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地域文化分析评价

重庆地域文化分析评价

重庆历史文化街区的前世今生
-----十八梯、磁器口
冯兵20115649 建筑学03
重庆渝中半岛有两条步行街,一条为享誉中华大地的西部第一街“解放碑”,另一条离解放碑不远,叫“十八梯”。

在解放碑,领略现代都市的繁华;而在十八梯,领略到的是真山城、老重庆。

老重庆城分为上半城和下半城,十八梯
位于渝中区较场口,是从上半城(山顶)通
到下半城(山脚)的一条老街道。

这条老街
道全部由石阶铺成,陡陡的,弯弯的,把山
顶的繁华商业区和山下江边的老城区连起
来。

老街道周围居住着大量普通老百姓,街
上散发着浓浓的市井气息。

掏耳朵的、修脚
的、做木工的、做裁缝的、卖烧饼的、卖针
线、打麻将的,还有山城绝对少不了的棒棒军,散布在各处,更有狗啊猫啊,随意趴在地上打着盹。

十八梯是老重庆市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十八梯棚户区,外人眼中的重庆“贫民窟”,距离解放碑商业区仅一街之隔。

从重庆“母城”到城市“毒瘤”,十八梯被重庆速度远远抛在后面。

2010年,十八梯拆迁改造工程启动。

由于山的缘故,重庆被分成了上半城和下半城,一上一下之间的区别如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十八梯在下半城,解放碑在上半城,他们之间仅仅只是相隔一条
马路。

在外人眼中的十八梯,被习惯性理解
为城中村,城是高楼林立的中央商务区解放
碑,村是吊脚丛生、户不蔽雨的十八梯棚户
区,其实不然,先有十八梯后有解放碑,先
有村后有城,先有穷后有富,城市发展因江
而生,倚山而上,如大树参天,纵然树冠枝
繁叶茂,遮天蔽日也是因为坚实的躯干和发
达的根系。

由此,在这个被“代言”了落后居
住条件的十八梯里,更能找到原本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被丢弃或者被侵蚀的原质。

与十八梯的惨淡相比,在不远处的嘉陵江畔,一个类似的传统街磁器口却显得尤其红火。

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
嘉陵江畔,始建于宋代,面积1.5平
方公里,东临嘉陵江,南接沙坪坝,
西接童家桥,北靠石井坡,距主城区
3公里,人口1.8万人。

1998年磁器
口古镇被国务院确定为重庆市重点
保护传统街,2010年入选中国历史文
化名街,是历经千年变迁而保存至今
的重庆市重点保护传统街。

磁器口古镇拥有“一江两溪三山
四街”的独特地貌。

马鞍山踞其中,金碧山蹲其左,凤凰山昂其右,三山遥望,两谷深切。

凤凰、清水双溪潆洄并出,嘉陵江由北而奔,江宽岸阔,水波不兴,实为天然良巷。

作为嘉陵江边重要的水陆码头,曾经“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繁盛一时,被赞誉为“小重庆”,是重温老重庆旧梦的好去处。

回望磁器口的前世今生,曾经的磁器口是非常繁华的水陆码头,码头上常年万商云集。

如今的磁器口,街道两边仍然商铺云集,人们置身其中拥挤穿梭,恍惚仍然当年码头的繁荣景象一直持续至今。

磁器口古镇并不大,一共有12条街巷,全都由青石板铺成。

那一条条平平仄
仄的青石板路,蜿蜒在古镇的每一处大街
小巷,被岁月和人流打磨得光滑无比。


街道两旁,大多是明清时候的建筑,石板
路与沿街民居相依和谐,房屋结构多为竹
木结构,穿斗夹壁或穿半木板墙。

沿街铺
面多为一进三间,长进深户型,铺面后房
一般为四合院,为商贾大户居所。

雕梁画
栋,窗花户棂图案精美,做工精巧。

古镇
上,青瓦灰墙、木格花窗的建筑随处可见,
大红的灯笼也挂满了石板路的两旁。

灰白
墙、枣红柱、翘角楼、麻布幌子、小青瓦……古香古色的格调可以使你重温到明清时代老重庆的风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