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毕业答辩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毕业答辩
06Part Six 总结
6 总结
6.1 论文结构
传动方案的分 析与拟定
整体结构设计与 主要零件校核
润滑、密封说 明和附件设计
创新部分设计
蜗轮轴ANSYS 分析
6 总结
6.2 其他总结与说明
创新部分
该部分只提出了原理和设计了主要结 构,目前正在申请专利,相应电子文
件正在准备提交国家知识产权局。
1.施加约束 2.施加载荷 3.求解
施加载荷约束与求解
4 低速蜗轮轴的有限元分析
4.6 位移分析
“ 形象精确地反映了轴上 键槽在受扭矩时的位移变 化 ”
位移等值线图
4 低速蜗轮轴的有限元分析
4.7 应力分析
“ 形象精确地反映了轴上 键槽在受扭矩时的应力变 化 ”
应力等值线图
05Part Five 创新部分设计
图纸及三维UG建模
3.3 减速器的控制及保护系统
3.3.1 自动温控系统
电接点温度计原理:
电接点双金属温度计是利用温度变化时带动触点变 化,当其与上下限触点接触或断开的同时,使电路中 的继电器动作,从而自动控制及报警。
将电接点温度计与冷却循环管路的电机组合使用, 在报警时启用冷却循环管路,使油温降低。
3.4 成果展示
3.4.1
总 装 配 图 图 纸
3.4 成果展示
3.4.2
高 速 蜗 杆 轴 图 纸
3.4 成果展示
3.4.3
中 间 蜗 杆 轴 图 纸
3.4 成果展示
3.4.4
高 速 蜗 轮 图 纸
3.4 成果展示
3.4.5
低 速 蜗 轮 图 纸
3.4 成果展示
3.4.6
低 速 蜗 轮 轴 图 纸
5 创新部分设计
5.2 方案提出
一种用于减速器检测及过力矩保护的装置
为了克服现有的减速器的不能在过载时切断电机的不足, 本设计提供了一种用于减速器检测及过力矩保护装置,即在动 力输出端(电动机轴)与减速器输入轴之间使用过力矩保护装 置,当负载过大时,用相关的电气控制元件切断电机,保护系 统。
5 创新部分设计
1.电动机轴 2.齿盘A 3.接近开关A 4.联轴器 5.接近开关B 6.齿盘B 7.减速器输入轴
5 创新部分设计
5.4 测速原理
这一原理的思路是:在一定的时间间 隔内,对齿盘输出的一串脉冲数进行计数, 同时计算出相应的转速。在图所示中,由 于齿盘齿顶和齿根之间存在高度差,当轴 转动时带动齿盘旋转,由于齿盘发出信号 的是齿顶和齿根,而接近开关距离齿顶和 齿根的距离不同,这时接近开关将接受一 列的脉冲信号,即方波信号,接近开关检 测到这一系列方波信号并输入到PLC控制 装置,由PLC测量脉冲的宽度,可获取相 应轴的转速。
3.5 图纸说明
图纸说明
所有图纸均是 基于工作现场的实 际图纸,可以立即 用于实际工业生产, 不是原理图,也不 是示意图。
04Part Four 低速蜗轮轴有限元分析
4 低速蜗轮轴的有限元分析
4.1 有限元简介
有限元
“有限单元法也称有限元法,是随着电子计算机的使用 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的数值计算方法。该方法的基本 思想就是把整体结构看作是由有限个单元相互连接而组 成的集合体,每个单元赋予一定的物理特性,然后组合 在一起就能近似等效整体结构的物理特性”。
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 的基本方针,我制造业大国 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 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1.2 产品特征
智能化 创新
我对减速器的理解
1.传统的机械产品,主要用于需要减速的场合 2.功能单一,自动化程度不高
我设计的减速器:立足传统微创新
1.合理科学的结构布置 2.基于工作现场的技术设计 3.传统设计方法和现代分析方法相结合 4.高度的智能化 5.高度的可靠性 6.新的换代产品 7.由制造到创造的新尝试
5 创新部分设计
5.1 创新背景
目前的蜗轮减速器大多只是单一的机械产品, 从动能输入到动能输出,即整个传动控制系统是开 环的,没有反馈系统,而减速器在工作时会出现瞬 时力矩过大的情况,比如机器启动等。即考虑到工 作环境的影响,可能存在负载过大的情况,当负载 过大时,在没有反馈控制的情况下,会对电机及蜗 轮蜗杆传动系统造成重大的损害,极大的影响了蜗 轮减速器的寿命。
在箱体上开有油管接口,在齿轮泵工作的同时, 使润滑油充分与空气接触,也可起到使润滑油温度降 低的作用。
3.3 减速器的控制及保护系统
3.3.4 自动测速和过力矩保护装置
传统减速器
微创新
更新换代
为了克服现有的减速器的不能在过载时切断电机的不足,设计了一种用 于减速器检测及过力矩保护的装置,即在动力输出端(电动机轴)与减速 器输入轴之间使用过力矩保护装置,能够实时测速并当负载过大时,用相 关的电气控制元件切断电机,保护系统,在第六部分会详细讲解。
有限元分析
