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
1,章炳麟著《文始》,是研究汉语词义系统和词义发展的规律的一项较全面的尝试。
2,我国的训诂学在古文献正文中,最常见的是解释词语。
3,注书叫“笺”。
4,从注疏的对象来说,可以分为注、疏两类。
5,《广雅疏证》的作者是清代王念孙。
6,《故训汇纂》是收集传统故训最为完备的资料大汇编。
7,《助字辨略》为我国的虚词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许慎。
9,杂考笔记中的训诂,从汉代就已出现。
最早的一部就是后汉班固所撰《白虎通义》。
10,黄侃著《说文同文》,王力著《同源字典》。
11,训诂体式的四类,以注疏和专著为主。
12,从注解之间的关系来说,注疏分为补注和集注。
13,自注分类中的“自明宗旨、区分纲目”都创自司马迁。
14,义疏和经注,原来也是分行的,南北宋之间才开始合刻在一起。
15,《经籍zuan诂》由清代阮元主编。
16,《语助》是我国研究汉语虚词最早的一部著作。
17,《玉篇》是我国第一部专收楷书汉字的字典。
18,声训到了晋代,又出现声旁兼表字义说。
19,《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中的“武”字是由“止、戈”变形的,“戈”中的“丿”变形成了“丶”。
20,新训诂学在20世纪初就已诞生,它的开路人就是章黄学派的黄侃。
21,我国的训诂,最早出现在先秦文献的正文里。
22,从传注的作者来说,又有他人所注和作者自注两类。
23,已有自注的书,如果后人更加注解,则称其自注为本注。
24,有些书有注,有音义,又有疏。
25,总释群书语义的专著,以《尔雅》为最古。
26,古代的文章中,常有前后参互见义、互相补充的字句,叫做“互文”。
27,从现代辞书学角度,《说文解字》是我国辞书学最早的代表作。
28,形训的方法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的。
29,丰衣足食为“裕”,小土为“尘”,一火为“灭”。
二、判断。
1,所谓驸经,就是依附于经典所做的随文释义的注疏。
2,汉人注书称作者不只郑玄一人,也不至于郑氏。
3,郑氏以后,注书称注的人渐多,“注”字已成训释的通称,而称传的却越来越少。
4,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做音义。
音义本以辨音释义为本,但也往往从事校勘。
5,《广雅疏证》,清代王念孙撰。
6,在学术史上,《广雅疏证》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广雅》。
7,《经籍Zuàn诂》是古代训诂资料汇编。
8,《字汇》,明代梅膺祚撰。
它在汉语字典编写史上破天荒第一次使用笔画顺序检字法,开创了字典编写的新局面。
9,《汉语大字典》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汉语字典。
10,所谓音转,是指声母相同,韵母相异。
11,《康熙字典》在收字方面,是它那个时代(含清代)收字最多的字典,但汉字实际上不止四万多个。
12,东汉以后,用典这种修辞手段逐渐盛行。
13,古代的“故”有故训和故事两种,故训用以释义,故事用以记事。
14,他人所注起源于先秦。
15,把专注附在经文各句后面,有四种说法。
一说是郑玄、王弼之后才有的;二是始于马融说;三是始于刘歆说;四是始于费直说。
16,因声求义的方法,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萌芽了。
17,形训就是以形说义的方法。
18,义训就是直陈语义的方法。
19,义疏是兼释经注的一种训诂形式,它萌芽于汉末,而盛行于六朝。
20,校勘之学,远在春秋时期就已开始了。
21,所谓集解,其义有二:一是通释经传,一是集各家的解说。
22,“古字某某同、古声某某同、某某义同、某于某古字通”这一组术语是讲文字通假的。
23,考核古书叫做校,有两种情况:一是辨章学术,考境源流;一是校对文字,改正脱误。
24,通常说的补注,可以追溯到西汉。
25,章炳麟认为,古代的经传虽然当句为释,但传注和经还是分开的,并没有合成一书。
26,有些书有注,有音义,又有疏,如《五经正义》,则把注、疏、音义(即陆德明的《释文》)都拆散附列各句之下。
注用双行小字,紧接着经文。
音义又接着注,中间加一圆圈,以资区别。
疏也用双行小字,列在注和音义之后,中间标个疏字。
27,圣训就是因声求义,即通过语音寻求语义。
28,观境为训,就是根据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以推求词语的准确解释。
29,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解形声字用皆(Xié)声。
皆声就是一个形声字中有两个声符。
30,所谓音近,指的是声母不同,韵母相同。
三、名词解释1,《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
这本书是我国第一本字典。
他按其字形结构分为540部,每部各建一个部首。
《说文》从分析字形入手,用六书理论,把文字的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解释文字音义,构成了一整套文字训诂系统,为训诂学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和方法。
2,《汉语大字典》:《汉语大字典》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汉语字典,它的特点是:第一,上溯甲、金,下及楷书,全面清理汉字繁衍的史迹。
第二,音义密合,三段标注,显示汉语声韵发展的系统性。
第三,科学概括,合理归项,务求字义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统一。
第四,加强引证,提示源流,实证字义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它不但是训诂史上形音义结合的专著,也是汉语辞书史上新的里程碑。
