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的来源及其演变继19世纪初期的浪漫主义文学之后,从19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末,整个欧美文学的主流是现实主义文学。
变动不居的术语“现实主义”(Realism)一词是个弹性极大的术语,它长期处于变动不居的地位。
仅达米安·格兰特在《现实主义》的小册子中列举的各种现实主义就有三十多种。
诸如:批判现实主义、持续现实主义、动态现实主义、外在现实主义、怪诞现实主义、规范现实主义、理想现实主义、下层现实主义、反讽现实主义、战争现实主义、朴素现实主义、民族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现实主义、客观现实主义、乐观现实主义、悲观现实主义、造型现实主义、诗歌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日常现实主义、传奇现实主义、讽刺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主观现实主义、超主观现实主义、幻觉现实主义、低级现实主义、高级现实主义、单调现实主义、田园现实主义、唯灵论现实主义、自我内心深处的现实主义、大都会现实主义等等(见达米安•格兰特《现实主义》,2页,昆仑出版公司,1989。
)此外,还有我们熟悉的超现实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等。
缺少信任感的术语“现实主义”一词有如此多的种类,以致人们对这个词产生了不信任感。
批评家贝克尔建议:“下一步无论出现什么事,如果都要给它起个新名字,别再叫它…现实主义‟或…某某现实主义‟,将来我们谈论起来就会容易些。
”也有人说:“现实主义是个声名狼藉的靠不住的概念”。
“我不想陷入为…现实主义‟下定义的泥淖。
”(达米安•格兰特《现实主义》,4页,昆仑出版公司,1989。
)还有人小心翼翼地加上引号使用现实主义,以表示对它的怀疑。
哲学概念:现实主义无论对“现实主义”有多少怀疑和不信任,我们仅从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这个角度来理解它的含义,并追溯它的来源及其演变的历史。
“现实主义”是从哲学借来的批评术语, 指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一个派别“实在论”,又译“唯实论”。
实在论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最初为唯心主义服务,后来,又用来指相对于唯心论的唯物论。
但这个术语很不确切。
因此,现实主义作为哲学用语,也是含糊不清的,既为唯心主义服务,也为唯物主义服务,常常遭到歪曲。
美术概念:现实主义19世纪50年代,“现实主义”一词在欧洲文艺界盛行,并形成一个以它命名的文艺流派。
最初使用它的是法国画家库尔贝和小说家尚弗勒里。
他们用这一名词来标明当时的新型文艺。
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库尔贝(1819——1877)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
年,巴黎举行世界博览会,在美术展览上,浪漫派画家德拉克洛瓦(“浪漫主义狮子”)和古典派画家安格尔的作品成为众目所瞩的台柱。
库尔贝送去的两张画:《画室》与《奥尔南的葬礼》遭到官方主办者的贬抑而落选。
为此,库尔贝在官方展览会旁边搭了一个木棚,举行了一次对抗性的个人画展,门口挂的牌子上写道:“现实主义,库尔贝,他的十件作品的展览”,第一次打出了“现实主义”的旗号。
库尔贝的现实主绘画库尔贝在画展目录上发表宣言:“像我所见到的那样,如实地表现出我那个时代的风俗、思想和它的面貌;一句话,创造活的艺术,这就是我的目的”。
《奥尔南的葬礼》库尔贝在自己的作品和宣言中确立了以生活的真实为创作的最高原则,他的作画特征是大胆地,赤裸裸地描绘自己时代的生活,肯定平民的重要性和巨大意义,以此反对虚伪的官方艺术和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模仿者。
为此库尔贝受到了批评界的攻击。
打石工现实主义追求真实“现实主义”在当时的意思是指为“追求真实”而不惜描写丑陋鄙俗,甚至流于难堪不雅、使人厌恶。
自库尔贝打出“现实主义”的旗帜后,一批与上流社会对立的新派文艺家便自称“现实主义者”。
文学批评概念:现实主义1856年,批评家杜朗蒂(1833——1880)创办了名为《现实主义》的杂志,发表了库尔贝的文艺宣言,主张作家要“研究现实”,如实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不美化现实”。
1857年,小说家商弗勒里出版了以《现实主义》为名的论文集,为此,敌视库尔贝艺术的人,也把现实主义头衔加给他,称他为“现实主义小说家”。
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福楼拜的小说《包法利夫人》(1857)问世,被看作是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福楼拜被奉为现实主义大师,但福楼拜本人却不愿接受“现实主义”这个名称。
他在给乔治·桑的信里说:“请注意,我憎恨人们时兴称为现实主义的东西,既使他们奉我为现实主义的权威。
”波德莱尔在《包法利夫人》出版后写书评,斥骂现实主义是“扔向每个明智人士脸上的令人作呕的侮辱,为凡夫俗子指示琐事描写而非新颖创作法的模糊、多变的术语。
”(达米安•格兰特《现实主义》,29页,昆仑出版公司,1989)现实主义流派尽管“现实主义”术语不受欢迎,但新派作家明确提出要用现实主义这个新“标记”来代替旧“标记”的浪漫主义,巴尔扎克也被他们光荣地追认为现实主义作家,但他们认为他的现实主义还不够纯粹,指出“他没有时间正确地看,正确地描写。
”(《法国文学史》中册,72页,柳鸣九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他们把狄德罗、司汤达、巴尔扎克奉为创作的楷模,主张“现实主义的任务在于创造为人民的文学,”并认为文学的基本形式是“现实风格小说”。
从此,文艺中才有了以“现实主义”正式命名的流派。
写实主义“现实主义”的另一个译名是“写实主义”,更加突出它在美学方面的特点。
作为美学概念,现实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
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现实主义理论溯源现实主义的理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摹仿说”。
亚理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存在三种不同的摹仿现实的方式:“像画家和其他形象创造者一样,诗人既然是一种摹仿者,他就必然在三种方式中选择一种去摹仿事物,照事物的本来的样子去摹仿,照事物为人们所说所想的样子去摹仿,或是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摹仿。
