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轼古文创作的理论

苏轼古文创作的理论

苏轼古文创作的理论
苏轼继承了前代现实主义的创作理论,并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十分明确地提出了文学应当“有为而作”的主张。

他指出:“诗须要有为而作,用事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好奇务新,乃诗之病。

”(《题柳子厚诗》)他在《兔绎先生诗集序》中,引述了他父亲的话,并按照自己的见解加以详尽地发挥,说“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栋石必可以伐病。

其游谈以为高,枝词以为观美者,先生无一言焉。

”这里所说的“有为而作”,其实质是提倡文学创作应当深刻地反映现实。

“言必中当世之过”,就是要能够大胆地揭露现实社会的弊病。

如果说“有为而作”的提倡是苏轼的创作理论的前提;那么,对“立意”与“自出新意”的强调,则是他创作理论的核心所在。

并且苏轼对“立意”在创作中的重要地位,作了十分形象的比喻。

他说:“檐州虽数百家之聚,州人之所需,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

这种形象的比喻,把“意”在创作中的重要地位,说得十分明白透彻。

我认为苏轼的古文创作体现了这种理论。

他看到文学可以成为政治斗争的武器,可以用来“救时”、“济世”、“疗饥”、“伐病”,为改革时弊服务,这可以说是对前代现实主义创作理论的继承。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他所提倡的加强阅历,并非要作家去深入生活,参加社会实践;所谓“疗饥”、“伐病”,也不过希望用文学这一形式,为改良封建政权服务。

因此,这种主张,和我们今天提倡的为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大众而创作,在认识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