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副本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副本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摘要: 通过引入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分析城市居住区景观的功能及特征, 结合城市景观与建筑的规划设计思想, 为城市居住区的景观生态设计提出相应的设计途径。

关键词: 景观生态学; 居住区; 景观设计0前言居住建筑在城市建筑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在当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 每年新增住宅约占城市房屋增量的70%以上, 住宅投资约占城市建设投资的30% 以上。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 住宅作为商品推向了市场, 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 住宅都是城镇房地产投资的重点。

面对日益成熟的住宅市场和购房者, 市场竞争越加激烈, 许多开发商不仅对建筑本身下功夫, 还把营造优美宜人的景观作为卖点以带动楼盘销售, 在这样的市场刺激下, 居住区景观建设方兴未艾。

居住区的建设不仅影响着城市的整体风貌, 反映城市的发展过程, 其景观也是城市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现有的城市规划体系中, 区域用地性质和指标控制都得到较好的执行, 但在居住区的景观方面仅有绿地指标进行规划控制, 并没有具体的措施, 更多的是由各住宅项目附带完成, 这就造成了居住区景观在城市景观体系中的孤立性。

很多居住区景观设计与规划和建筑设计脱节, 往往是在房屋体量形成之后才另作景观设计, 这样做的结果使得居住区景观设计将注意力停留在视觉观赏的表象, 更多地注重构图美观, 形式丰富, 而对于居住区景观重要的生态功能却较少考虑, 对居住区景观与城市整体景观的联系更极少涉及。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空间结构与形态特征对生物活动和人类活动影响的科学。

在生态学上, 景观被认为是具有结构和功能整体性的生态学单位,由相互作用的拼块( Patch)或生态系统组成, 有相似形式重复出现的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H eterogeneity)的区域。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景观生态规划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过程的控制和影响, 并试图通过格局的改变来维持景观功能流的健康和安全, 尤其强调景观格局与水平运动和流的关系( Forman,1995)。

城市景观生态建设包括绿地景观建设和景观廊道建设, 对二者的规划不仅有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完善城市的生态功能, 增加城市景观多样性, 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消除道路廊道所带来的种种环境影响, 将城市内部的自然、半自然或人工植被版块连接起来, 有利于各版块中物种进行迁移。

将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 能从景观生态的角度弥补现有设计体系的不足。

1城市居住区景观的功能及形态构成要素城市居住区景观具有生态功能、空间功能、美学功能和服务功能(表1), 其形态构成要素包括建筑、地面、植物、水体、小品等, 景观生态建设强调结构对功能的影响,重视景观的生态整体性和空间异质性,因此, 要充分发挥景观的各项功能, 各构成要素必须表1城市居住区景观的功能城市居住区景观功能生态功能生物生息(植物、鸟类、昆虫等)调节局地气流、日照和温度, 改善小气候保护土壤, 增强雨水渗透阻隔、降低噪音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设计。

空间功能过滤、清洁空气广场、运动场防灾(阻燃、安全通道、安全地带)降低噪音(远距离衰减)通风采光美学功能空间构成美(建筑、植物、水体等)形态构成美(植物、铺地、小品等)文化载体服务功能生存亲近自然, 心理的满足休闲(散步、静坐、游戏、运动等)参与性2城市居住区景观的生态特征2. 1人类活动影响的主导性居住区是城市中人群最为集中的区域, 由此决定城市居住区景观是一个以人工为主的复合系统。

景观的形式和内容都由人类根据自己的需求而进行选择决定, 建筑和硬质地面在整个居住区景观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而植物、水体等处于辅助地位, 人类活动影响的主导性使居住区景观的生态功能受到极大的影响。

但人类活动也可以对景观单元空间结构进行调整和重新构建, 以改善受胁迫或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 将人类活动对于景观演化的影响引入良性循环。

2. 2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和不稳定性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 城市居住区景观系统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不稳定性。

系统中的主体——建筑属于高能耗实体, 物质流入和流出量都很大, 而绿地和水体在生物结构和多样性方面都存在不足, 缺少自我修复的能力, 难以形成完善的生态系统, 居住区的生态系统必须通过外界大量的物质和能量补充才能维持相对平衡。

2. 3景观单一性和封闭性居住区景观主要由建筑版块和绿地版块构成,其面积、边界和内容受城市规划限制, 呈现出较为单一的形态, 尤其是绿地版块, 受到城市道路和区域建筑的双重阻隔, 景观破碎化和封闭性特点并存, 这使得在城市景观中占大量比例的居住区景观未能发挥应有的生态作用。

3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居住区景观的规划设计思想3. 1景观的整体性和连通性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应具有整体性, 除了保护和利用原生态的河流、湖泊、湿地、绿地等自然景观, 还要把人工景观纳入到城市景观体系中, 使规划建设的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共同构成城市景观网络格局。

城市交通道路及绿化带是城市中数量最多的人工廊道, 而自然廊道则以河流、植被带为主, 自然廊道的存在有利于吸收、排放、降低和缓解城市污染,减少中心市区人口密度和交通流量, 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高效化。

利用城市的自然廊道效应与人工廊道效应相结合, 将自然廊道体系纳入城市发展规划, 形成自然廊道和人工廊道相间分布的星状分散集团式景观格局, 可以有效地主治建成区摊大饼式发展所造成的生态恶化。

