发展。10—13世纪,我国先后出现了北宋与 辽、西夏、金政权的并立和南宋与西夏、金、元政权的并立局 面。在民族政权并立状态下,通过战争和友好往来,民族融合 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3.经济重心南移。魏晋以来,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3.辨析蒙古族历史上的两个杰出人物(成吉思汗、忽必烈) 的功绩。
4.两项创新的制度:隋朝的科举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
一、选择题
1.(2012·苏州中考)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 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 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 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 性。”该“制度”指的是( A.察举制 C.科举制 )
第三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及经济重心的 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治世局面 隋 唐 时 期 制度创新 民族融合 对外交往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科举制度 三省六部制 文成公主入藏 金城公主入藏 玄奘西游天竺 鉴真东渡日本 民族融合的发展 民 族 关 系 发 展 经 济 重 心 南 移 繁 荣 与 开 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