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舞蹈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将一些人体动作提炼出来,使之成为一种特有的表现手段,这个时候,这种以肢体语言为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就成了舞蹈。
毋庸置疑,节奏是舞蹈最基本的要素,离开了节奏,舞蹈无法存在。
音乐节奏的动与静,生成了最初的舞蹈情感律动。
虽然在早期舞蹈中还没有出现准确的音高与节奏,但随着舞蹈的不断完善,音乐节奏也日趋发展,舞蹈艺术也变得更有情感的张力,更富有生命力。
所以,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以音乐节奏感为基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舞蹈人才。
1在舞蹈教学中培养音乐节奏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为重点,这有其自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良好的音乐节奏感有利于完善和升华舞蹈。
舞蹈教学中的音乐节奏感训练是服务于舞蹈艺术的。
舞蹈不是简单的技术与技巧的组合,它是有着灵魂的艺术形式,它更强调一种精神上的升华。
没有艺术感染力的舞蹈是毫无吸引力的。
而音乐节奏感可以赋予舞蹈以强烈的音乐氛围,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乐感,进而引导学生将内心情感溶于肢体语言中,创造出完美的舞蹈。
(2)有利于掌握舞蹈节奏。
在舞蹈教学中,特殊的舞蹈动作在拍子中进行的,而这种拍子往往没有生命力,不仅缩小了舞蹈动作的表现范围,还使舞蹈失去了色彩。
而且光打拍子,让学生跟着拍子进行动作训练,很容易引起学生的烦躁情绪。
音乐节奏感是沟通舞蹈与音乐的重要纽带。
掌握音乐节奏感,可以让学生将舞蹈本身作为一种音乐来对待,从而使得舞蹈动作更加完善和准确。
(3)有利于促进音乐旋律和舞蹈表演的有机融合。
舞蹈这种艺术形式,只
有与音乐有机融合才能收到完美的效果,陶冶人们的情操,感染人们的内心。
纵观各种民族舞、芭蕾舞、古典舞和现代舞,优美的音乐旋律总能让人沉浸其中,带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而节奏感有利于促进音乐旋律和舞蹈表演的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选出与舞蹈动作相匹配的音乐,进而表现出舞蹈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
2基于音乐节奏感的舞蹈教学方法
(1)充实教学内容。
音乐节奏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话题,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不能仅仅靠音乐的堆砌。
要想真正培养起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教师要在课前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取音乐素材,将其传授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做到为“我”所用。
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是一个立体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舞蹈中的音乐节奏包括伴奏音乐的旋律节奏和伴奏音乐的节奏点等。
只有全方位地体验这些不同的节奏点,找出它们的差异,学生才能让自己的舞蹈动作更富有感染力。
所以,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的教学内容中,必须要从舞蹈音乐、舞蹈伴奏和舞蹈动作三个方面综合入手,只有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才能满足学生多节奏感的现代舞蹈需要。
(2)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成功的关键依靠先进的教学方法。
所以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基于音乐节奏感培训的需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传统的音乐节奏感培训以耳听为主要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对乐感比较强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有效的。
但是由于教育经历、生活经验和能力水平的差异。
一个班的学生总有些许差别,不同学生对音乐节奏感的把握不尽相同。
事实上,很多学生在自我把握音乐节奏感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找不到节奏点,无法连贯音乐等。
这就需要教师在舞蹈教学中,添加新的教学手段,比如在听音乐伴奏的同时进行自我节拍唱念,引导学生边听拍子边哼唱。
也可以通过课
堂外的节奏想象引导学生掌握音乐节奏感。
这样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强化学生的节奏感,而且加强学生对舞蹈的理性认识,最终提升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3)强化课堂训练。
高职生大多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实践能力强。
所以为了提升教学效率,教师要强化课堂训练。
在最初的舞蹈动作学习中,学生往往是通过倾听舞蹈音乐,模仿别人的动作来实现的。
在模仿学习中,学生会慢慢掌握音乐节奏。
在课堂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跳一段舞蹈,如果他们对音乐节奏感掌握得不够到位,必定会体现在舞蹈动作中,这个时候,教师要予以及时的纠正和引导,让学生逐步学会掌握音乐节奏,跟随节奏进行舞蹈。
另外,大多数学生对节奏的感知能力是没有错的,只是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要循序渐进地纠正学生的认识,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4)鼓励舞蹈实践。
我们都知道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舞蹈更是如此。
在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教师要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节奏,鼓励学生进行舞蹈实践,将舞蹈教学融于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感悟舞蹈,把握音乐节奏感。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音乐节奏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教师要将学生的这种理性认识融于肢体的感性表现中,将舞蹈中的节奏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只有这样,学生的舞蹈才具有生活气息,富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