”亚理士多德提出的第一种方式“照事物的本来样子去摹仿”,肯定了艺术的真实性,而且指出艺术所摹仿的现实必须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揭示它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这是对现实主义文艺基本特征朴素的论证。
现实主义文艺流派作为文艺流派,现实主义是继浪漫主义之后,欧洲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思潮。
它的形成有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
一些为各国现实主义文学开辟道路的作家,如:梅里美、巴尔扎克、霍夫曼、普希金、果戈理等,都是由早期的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
他们不满浪漫主义文学沉溺于主观幻想和个人叛逆精神而忽视客观现实的主观主义创作方法,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和启蒙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主张冷静地观察和评价社会的种种弊病和矛盾,如实地、客观地描写日常生活,从剖析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去揭示造成社会罪恶和弊病的根源。
现实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关于19世纪的现实主义,过去的教科书通常称为批判现实主义,在“现实主义”前面加上修饰语“批判”两字,限制现实主义的内容,表明它的政治倾向性,这种作法本身不科学,也不符合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实际。
批判现实主义理论不是中国的特产,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也没有这一用语。
它是从苏联引进的。
在斯大林时代,苏联作家会议规定了文艺家要统一遵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从政治需要和片面否定的意向出发,派生出来这种理论。
高尔基的发明高尔基最早使用批判现实主义这个用语。
1934年,他在《苏联的文学》《和青年作家谈话》两篇文章中谈到批判现实主义:“在西欧资产阶级文学中还必须区分出两派作家:一派是赞扬和娱乐自己的阶级的……另一派为数不多,只有几十个,是批判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的伟大的创造者。
他们都是自己阶级的叛逆者,自己阶级的…浪子‟,被资产阶级毁灭了的贵族,或者是从自己阶级的窒人的氛围里突破出来了的小资产阶级子弟,这一派欧洲文学家的著作对于我们有着双重的、无可争辩的价值。
第一,是技术上的模范的文学作品;第二,是说明资产阶级的发展和瓦解的过程的文献……必须理解:批判的现实主义是作为…多余的人‟的个人创作而产生的,这些人不能为生活而斗争,在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地位……”——《苏联的文学》“资产阶级的…浪子‟的现实主义,是批判的现实主义:批判的现实主义揭发了社会的恶习,描写了个人在家庭传统、宗教教条和法规压制下的…生活和冒险‟,却不能够给人指出一条出路。
”——《和青年作家谈论》高尔基论述批判现实主义的错误第一,从政治需要出发,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分别冠以“批判”和“革命”;“批判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的伟大的创造者”。
这种作法是把政治和文学等同起来,抹煞了文学艺术的独立性,使文学依附于政治。
第二,从片面否定资本主义制度的意向出发,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彻底批判的程度:批判的现实主义是“说明资产阶级的发展和瓦解过程的文献。
”这种提法提前了资产阶级的发展阶段,拔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19世纪中期,西方国家才陆续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生产还处于不够发展的阶段或刚刚发展的阶段,它还远远没有达到瓦解的最后阶段。
第三,从混淆阶级成份出发,认为现实主义作家是“资产阶级叛逆者”、“浪子”、“多余的人”、“毁灭了的贵族”等,由此引出批判现实主义是“浪子文学”,“多余人的个人创作”。
这种划分歪曲了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把从事精神生产的脑力劳动者划为社会的统治者集团,这种提法是错误的。
在十九世纪,由于工业化和科学的发展,社会出现了进行精神生产的脑力劳动者,他们的谋生手段是脑力劳动。
这些脑力劳动者是社会独立的思想家、作家,他们不掌握经济大权和政治权力,不属于统治阶级内部的成员。
还文学的本来面目高尔基论述批判现实主义的理论,是想把资本主义社会的作家创作纳入到苏联革命模式的轨道中去,写《母亲》那样的作品。
国情不同,制度不同,他的想法和要求是不切实际的。
批判现实主义于50年代传入中国,它与中国左的政治需要相吻合,以左的内容起了政治事业理论工具的作用。
使批判现实主义理论得到强化,成为外国文学界的一种理论定势。
郭树文撰文《批判现实主义质疑》(《外国文学评论》1989,1期)对这个问题作了探讨。
我们认为,称19世纪文学为现实主义文学,而不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更加恰当。
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关系现实主义成为19世纪文学主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19世纪后期发展为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Naturalism)最初用于古代哲学,指唯物主义,伊壁鸠鲁学说或现实主义。
这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自然主义的基本含义,它一直延用到19世纪。
例如,16世纪著名的法国外科大夫安布瓦·帕里就把自然主义看成为伊壁鸠鲁的无神论学说,狄德罗认为,自然主义者是那些不承认上帝而信奉物质存在的人。
1839年,法国批评家圣伯甫把自然主义和唯物主义泛神论归入一类。
1882年,哲学家卡罗仍把自然主义和唯灵论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