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力共育健康之花城三校黄斌江泽民曾说:“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德,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进步,人际关系变得复杂,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社会环境也日趋复杂。
这一切给人们包括小学生的心灵带来极大的冲击。
我们的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心理健康更是成为社会大众关心的热点.加之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受家庭的宠爱、社会的宠爱等种种原因,造成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增多,而由此引发的品德问题更是不计其数,其中存在心理异常甚至心理疾病的学生已占了不小比例。
为此,在小学阶段养成儿童具有良好的心理,就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健康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相反,则将影响他今后一生的发展。
一、父母的教育方式和生活方式对孩子的陶冶作为一名战斗在第一线的教师、一名普通的班主任,我很容易发现,班级中性格较为孤僻、乖张,甚至心理有些扭曲的孩子大部份都出自于离异家庭或留守家庭。
其实每个宝贝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纸上的画画的怎么样,都是跟他身边的人和事物有着很大的关联!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最早接触与模仿的人,对于孩子拥有健康心态,有良好的生活、学习能力与自我调节能力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
(一)父母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对父母来说,你能给孩子的就是两个遗传,一个先天遗传,一个后天遗传,先天遗传我们或许无法改变,就如同我们无法让个子普通的我们的孩子拥有姚明般二米多的身高一样,但是,我们还能把握另一点-—后天遗传。
教育专家提倡我们给孩子讲故事并邀请孩子自己讲故事,和孩子一起游戏、游玩,参与家务劳动,参与破损的玩具、家具或衣物的修理或修补,为了孩子养成早睡早起和坚持运动的习惯,全家人最好少看电视,并尽量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
当然,不少家长肯定会说,说来容易做来难,你来试试就知道这些事,偶尔做没问题,天天如此就何苦了,是啊,作为家长,肯定会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工作,每天做事很累回家教育孩子。
前几天看了一则报告,美国教育部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研究“早期儿童纵向发展研究”(Early Childhood longitudinal Study)简称“ECLS”。
从幼稚园到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中抽样选出两万名学生为研究究对象。
除了学习成绩外,ECLS 还收集了大量相关的统计数据,如种族,性别,家庭结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教育程度,子女数量等。
研究人员还进行了许多面谈,实地观察,以此了解许多生活细节,如,父母是否给孩子读书;是否打屁股;是否带孩子去图书馆,博物馆,频率;看电视的时间和次数等等。
发现父母本身的爱教育程度、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家中藏书量对孩子的影响远比给孩子讲故事、所处的社区环境或是家长常会体罚孩子的影响要大。
其实关于这则报告,我们会发现,家长本身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有没有人生理想,你是否尽职工作,远比你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要重要,这不正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言传不如身教”吗?没错,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如果一个没有知识,甚至没有道德的父母,他们的子女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他们父母环境的影响,(一部分可能受到的社会好的影响较大,从底层脱离了)。
这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
身边,我们会发现,一个家里有一个看电视的“小东西”,这个家里一定有几个看电视的“老东西”,孩子爱乱丢垃圾,他家里也肯定有乱扔垃圾的坏习惯,心理健康也一样,一个心态良好,做事积极,遇事冷静、乐观的家长,他的孩子处在一个快乐、开明、积极上进的家庭中,也会遗传家长身上的好习惯、好品质,遇事能乐观对待。
反之,如果家长是一个怨天尤人,整天自怨自艾的人,或是脾气暴躁、易怒的人,孩子处在一个悲观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处事时也会如家长般思考、看待,自然遇事就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二)和谐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现在离婚率高,很多年轻父母一吵架,一斗气就离婚,我班的学生中近三分之一都是离婚家庭,而且不少家庭离婚时都是男女都不想要孩子,认为孩子是累赘,是负担,担心有孩子会对以后的生活有影响,但这不负责任的行为会对孩子的心理及生活有多大的影响呢?我班有一个女孩子,原本是一个成绩优异、聪明能干的孩子,这段时间特别反常,上课走神,老师教育她,她还爱理不理,一问才知道,父母闹离婚,据说父亲出轨所致,母亲不带孩子,留给了父亲,还在孩子面前说父亲与后妈的坏话。
