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传阅读答案
2.翻译下列句子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3.你如何看待“扫天下”与“事一室”的关系?
答案:
1.拜访;小伙子;使??澄清,使动用法;认为他与众不同,形容词作意动用法
2.大丈夫处在世上,应当使天下世道澄清,哪里能(局限于)整理一间房呢?
3.参考:一种认为扫天下和扫一屋完全不相干。人的精力有限,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人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做好,如果把精力都放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则很难在重要的事情上有所作为。
班超传阅读答案
【篇一:文言助读1-10(答案)】
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一)范仲淹有志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载了从传说中的()到()长达()年的历史,全书共()篇,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鲁迅称它是()。
3.翻译下列句子。
(1)苟富贵,勿相忘。
(2)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4.鸿鹄指(),比喻()。
燕雀指(),比喻()。
答案:
1.曾经;被雇佣;停止;到;如果;表称谓,偏指一方。
(四)细柳营(司马迁《史记》)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b.韩信随着“亡者数十人”而离去,其原因在于他看不到自己被刘邦重用的希望。
c.“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这一细节写出了萧何急于要追回韩信的迫切心情。
d.刘邦对萧何十分信任,言听计从,说明汉军的实际领导人是萧何而不是刘邦。
4.根据上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韩信最终被刘邦以隆重的仪式拜为大将,其原因有哪些?
3翻译下列句子
(1)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憞不可不行墨者之法。
(2)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4墨家的第一任巨子是谁?你怎样看待腹憞的举动?
(二)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①,又请杨子之竖②追之。杨子曰:“嘻!
亡一羊,何追之者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选自《列子》)注释①党:旧时指亲族。②竖:童仆
(1)伯时பைடு நூலகம்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作马,几能乱真。
(2)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
4.对文中“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自己不如李伯时水平高,羞于作画。
b.他只擅长画马,不擅长画人物。
c.他同情深陷贼手的妇女。
d.他不肯屈从金兵的威胁。
答案:
1.⑴擅长⑵遣送、打发(3)手笔,此指作品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1、解释加点字
孤()之()或()辄()沃()昃()
2、六经是指六部经典著作。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中的名言,他认为理想的心态是。
4、与“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中“适”意义相同的是()
a、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b、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称:()
2.下列句子与“不为乡曲所称”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不能容于远近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d.士人并以文艺为业
3.翻译下列句子
1)叔父炳,高尚不仕
2)悫年十四,挺身拒贼,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
答案:
1.抵御,抵抗;强盗;分散,此指逃散;都;一向;放任义气;称赞
1解释文中字的含义
(1)此所以禁杀、伤人也。所以:
(2)王虽为之赐。虽:
(3)而令吏弗诛。诛:
(4)不许惠王。许:
2、下面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子杀人安陵君其许寡人..
b、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c、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忍所私以行大义..
d、患志之士忘身于外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
1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信度何等已数言上( )②诸将亡者以十数( )..
③王必欲长王汉中( ) ④上许之(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王)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
3.选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 d(其他项都不是真正的原因)
(七)苏武牧羊北海边
律知武终不可胁,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毛尽落。
1、解释加点字
2. c(“实”后不应断开,应放到“实”前)
3.(1)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常常让他侍奉在旁边,时间长了他也就爱好作画了,尤其擅长画马,几乎能够以假乱真。(关键字“每”“侍”“工”“几”)
(2)(金兵)用刀子威胁,(赵广)不顺从,(金兵)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打发他离开了。(关键字“以”“遣”“去”,状语后置)
1.解释下面加点的“之”字
(1)杨子之邻人亡羊。之:
(2)又请杨子之竖追之。之:
(3)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之:
2.补出省略成分。
既反,( )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3.翻译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译文:
4.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韩信拜将(司马迁《史记》)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c、适为虞人逐,其来甚速,幸先生生我
d、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5、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是()
a、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d、臣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6、翻译句子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答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尤工作马工().
(2)遂断右手拇指遣去遣().
(3)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笔().
2.下列句中朗读停顿的划分有误一项是()
a.本/李伯时家/小吏b.使/图/所掳妇人
c.而/广平生实/用左手d.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幽()啮()
绝()去()杖()
2、《汉书》是二十四史前四史之一,其余三史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汉书》作者为______________。
3、与“单于愈益欲降之”中“降”用法不同的是()
a、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b、宁许以负秦曲
c、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翻译句子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答案:1.轻易的举动/不吉祥/于是/如果/官方供给的粮食/船桨/渡/驻扎。
2.宋,司马光,编年体。
3.c
4.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
5.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发誓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
(选自《资治通鉴》)
1、解释加点字
蹴()恶()因()诚()廪()楫()济()屯()
2、《资治通鉴》是代史学家编订而成的一部体史书。
3、与“左丞相以为军谘祭洒”一句句式相同的是()
a、臣窃以为其人勇士b、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c、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d、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4、后人常用“闻鸡起舞”来比喻发奋努力的举动,类似的成语还有□□□□、□□□□等(写出两个)
也有另一种说法,“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说明人要脚踏实地,不要只说空话
(三)班超投笔从戎
1.解释下列加点词(8分)
①不修.细节( ) ②不耻.劳辱( )③涉.猎.书传( )④诣校书郎( ) ⑤辍().
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3分)
②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3分)
1.年幼丧父;到;有时;总是,往往;洗;日偏西
2.《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3.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 d
5. b
6.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