景观连通性对景观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有重要的影响。

利用自然廊道和人工廊道形成的网络, 将居住区景观版块与廊道相连通, 结合公园绿地版块、开放水面、植物群落等自然景观要素, 并与郊区绿地基质连通, 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色网络, 这既能改善城市高密度和硬质化带来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保证生物廊道功能, 连通的景观网络还有利于创建丰富的空间景观。

3. 2景观的多样性景观多样性指景观单元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 包括版块、类型和格局多样性。

在居住区设计中, 建筑的位置、体量、形式应当与城市景观网络结合, 打破对地块内部的限定和围合, 通过开放边界、地层局部架空等手段使区域绿地版块与建筑版块相互渗透, 既丰富了空间视觉景观, 又增加了景观多样性, 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景观的生态功能。

3. 3景观的多重价值与文化关联景观具有经济、生态、美学价值。

居住区不仅为人们提供居住的空间, 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优美的景观还为人们提供休闲场所和精神享受, 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增加房屋的经济价值。

同时, 景观的外貌可以反映文化准则, 文化习俗强烈地影响着居住地景观的空间格局, 人们对景观的感知、认识和评价, 直接作用于景观, 同时也受景观的影响。

尊重居住区景观的文化传统, 是形成景观特色和保证城市文化传统沿承的重要原则。

3. 4景观的公共性居住区设计受到传统建筑院落式空间组合方式的影响以及居住安全方面的考虑, 大多采用围合式的布局, 围墙围合的封闭式景观既阻隔了与城市景观系统的联系, 也造成区域外部景观的单调, 从而影响城市整体风貌, 破墙透绿、营建公共绿地, 这不仅是对机关学校的要求, 也应该是对居住区的要求。

4城市居住区景观的生态规划设计4. 1纳入城市整体景观生态规划城市居住区分散在城市的各个区域, 有利于形成较为均质的城市景观网络结构。

在城市整体景观生态规划中, 将居住区景观形成的版块, 通过道路、河流、绿地等廊道将其连通, 形成紧密相连的绿色景观网络。

城市居住区是由人工干扰版块形成的镶嵌体。

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理论, 版块的大小、形状、密度以及分布构型都是影响基本生态过程的空间格局参数, 在一定区域内, 最佳景观是一个带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 因此, 居住区景观规划中宜合理设置建筑、绿地的位置、形状、尺度、数量等, 形成不同粒径的版块, 控制尺度, 以避免景观多样性随尺度的增大而减小。

具体规划措施上, 在居住区与城市道路之间设置较大的城市公共绿地作为景观核心(绿心),居住区内各小区之间设置区域公共绿地作为次中心, 小区内各住宅组团之间设置社区公共绿地作为补充, 不同等级的绿地与道路绿地廊道、水流廊道等相连, 共同组成居住区绿地系统, 从而增强景观的异质性。

4. 2居住区生态景观设计居住区的生态景观设计中包含了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

自然要素包括不能改变的因素, 如河湖、山脉、草原、平原等自然地形及雨、雪、风、阳光、温度等气候因素, 以及可改变的因素, 如溪流、树林、植物的生长和消亡等。

对待这些自然要素, 既要尊重原有的地貌环境, 又要发挥设计者的主观能动性, 在设计时对不可变的因素尽可能巧妙地使其成为设计中有机组成部分, 对可变的因素则根据其存在合理与否进行取舍与修饰。

在平面功能分区时, 应分析气候、四季日照、光影变化、风向、噪音源以及建筑对场地的不利影响等, 在此基础上对区域景观元素进行配置, 如植物的选种和栽种, 阴影区尽量选择耐阴的植物, 噪音区选择高大的乔木和密集种植的灌木以阻隔噪音, 活动区和建筑附近选择冬季落叶的乔木,以满足夏季遮阳、冬季透阳的要求等。

4. 3居住区景观形态构成要素设计4. 3. 1建筑的边缘景观的边缘对生态流有重要影响, 景观元素的边缘部分可起到半透膜的作用, 对通过它的生态流进行过滤。

居住区景观的边缘由建筑和绿地组成,由于建筑的边缘具有实体性, 对生态流起到阻隔作用, 因此, 通过改变建筑边缘形式以增加建筑与绿地的边缘区, 增强建筑与绿地的融合。

( 1)建筑避免“屏风式”布局, 凹凸多变的住宅平面同周边场地间产生大量的边缘区, 增加边缘长度, 加强建筑与场地的融合。

( 2)住宅的设计通过底层局部架空、各单体以廊联系、利用阳台、屋顶花园造型等手法, 不但可以改变建筑外观沉闷、千篇一律的弊病, 还能够有效地建立建筑与外部环境的联系, 使绿地渗透进建筑, 变平面联系为立体联系, 使绿地版块与道路绿色廊道连通起来, 并改善居住区的自然通风条件。

4. 3. 2植物植物是居住区景观中最能发挥生态作用的构成元素。

居住区植物配置应结合区域自然条件, 模拟自然界的植物群落, 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乔、灌、草三层复合结构, 以本土物种为主, 适当配置外来物种, 增加生物多样性, 对植物四季的形、色、花、果进行搭配,形成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植物群落结构和丰富的景观层次, 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

4. 3. 3水体由于水体具有亲水功能, 能够丰富空间构图, 增加视觉景观效果, 因此, 居住区中的水景设置成为普遍现象。

然而, 人工水体在景观中多侧重于构图和视觉效果, 极少考虑其生态作用, 也没有将其纳入到城市景观体系中去, 这就造成水景后期使用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水体污染情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