有限元法计算精度高、适应性强、计算格式规 范统一,在现代机械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辅助设计部分
该部分包括润滑和减速器附件设计, 主要设计结构和选择型号。
传统设计部分
该部分均采用教材的经典设计 方法,安全可靠,计算准确。
6 总结
6.3 设计成果一览表
成果名称 论文
有限元计算过程 工程图纸 专利
就地数字显示。 2.配合磁性控制开关或接近开关使用,对液位监控报
警。
本次设计所选浮子式液位计型号为MYFQ-CX, 由江苏 某公司生产。
浮子式液位计
3.3 减速器的控制及保护系统
3.3.3 体外循环润滑油系统
齿轮泵和电机组合使用,将油池中的蜗轮蜗杆润 滑油抽送到高速级蜗轮蜗杆传动,使高速级蜗轮蜗杆 得到润滑,同时润滑油又进入油池,润滑油循环使用。
传动方案
03Part Three 主要零件的设计过程
3.1 设计思路
设计过程的主要思路
分配传动比 和电机选型
动力参 数计算
主要零件 的设计
主要零件 的校核
减速器附 件设计
1.电动机型号 为Y160L - 4 2.高速级传动 比为25,低 速级传动比 为 20.5
动力参数 包括各轴 的转速、 功率、扭 矩等
该部分包括高 速级蜗杆轴、 中间蜗杆轴、 低速蜗轮轴和 高低速蜗轮的 设计与建模
该部分包括 低速级蜗轮 轴、轴承、 键槽的校核
该部分包括 减速器通用 附件的选用 和自动化程 度较高的附 件的选用
3.2 零件的设计
3.2.1 高速蜗杆轴设计
蜗杆的的主要参数: 分度圆直径:70mm 模数:5.6mm 齿根圆直径:56.56mm 导程角:9°5′25″
纵观这次工业变 革,作为与这次 变革关系最紧密 的专业从业者, 我们能在设计中 做哪些有益的尝 试呢?
工业4.0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 高科技战略计划,旨在提升制
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
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因工程 学的智慧工厂。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版的
“工业4.0”规划,坚持“创 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
数量 一(篇) 一(篇) 一(套) 一(项)
备注
字数:2万(复写率:4.14%)
见论文
张数:6 申请号:由于时间紧迫, 相关材料正在整理准备提交
THANKS
感谢各位
图纸及三维UG建模
3.2 零件的设计
3.2.4 低速级蜗轮设计
蜗轮的的主要参数: 分度圆直径:410mm 模数:10mm 齿根圆直径:390.8mm 导程角:12°31′44″
图纸及三维UG建模
3.2 零件的设计
3.2.5 低速蜗轮轴设计
蜗轮轴的的主要参数: 与蜗轮配合直径:90mm 轴上键槽长度:160mm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毕业论文答辩
论文题目:二级蜗杆减速器设计 学生:郭祖达(机电1105班) 指导老师:林昌杰
目录
1前
言
2 课题分析与方案确定 3 主要零件设计过程 4 低速蜗轮轴的有限元分析 5 创新部分设计 6 总结
01Part One 前言
1.1 设计背景
制造强国
制造大国
02Part Two 课题分析与方案确定
2 课题分析与方案确定
2.1 课题分析 初始条件
传动功率 12 Leabharlann w输入转速 1000r/min
传动比 512.5
要点: 大功率 大传动比 大扭矩 高可靠性
2 课题分析与方案确定
2.2 方案确定
方案特点:
③ ①输入输出轴之间成90°
②用于复杂的传动
③组合式蜗轮结构
4.3 建立实体模型
1.利用矩形面素生成面 2.矩形面相加操作 3.由面绕轴线生成体 4.生成键槽和块 5.进行布尔操作
实体模型
4 低速蜗轮轴的有限元分析
4.4 设置属性与网格划分
1.选择单元类型 2.设置材料属性 3.设定单元尺寸大小 4.划分网格
网格划分
4 低速蜗轮轴的有限元分析
4.5 施加载荷约束与求解
4 低速蜗轮轴的有限元分析
4.2 有限元分析步骤
前处理
加载 求解
后处理
1.建立有限元模型; 2.定义材料属性和实 常数; 3.单元划分
1.定义施加载荷及 边界条件; 2.设置求解控制参数 3.求解
1.读取结果数据;图形显 示结果数据; 2.列表显示结果数据; 3.进行其他相应后续分析
4 低速蜗轮轴的有限元分析
5.3 方案原理图
装置安装在连接电动机轴和减速器输 入轴的联轴器进出轴端,接近开关A与齿 盘A用于测电动机轴的转速,接近开关B 与齿盘B用于测减速器输入轴的转速,当 负载在正常范围内时,即与相等,减速器 正常工作,接近开关与齿盘起测速作用; 当负载过大时,即﹥时,凸缘联轴器两边 的接近开关测得的相应轴的转速不相等, 凸缘联轴器两边的接近开关接受的脉冲信 号不相等,经PLC判断和运算之后,向电 机发出停车的信号,起到保护传动系统的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