3,《尔雅》:总释群书语义的专著,以《尔雅》为最古。
《尔雅》传说为周公或孔子及其门人所作,经后人考证,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秦汉之间的人编成的。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是一种分类的词典,它共分十九篇,即释诂、释言、释训等。
它的价值,首先在于它为我国训诂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其次,它的价值还在于它保存了汉语词语的很多故训。
4,《辞源》:《辞源》的编纂开始于1908年,以旧的字书、韵书、类书为基础,编进了现代百科的词目。
新版《辞源》修订本有以下特点:其一,以古代汉语语词为基础,兼收古代名物制度多方面的知识;其二,以常见为主,强调实用;其三,结合疏证,重在溯源。
新版《辞源》对所收词语、释义力求简明、确切,对书证做了复核,重新标明作者、篇目、卷次。
5,《广雅》:《广雅》,魏张揖撰。
《广雅》因为是为广《尔雅》而作,所以在编排上也和《尔雅》一致,分为《释诂》、《释言》、《释训》等十九类。
为了补《尔雅》之不备,收进了《诗》、《书》、《易》等著作中的一些训诂成果,旁及汉人辞赋中的注释。
《广雅》是汉语训诂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
6,《经籍Zuàn诂》:《经籍Zuàn诂》,清代阮元主编。
它把唐以前的训诂几乎网罗无遗,其取材范围较为广泛,规模较为巨大。
《经籍Zuàn诂》按平水韵编排,它的归字原则是以所训之字归韵。
每字之下的义项,先本义或声训,次引申义,次假借义。
各义项下都标明出处。
所引故训都照录原文,不加增减改易。
所引群书,按经、史、子、集次序排列。
《经籍Zuàn诂》是研究古代典籍的一部较好的工具书。
四,术语解释1,谓:①主要用来说明被释词在句中特指某一事物。
②有时用于以侠义释广义。
③有时用来串讲句意。
2,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的作用主要是说明被释词的语源。
先秦文献中用这两个术语,也有只释其义,与语源无关的。
3,犹:“犹”字的用法,概括起来有四种:①说明被释词和解释词不是同一含义,只是某一方面词义相当,或引申可通,用现代汉语翻译,就是“某跟某差不多”,“某相当于某”,“某有某的意思”。
②用本字释假借字。
③以今语释古语。
④也有用作解释同义词、近义词的。
4,言:言这个术语常用来串接文意,有“说明”的意思。
有时,“言”只有说的意思。
5,貌:“貌”,指事物的形状,等于说“某某的样子”。
其所解释的都是形容词或副词。
6,读破、破字、易字: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叫做“读破”,也称为“破字”或“易字”。
“破字”、“易字”有时也指改正形误的字。
“读破”就是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7,某、某也:这一组术语,采用判断句的形式,解释词的意义。
被解释的词和用以解释的词是义同或义近的关系。
8,辞、词:古代训诂中把虚词叫做“刺”,或作“词”。
东汉以后又叫“语助”。
9,属、别:古代训诂中常用“属”和“别”表示事物的种类。
这就是说,强调事物之间的共同性,就说某是某之属;强调事物之间的区别,就说某是某之别。
五,简答题1,训诂体式包括哪四类?答:驸经的注疏,文献正文里的训诂、通释语义的专著和考订书中的训诂,合起来是四类。
四者之中,以注疏和专著为主。
2,文献正文里的训诂,从它的内容来说,有哪几个方面?答:①解释词语;②串讲句意;③说明章旨。
3,训诂学有哪些用途?答:①用于阅读古书;②用于整理古籍;③用于编纂辞书;④用于研究语言学的其他分支,了解我国古代社会及其文化。
4,两汉训诂的兴盛表现在哪些方面?答:①儒家经典的注释大批出现;②道家和其他著作也有一些注释;③出现了通释语义的著作。
5,通释语义的专著,按其内容来分,可以分为哪几类?答:通释语义的专著,按其内容来分,大致可以分为:单解语义的专著、音义兼注的专著和形音义结合的专著三类。
6,声讯的作用有哪些?答:①说明文字的通假;②探索词语的来源;③保存古音的历史面貌。
7,义训有哪几种?答:①同义相训;②反义相训;③设立界说;④描写形象;⑤比拟事物。
8,据境索义的方法有哪些?答:①根据对文推敲;②根据上下文句推敲;③根据辞例推敲;④根据修辞手段推敲;⑤根据行文条例次第推敲。
9,形训的作用有哪些?答:①求本义;②求词义系统;③有利于语文教学和识字教育。
10,同义相训有哪些方式?答:①有的是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同义词;②有的是用一个词去解释许多个同义词;③有的是两个同义词互相训释;④有的是几个同义词展转递训;⑤有的是用今语解释古语;⑥有的是用通语释方言;⑦有的是用常用语解释不常用语。
11,同义相训有哪些变例?答:①以狭义释广义;②以广义释狭义;③以共名释别名;④以类相逝;⑤同字相训。
六,翻译1,《水经注·河水》翻译:昆仑山在西北面……黄河水从它东北的山脚下流出。
《山海经》上说:“昆仑山在西北,黄河水从它东北角流出。
”《尔雅》上说:“黄河从昆仑山流出,颜色是白的。
(当时)它合并1700条河流,颜色变黄。
《物理论》上说:“黄河颜色黄,是由于众多河水的流入,使黄河浑浊。
”黄河流一百里就有一个小弯曲,流一千里就有一个大弯曲和一个直的河岸。
”汉代大司马史张仲功评说:“黄河水浑浊,澄清一旦水,就有六斗泥,而百姓竞相引黄河水灌溉田地,使黄河不能顺利通过。
到了三月,春汛到了,就河堤决口,是因为河道阻塞不能流出。
禁止百姓不要再引黄河水。
”这是黄河兼有浊河的名字的原因吧。
2,翻译并说明姜亮夫《屈原赋校注·湘君》中的释义方法。
“划开水波像敲击冰雪”,东汉王逸注释:“斲,是砍的意思。
说自己乘船遭遇很寒冷的天气,举起他们的船桨砍斫冻结的冰,纷纷溅起如堆积的冰雪,是说自己辛苦。
”姜亮夫校注:“此种说法很浅薄,既然需要砍冰才能行驶舟船,又怎么能采摘辟荔、采摘芙蓉呢?这是比喻词,不是写实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