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电影现状、审美特征和发展趋势
摘要:在八十年代后半期开始,中国艺术电影开始引起国内外的关注,但是,这几年来,中国电影近急于追求票房,而大众的欣赏品味与艺术技术风格的不相容,导致中国电影的发展出现了偏差,不仅国产大片越来越缺乏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的艺术感,连真正的纯艺术电影也变得稀少。
中国艺术电影究竟应该是如何这样一个在进口大片,商业大片的泛滥的状况下生存,以什么样的形态生存,而将来该何去何从?
关键词:艺术电影现状审美特征发展趋势
(一)关于艺术电影
无论在哪个国家,艺术电影本身就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术语,对倡导者而言,大都认同其电影艺术性的魅力,对电影创作者独特个性的欣赏;而对于大众而言,艺术电影的概念是模糊的,仅认识到,其有别于商业电影,是无法理解的,大都将艺术电影设定为情节单调,色调怪异,画面枯燥,题材边缘化,最终票房低靡,只能在角落生存的电影群体。
“艺术家外没有艺术”这句话注定着艺术电影很难被广泛接受,被大众欣赏,与商业电影的票房难以比拟。
(二)中国艺术电影发展的现状
在八十年代后期崛起的艺术电影,重振了中国电影业,也丰富了中国电影业,侯孝贤,王家卫,张艺谋,陈凯歌等人是中国艺术电影高峰的代表人物,这也促进了华语电影的第一次国际化高潮。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电影开始国际化之后,电影作为一种享乐消费,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然而,正是因为这样,中国电影产业遇上了一个艰难的选择——是迎合市场,还是秉持崇尚艺术的理念。
中国艺术电影之路变得越来越坎坷,虽然还是有作品问世,但是如今连拍摄一部真正的艺术电影都变得有些奢侈。
例如张艺谋,例如冯小刚,起于艺术电影,如今却越来越迎合市场,趋向商业化。
同时,艺术电影是如散文,如诗般的存在,是越走越小众化的产业,中国观众渴望着的是娱乐,能够在一般的感官上得到满足,《城南旧事》,《我们的田野》这样诗情画意的电影,已经定格在我们的灵魂里,而如今很少有大导演鼓起勇气重新拾起这种单纯的表达手法,或许是怕自己输不起。
电影业,其实与图书出版业是一样的,高雅与通俗的图书应该共存,影片市场才能健康,若一味是商业电影,那影片市场就不会正常。
好的艺术电影追求的是观众在精神上的感悟,影响着观众的思维方式,人生态度,使观众的灵魂得到升华,而商业片重在通过宏大的场面或华丽的视觉效果满足观众的视觉享受和最求刺激的心里追求极高的票房收入。
但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在这个越来越快节奏的中国,艺术电影的一席之地小之又小,更多观众无法静下心来在影院里,细细咀嚼其艺术魅力。
同时,虽然有些艺术电影,摆脱了商业化的冲击问世了,可是不难发现,其实导演们有意无意地将电影的叙述步调加快了,因为他们始终认为,中国艺术电影叙述速度太慢,导致观众失去耐心看完,也是艺术电影无法繁荣的原因之一,想借此摆脱艺术电影越发小众化的现状。
观众少了,艺术电影也随之少了。
当然,导演们对于电影的追求不能说孰是孰非,每个导演,甚至每个观众,心中都有自己对于电影的理解,这是无可厚非的,无论是商业电影,还是艺术电影。
还是有一些坚守的导演,坚信电影的艺术性主导地位,故艺术电影在中国市场就算未被看好,就算稍显弱势,也没有灭绝。
(三)中国艺术电影的审美特征
中国艺术电影,拥有自己独有的象征性影像系统,大都重视诗意的风格,形式主义与唯
美主义气息较为浓郁。
带着伤感的气息,有种毁灭的悲剧美,在悲伤中透着温馨。
但艺术电影与大众之间的疏离,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艺术电影的审美特征,“作者论”的艺术电影与“观众论”的商业电影及其他电影类型中,有些相似的审美特征,同样在相似中又有其独特的一面:
(1)无论是在哪种类型的电影里,都能体现电影高度的综合性,依托与文学,舞蹈,音乐,诗歌等艺术形式,也汲取各种艺术的表现特点,譬如,音乐的音律美,文学的融入也是不可避免的。
甚至于,依托于现代科技,电影艺术的视、听相容,使其更具立体感,因而,在对电影的审视,应是综合的,这就是为什么真正顶尖的影评人如此缺稀的原因。
