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基础知识》(对仗)对仗,是我们汉语言文学特有的用词方法。
这是因为我们的汉字是一字一音,非常适合组成相对的词和句。
不仅我们写格律诗需要对仗,其实,诗、词、曲、赋这类的形式都需要对仗的存在,学习古典诗词,对仗是必须要学好,甚至要精通的。
今天,主要讲一下关于对仗的一些基本知识和相关内容。
我们先理请一下概念。
什么是对仗呢?文学大师王力说:“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我查了一下资料,上面说“对仗∶[律诗、骈文等] 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
我个人认为,他的这样的定义并不很完整,也有点含糊。
“对仗”,其实是属于诗歌类文学体裁的专用名词,对仗是具有很苛刻的要求。
它不仅要求“词性相同”,还要求“平仄相对”,还要求“结构一致”,还要求“避免重复”,符合这样的要求,才能称之为“对仗”。
严格的讲还有“六相”一说(这我会在后面具体介绍)。
我们还知道一个词叫“对偶”,很多人很多书甚至一些词典都把“对偶”和“对仗”等同了起来,其实,这二者是有区别的,虽然它们很象。
正确清晰地理顺二者的概念,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运用是有帮助的。
“对偶”是什么?对偶就是一种修辞方法,也称为一种修辞格。
“对偶”的定义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采用的是一种对称的语言方式,表达形式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的效果。
对偶一般表现的是词或词组的形式,很短小。
对偶跟对仗,这二者,一个是修辞格,一个是写作手段,是运用在不同的文体当中的,在古代的散文中也常常用到对偶的。
格律诗本身的关于对偶方面的要求很严格也很特殊,所以,在格律诗的语言中,不能说是“对偶”,而单独称之为“对仗”。
在前面介绍格律诗格律的时候,介绍过,律诗的中间两联要求使用“对仗”的形式。
律诗(七律、五律)的起联和尾联可以不用对仗,中间两联一般是要求必须要对仗的。
律诗的美学特点是工稳、典雅、精练,其实更多的是通过这种“对仗”的形式来表现出来的。
所以,律诗是离不开对仗的。
全篇无对仗的(特例除外),我们就可以断定它不能算律诗。
格律诗的基础就是对仗,不懂对仗的人,肯定谈不上懂的格律诗。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也是律句。
不仅出句和对句的词性要相同及平仄要相对,而且其平仄分布的规律也是和格律诗所要求的一样。
比如,对联就不允许三平尾,就不允许孤平的存在。
还有,对联要求的也是古韵,也是以我们所说的以《平水韵》为主体,为默认韵。
更重要的一点是,对联所能表达的境界极其有限,它可以表达一个片段,一个闪念,一个景致或情思,但是,终究是属于“片面”的,和诗比较而言,缺乏的是完整感和大局观。
它属于一种“小巧”的工夫,做为一般游戏应和是可以的,也很适合即景而联。
如果熟练了格律诗的谋篇布局以及造境界的手段和诗思,那么,吟联应对那是举手之劳,轻松的很。
楹联具有独立性,也是一个专门的“学问”,但是它的基础还是格律诗的基础,如果不懂格律诗,说句实在的,你的楹联也玩不出高水平来。
不精通格律诗的楹联写手,是称不上“高手”二字的。
例如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举的一副对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立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就修辞方面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
“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
“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
“头”对“嘴”,“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
“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
“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
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复。
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句第二字和对句第二字都是“我”字,那就是同一位置上的重复。
下面,分别介绍对仗的一些常识。
一、对仗的由来对仗是我国语言文学中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汉字基本上都是单音词,不论是从字面上、平仄上还是意义上,都适宜于造成对偶。
这是任何西方文字都不能作到的。
对仗这种艺术形式,在我国文学中由来己久,远在两千多年前,就己经有了对仗的形式。
随着汉赋的兴起,骈体文充斥于当时文坛。
魏晋以后,骈偶之风影响及于诗坛。
文人诗中运用对仗的就多起来了。
不过,这一时期诗人运用对仗,只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并不是格律的规定。
由此发展到隋唐,格律诗己经形成,对仗在律诗中就不是可有可无,而成为律诗的一种特定的格式了。
由此可见,对仗是由汉代骈体文1的骈偶而扩展到诗歌领域的。
它最初的名称就叫做“骈偶”。
所谓“骈”,本指两马并驾齐驱;所谓“偶”,本指两人结合一起。
后来,人们就把两两相对叫做“骈偶”。
对仗就是扩大了的对偶。
古代皇宫卫队的行列叫做“仗”,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仪仗”。
仪仗都是两两成对的。
所以,我们把一个对一个的叫“对偶”,多数对偶排列在一起的叫“对仗”。
