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谈数学课堂教学情景创设的一点体会
泸县九中耿文秀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指导于生活,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我们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设置具有价值的生活情境,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实际问题,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效的、富有挑战性的,要确实开展有效学习,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渴望”因此在情境创设中,我认为应采用以下几种策略。
一、情境创设的趣味性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式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地设置的。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游戏(小品)活动或模拟游戏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
案例1 在教学概概率问题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请两名学生上台,一个扮演街头摆设骗局的甲,另一个扮演过客乙,其余同学做看客。
甲为了招揽生意,向围观群众做宣传,“三枚硬币,同时掷下,如果同时正面朝上或正面朝下,你可获得10元,否则你给我5元,来试试,看看你的运气如何?”
过路人乙听了后念叨:“同时朝上或同时朝下,我们可获得10元,输
了我只给对方5元,黑,有门!”
这时下面同学有劝阻的,也有鼓励的,更有看热闹等着瞧的。
结果一连投了五次,乙赢了一次,输了4次,吓得她不敢再玩下去,
他禁不住问:“同学们,这个游戏公平吗?”
有趣的情境使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然后埋头计算,很快从概率的
角度认定这个游戏不公平,是骗人的把戏。
二、情境创设的应用
案例2在学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时,先引入这样
一个情境问题:元旦文艺晚会上,甲、乙两位同学分别在A.B 两个位
置进行抢气球游戏,当老师把气球放在直线MN(如图1)的什么位置
时,对甲、乙两位同学才公平?
A.B
两点距离相等的点在哪里?
教师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
活中处处有数学,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
从而学到了有用的数学。
三、 情境创设的诱导性
在数学教学中,知识的呈现方式不但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
特点,还要适应他们的认知结构,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要诱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也就是说我们不应该把解题过程、步骤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只给一些启示性的引导,要学生通过对情境中对问题的积极主动的探索活动来学习新知识。
案例3 在学习工程问题时,为提高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构建新知识的能力,可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课外活动时李老来教室布置作业,有一道题只写了“学校需制作一块广告牌,请来两名工人,已知师傅单独完成需4天,徒弟单独完成需6天……”就因校长叫他接听一个电话而暂时离开教室,留下的残缺题你能帮他补齐吗?
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总结出几种问题的类型。
比如,(1)两人合作需几天完成;(2)一人先做几天再和另一人合作,需几天完成?(3)两人先合作再一人离开,几天完成?(4)若徒弟先做一天,然后师徒两人合作完成,制作费用共500元,问每人各得报酬多少元?(5)若徒弟先做一天,然后师徒合作一天,由于师傅有事离开,剩下的由徒弟完成,还需几天?
问题由浅入深,充分反映了同学们的思维能力。
四、情境创设的渗透性
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他学科又为数学提供了创设问题的情境。
因此以其他学科为素材的跨学科知识渗透了命题热
案例4《李白买酒》李白街上走,提壶去买酒。
遇店加一倍,见花加一斗。
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
试问酒壶中,原有多少酒。
诗歌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一颗璀灿的明珠,以古诗词为背景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可以使我们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培养自己从中提取数学信息,形成数学问题,进行数学建模,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诚然,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全新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及其载体已呈现出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的态势。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与激励、唤醒、鼓舞。
”数学情境作为沟通现实世界与知识世界的桥梁,无疑可使学习者更快的适应工作情景的挑战,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和“数学意识”,同时,数学情境注意了问题情境的创设和意境的展现,造成一种气氛和环境,这不仅能诱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而且情景交融,学生也能欣赏到美妙与和谐,享受到欢乐与满足,这同样也对学生人生的发展影响深远,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