中国艺术电影也是如此,但艺术电影更重视的是神韵与意境,场面未必宏大,,在形式上平淡得像是一杯清茶,常常在抒情与叙事交叉,抒情时,如散文(《心香》),叙事时,似小说(《洗澡》),观众时而显得伤感,时而思考人生。
其实在艺术电影中,抒情风格一直贯穿始终的,其意境来自影片,而非画面与音响。
(2)中国电影艺术以直观的可视形象逼真地反映了现实,如巴赞所说:"电影中的幻景与戏剧中的假象截然不同,它不是以观众默许的假定性为依据,相反,它是以表现给观众的事物的不可剥夺的真实性为依据的".无论是怎样的人,怎样的社会现象,都可以以电影的形式体现,而艺术电影大都对人性,对社会本质委婉地做出了诠释,需要观众耐心地去聆听,去欣赏,才能感受导演想表达的真谛。
电影就是生活,生活便是电影,但艺术电影所体现的生活,平凡,却总是耐人寻味。
记得《三峡好人》的开始,便是从一段老百姓打牌,聊天,这样的琐事入手;《孔雀》也是描绘了一个五口之家的故事,进而探索兄妹三人,甚至中国人在那个时代,对未来,对家人,对性的认识。
中国艺术电影,总是源于生活,似乎想表达最原生态的生活,却总能高于生活。
(3)在结构与速度上,中国艺术电影又有其独特的方面。
简洁朴素的结构,简单的情节,简单的笔法,简单的言语,这些简单却能在观众心中荡起涟漪。
相对较为缓慢但却不罗嗦的叙述速度,蒙太奇般的手法,因为电影本身时间空间自由的特点,人物内心的情感能够自由地穿梭在时间和空间里。
没有复杂的情节,却让电影里的美感隽永,留在了观众心中。
如《那山、那人、那狗》,简单的山乡风味,简单的故事,像个朗读者缓缓地享受着读诗的时光,但是却反映了一路走来的父子情,影片显得清新自然。
(四)中国艺术电影的发展趋势
在商业电影队冲击下,中国艺术电影的现状着实不容乐观,已然形成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怪状,中国的艺术电影频繁地在国际电影节上春风得意,但是在国内,艺术电影仍旧比不上商业大片,比不上好莱坞大片。
走向国际的中国艺术电影,却得不到中国观众的接受。
但是,正如之前提到的,艺术电影不会消亡,还可能走向春天,只是这当中经历的时间,不知道要多长。
首先,中国还是有像王小帅这样坚信电影作为文化存在的电影人,他对中国艺术电影热爱,对中国艺术电影执着。
尽管一些导演放弃自己的创作立场,因而轻易地获得在中国电影界讨生活的通行证,但是王小帅在整个商业化的社会背景下,还是拍了《扁担姑娘》,《冬春的日子》,继续坚守他的精神家园。
他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极度地感觉到生命的存在,他的《青红》获得第58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左右》斩获了编剧银熊奖,也因此得到国人的关注。
这样坚持艺术电影的电影人其实还大有人在。
所以艺术电影未必会一直是票房毒药。
其次,回到一个最为原始的问题,中国观众需要的究竟是什么?,艺术电影投入市场,观众的骂声不断,因为并未提供愉悦的感觉。
那么商业大片就一定会受到追捧吗?其实不然,大片横行惹来的有时仍旧是观众的骂声,《功夫之王》,票房过亿,然而观后却是叹息连
连。
成龙、李连杰联袂主演,完美的特效,反倒招来骂声,过分迎合市场的需求,追求票房,往往引起的是人们的厌倦,这就是商业化过度的结局,这时观众又需要有精神内涵的艺术电影。
毕竟艺术影片是一个国家电影的精髓所在,是不会轻易消亡的,但是中国艺术电影,也正面临着解决生存的问题。
在理智地看待这个残酷的现实时,我们明白电影绝不能脱离艺术,但是,缺少观众扶植的电影也是失败的,所以艺术电影应该坚持艺术电影的魅力的同时回归观众。
其次,大众文化飞速蔓延,中国艺术电影只有处理好与市场的问题,地位才能提高,所以中国艺术电影可能会走向产业化,品牌化的道路,在坚守自己艺术原则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创造出商业价值,其实这并不能单纯地归为艺术与金钱的同流合污,只是在这样快速发展的社会里,中国艺术电影不可避免地要选择这样的道路才能得以生存,才能迎来自己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刘芳,《中国当代艺术电影的发展现状及其反思》,《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7年08期
[2]王乃华,《当下中国艺术电影的速度与深度》,《当代电影》, 2007年04期
[3]吴涤非,《关于九十年代中国艺术电影的思考》,《电影艺术》, 2002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