二、对仗的规则:(1)出句和对句的字数相等,平仄相对,结构对称。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实际上每首律、绝诗内均不可有无意义的重复字)。
(3)语法结构要相同。
即句式结构相同。
如:主谓、动宾、联合、偏正及用虚字要相同。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4)语义相对,词性相同。
语义相对,是指句中所用词语的字义要相互对应。
词性相合,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特别讲究数词对数词,方位词对方位词,叠字对叠字等。
按照传统的要求,对仗不仅要求名词对名词大类相对,而且还要求小类相对,即按照过去的分类,要求,同一小类或者相邻两小类的名词相对。
例如(南宋)叶采的《暮春即事》: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其中,首联对仗,“双双”对“点点”均为量词重叠;“瓦雀”对“杨花”均为名词;“行”对“入”均为动词;“书案”对“砚池”均为名词。
清人为培养幼儿从小就形成对仗的概念,李渔老先生特意编写了一本《笠翁对韵》的小册子,供儿童背咏。
该书分韵部2编写,将常用字尽收其中,按上述第二特征编写了对应“词语对子”之歌,可谓诗词入门的敲门砖。
大家不妨去买一本学学,或有裨益。
“一东”韵部的开头一段摘录如次: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1骈体文又称骈俪文,产生于魏晋时代,在六朝广为流行。
骈体文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体,从古代文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法逐渐发展形成。
作为一种新文体,在当时对它还没有一个正式和固定的称呼。
“骈文”、“骈丽文”的名称,是在唐代以后才有的。
2韵,包括韵腹(主要元音)、韵尾和声调,与韵母和韵部有区别。
韵母包括韵头、韵腹和韵尾,不包括声调,韵部是指押韵字的归类,包括韵腹和韵尾。
是韵书的基础,无论何朝何代编纂韵书,都立有韵部,按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
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
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戌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5)避免合掌。
这就是上、下两联意义不可重复。
如:“夏荷千枝丽,莲花万朵艳。
”这就是犯了合掌之弊。
湖南黄奕有一对仗歌:律诗中间两对联,上句下句成对仗;平仄声调要相反,句型词性要一样。
一联避免意思同,两联也莫太相像。
首尾可对可不对,绝句一般不对仗。
关于对仗,总的原则是“实对实,虚对虚”,对仗的方法和形式,古往今来是非常多的种类的。
但是不论什么样的对仗方法,都是依据这样的原则,离不开这样的范畴---格律、句意、内容、语体、句式。
我们下面介绍一些传统的对仗方法,是参考一些书籍资料和网络上的资料,适合格律诗使用的常见的对仗方法。
其实,真的要单独研究对仗,几十种甚至上百种都可能有,特别喜欢的话可以另外参详,《文镜秘府论》3列出二十九种对仗:的名对、隔句对、双拟对、联绵对、互成对、异类对、赋体对、双声对、回文对、邻近对、交络对、当句对、含境对、背体对、叠韵对、切侧对、偏对、意对、平对、奇对、同对、字对、声对、侧对、假对、双虚实对、双声侧对、叠韵侧对、总不对对。
我们这里只做简单的方法介绍,下面对对仗种类进行具体的介绍,大体上先说一下“工对”和“宽对”:一,“工对”,也叫严对,就是对偶工整的对仗。
凡是同一小类事物的字词构成的对仗,都是工对。
要求严格遵守对仗的“六相”原则。
什么是“六相”呢?就是“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对、意义相关”,六个“相”,简称“六相”,这是对仗的专用术语。
这里尤其要关注的是“词类相当”,在工对当中,词类是要基本一致的。
词类,在传统的说法中一般是分为28个类别的,这里也资料性的介绍一下:天文类、地理类、时令类、宫室类、器物类、衣饰类、饮食类、文具类、文学类、植物类、动物类、形体类、人事类、人伦类、代名类、方位类、数目类、颜色类、干支类、人名类、地名类、同义连用字类(如“格调”)、反义连用字类(如古今)、连绵字类、重叠字类、副词类、连介词类、助词类。
(同义双音词:山川、江湖、梳妆、宾客、友朋,等等。
反义双音词:短长、表里、古今、兴亡、纵横,等等。
重叠字:时时、处处、声声、漫漫、沉沉,等等。
副词:欲、将、不、皆、亦、末、曾、须,等等。
连介词:与、和、共、而、还、则、只,等等。
助词:之、乎、也、耶、然、焉、哉,等等。
)范围越小的同类事物的字词相对,越算是工对。
工对有以下几种:(1)属于同一小类事物的名词的对仗。
同一门相对便工,同类相对更工。
例如毛泽东《长征》: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薄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3《文镜秘府论》中国古代文论史料。
撰者日本僧人遍照金刚(774~835),俗姓佐伯,名空海,遍照金刚是"五岭"和"乌蒙",同属地理门中的山名对山名;"逶迤"和"磅礴",都是形容词连绵字;"腾"和"走"都是形体动词,"细浪"和"泥丸"都是细小的形象,亦属地理门。
"金沙水"和"大渡桥"同属地理门中的专门地名;"拍"和"横"都是形态动词;"云崖"和"铁索"同属地理门中的地形地物名;"暖"和"寒"同是形容气候的。
这两联都是极工的对仗。
(2)不属于同一小类事物的名词,但是经常被并列使用的。
如“天地”、“金玉”等。
有的名词虽不属同一门类,但是相邻,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器物对衣饰等,也能成为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