孩子却认为母亲不要她,不爱她,是坏人,父亲也是坏人,这世上的人就没有真心对她好的人,当我问她,最大的希望是不是想父母和好时,她幽幽地说,她压根就不相信他们了,她现在觉得活着没意思,就想知道死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听到孩子这样的话,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不禁为之心酸,而心酸之余,我们得想如何补救,让孩子重新认识身边的人,重新对身边人建立信任,如果对生活燃起信心.所以,家长朋友们,你是孩子模仿的对象,是孩子眼中的明星,如果你希望孩子有个健康的心理,积极进取的态度,那么请你深爱你的孩子,即使道路再艰难,也一定记住,你的孩子会在你的背后注视着你,一位坚强独立的母亲或父亲背后,也一定会有一个坚强独立的孩子,而且他会更加爱你!二、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如今的小学生,我们会发现,心理疾病出现除了家庭原因外,其它的原因主要有几个:学业不理想,达不到预期目标;与老师同学交往有问题,对人警惕或敌视,而这一切的重点我认为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品,并继而有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师生以诚为本,理解铸就成长。
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
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
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
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相信大家都有体会:在班级中,总有一些乖巧聪明的孩子和几个整天“麻烦不断”的孩子。
那些乖巧聪明的孩子是那么的让我们省心,我们会无形中给予他们更多的表扬和宽容。
而对于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呢?给予他们的往往是更多的批评和指责,因为他们是那么的让我们头痛。
我们班也有这样一个叫小泽的孩子,自控能力和常规习惯都较差,每天总是有许多孩子来告他的状:“老师,小泽抢我的书!”“老师,小泽打我。
”告状声源源不断地传来。
“怎么总是小泽啊?”我气冲冲地走到他身边“小泽,你干嘛?”这句常说的话虽然不是批评却暗含批评,暗中已经将小泽放在了“犯错误”的位置上。
而小泽则低着头等待着我的批评!看到他那经常出现的准备接受指责的模样,我心中有根弦突然动了一下:真的又是他犯错了吗?我压下火气,轻声地问他:“刚才是怎么回事呀?”小泽这才委屈地说:“那些书都是我先拿到的,是他们抢我的,我就把它们抢回来了!”听完小泽的话,我庆幸自己刚才没有简单的批评了事,我对他说“这次是他们先做得不对,不过你觉得你打人对吗?”小泽摇了摇头。
“好吧,那我让他们跟你道歉,不过你打了人也应该道歉哟!”小泽抬起头,愉快的接受了我的建议。
一场风波就这样平息了。
可我的心里却久久不能平息:对于小泽这样的调皮鬼,当他们与其他孩子发生矛盾纠纷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也许是“他又犯错了!”我们的做法也许常常是先把他训斥一番。
这种做法也许是因为这个孩子经常犯错而导致我们不假思索的以惯有的思维去简单地给这起矛盾的缘由定性。
而孩子在被老师冤枉之后,难免心中会不忿,对老师敌视,对同学敌视,长此以往,你所谓的爱心教育、耐心教育其实被拒之心门之外了。
当我们从家长的手中接过孩子时,我们也同时接过了一份责任,我们有责任以同样的爱去照顾和关注他们,有责任倾听他们的诉说,有责任让他们享受到快乐和成功。
而只有建立在爱与信任基础上,才能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产生积极影响。
(二)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
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
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
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
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也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
十余年的教育工作使我深深明白,教师的爱是教育的“润滑剂”,只有对孩子们投入全身心的爱,才能够得到孩子们一张张舒心的笑脸和家长们信任的目光。
(三)培养挫折的承受能力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
因此,我们不是怎样设法减少孩子可能遇到的挫折情境,而是帮助孩子以正确的方式和心态去对待困难和挫折。
我们的教师、家长从自己做起摒弃遇到挫折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这种错误观念。
众所周知,尽管我们常常将“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挂在嘴边,实际上却仍以成败论英雄,尤其是在学习成绩上。
如果考试成绩好,则大肆表扬,考得不好,则批评、罚抄作业等等,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耐心地和孩子分析失误的原因,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并利用和创设挫折情境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使其认识到挫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列举大量的实例,讲明任何一个伟人的成功都是在挫折中成长起来的,都是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打击、磨难后才取得成功的,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幼年周恩来如果不是目睹了残酷的社会现实,经历了苦难的洗礼,也不会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抱负。
《西游记》中的唐僧若不是经历过诸多的艰难险阻,克服了重重困难,恐怕也不会取得真经……来感染学生,激励学生。
让孩子以这些志士为榜样,明白“自古英雄多磨难、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到彩虹”,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勇敢面对一切挫折。
(四)创设良好的校园精神环境校园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整洁优美的环境可以唤起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小学生情操,充实小学生生活,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
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