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庞大的下载资料库(整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土如果您不是在 网站下载此资料的, 不要随意相信. 请访问3722, 加入 必要时可将此文件解密成可编辑的doc或ppt格式国外社会企业与社会企业家文献综述一、国外社会企业出现的背景传统上,“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nization)是指在政府部门和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市场部门)之外的一些志愿团体、社会组织和民间协会。
这些组织的集合构成了“非营利部门”,或者说是“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政府部门、市场部门共同构成了现在社会的三大支柱。
这三个部门在传统社会体制下具有相对清晰的边界,因此在法律地位上的权责也比较明确。
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动态演进,三个部门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了,非营利组织和公共部门开始逐步引入了商业化的运作模式,而以“营利”为宗旨的公司开始向公共产品市场开放。
在这一过程,“社会企业”的运作模式逐渐从模糊的摸索阶段走向稳定的发展阶段。
下面我们将从政治、经济和发展理念三个角度回顾一下社会企业的产生背景。
(一)政治因素社会企业与政府部门、市场部门和非营利组织三个部门的关系非常密切。
在任何一个国家,根据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政府在一定时期会运用政治的力量进行引导,以维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所以“社会企业”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政治因素有关:首先,回顾一下美国社会企业的发展情况,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从卡特政府到里根政府,联邦政府一直被财政赤字困扰,在这一背景下,政府削减预算已经无法满足慈善组织日渐新增的需求,非营利组织因而转向另一个替代方案——市场。
在此期间,商业收入不仅成为非营利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而且成为推动非营利组织收入增长的引擎;另一方面,私人企业在此时期也大量投入于社会福利领域,以本身市场机制的竞争优势,争取更多的政府补助方案 (Salamon.1995;Auteri,2003)。
其次,19世纪70年代,欧洲一些福利国家也开始出现了经济衰退,继而引发了财政上的危机。
在这一时期,欧洲福利国家为了维持其原有的福利水平,必须保证政府在公共支出上水平,如果出现通货膨胀的话,政府甚至需要提高其公共支出的水平。
这种情况对传统福利国家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在这种背景下,欧洲部分国家逐渐采取公共服务外包的形式,以此来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
但是,这种政府契约外包形式,其利润空间并不高,所以私人企业对这种投资形式的热情并不高。
所以,这种新的模式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政府的危机。
直至19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非赢利组织开始介入这个领域,它将组织的目标定位为“提供无法由公共部门满足的需求,必须能够从事生产性活动,并且寻求经济支持”,将服务人群定位为“边缘人群及失业者”,实际上这些组织已经具备社会企业的雏形。
(Borzaga&Santuari, 2003: 38-39))最后,在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分析一下“政府职能”的变化。
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国家和政府的力量渐渐变得薄弱。
超越传统理念的企业责任和形象,使跨国公司和企业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权利。
在《跨国公司与非政府组织全球战略合作》一文中,陈鉴泉、庄彩菊及卡拉米勒将上述现象称为“全球合作的崛起”。
他们认为这种模式已经在全球取代了其他形式,并且将权利由政府机构转移到私营部门。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经济腾飞的“亚洲奇迹”阶段,“政府是公共事务的唯一仲裁者……无论是企业还是非营利性机构都处于政府的控制或指导之下。
”然而,自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政府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非政府组织来解决地区间的社会问题。
全球化使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有了新的思考,并且要求各个国家进行内部调整。
亚洲奇迹期间,企业的经济增长使其有能力扩大活动范围并且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生力军,从而加强对社会的影响。
企业在解决社会问题中不再局限于做慈善活动能过,而是发挥了更加积极和直接的作用。
非政府组织成了企业的有利合作伙伴,参与控股。
“新生代的管理者和所有人改变了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模式,他们对企业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的认识与上一代管理者截然不同。
”他们开始认识到企业的长期发展与其所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经济因素传统社会中,非赢利组织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依靠政府补贴或慈善捐赠,当政府补贴或慈善捐赠的资金不足时,非赢利组织就难以为继了。
在过去的30年中,非赢利组织普遍遭受了这种危机:一方面,在一些社会产业中(比如教育、医疗),支出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通货膨胀的速度,而在政府预算和慈善捐赠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这些组织之间便会通过竞争的形式争夺有限的资源。
在这种情况,部分组织开始转移方向,开始运用商业化的运作模式来解决自身发展上的财务危机。
在这个过程中,以市场化为手段,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的社会企业优势逐渐显现出来,首先,通过市场化的操作,它不仅可以解决自身发展的成本,甚至会有一些盈余,因此,他们可以摆脱单纯依赖政府补贴或慈善捐赠获得资金的限制。
其次,在资金盈余的情况下,它们可以进入私人资本市场,为其长远的目标进行融资。
因此,社会企业的经营方式在效率、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上的优点是非常显著的。
1约翰埃尔金顿和雪莉富奈尔在《可持续发展伙伴》2一文中提到,非政府组织在试图通过立法改善环境的努力遭到挫败后,试图直接与企业合作以达到目的。
很明显,非政府组织意识到了要达成任何长期解决方案,企业的参与都是必不可少的。
除此之外,非政府组织还面临着寻找新的资金来源的难题。
2001年,加拿大国际合作理事会为非政府组织提供了一个指导手册,名为《桥梁还是高墙?对私营部门的参与作出选择》,这本指导手册里列出了一些对待私营部门的可行方案,并且指出各国政府对国际建设支援的减弱为非营利性部门寻求资金增加了压力。
一些非政府机构向私营部门寻求资金,但又不想受制于这些企业。
因此,非政府组织与企业的合作方式是吸引私营部门对某个项目进行投资,而不是仅仅募集资金,允许企业随时撤出项目。
同时,社会对企业责任的重视使一些企业主动寻求非政府组织作为合作伙伴,共同推进有关建设问题的解决方案。
大众通常更加信任非政府组织,特别是在有关环境或社会责任的问题上,因此,与非政府组织合作的企业拥有更加良好的公众形象。
1997年,日本对外交流中心启动了企业与非政府组织合作伙伴计划。
随着亚太地区民间社会团体及企业公益活动的兴起,非政府组织与企业渐渐走向合作伙伴的关系而不是单纯的捐赠与接受关系。
1999年在东京参加了召开的企业和非营利性机构代表会议,日本对外交流中心在此次会议后发表了《亚太地区企业与非政府组织合作伙伴》的报告。
报告撰写人之一山本正阐明并肯定了上述趋势:“(非政府组织)机构除了规模上的扩大,其活动范围和性质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过1Dees,”Social Enterprise Spectrum:Philanthrophy to Commerce”,Harward University,May 28, 19962John Elkington, and Shelly Fennell. “Partners for Sustainability.” Greener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24(Winter 1998): 48-60去非政府组织只是向贫困人口提供慈善资助的传统机构,而现在却变成了直接参与解决发展中国家存在的问题,例如农村建设、扶贫、营养与健康、生殖生物学以及教育,除此之外,非政府组织还直接参与解决一些全球性的问题,如环境保护、人权、难民、人口危机等。
” 报告还指出,非政府组织活动不断增加,而政府资助额度日益减少,因此这些组织需要更多的资金。
同时,“企业通过与亚洲地区非政府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增加了公益活动的投入,而不是单纯地进行传统的慈善捐助活动。
(三)发展理念的变化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全球大部分国家都实现了经济的增长,但是这种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以资源的高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因此,面对未来经济如何发展的问题,很多发达国家都开始引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即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在这个问题上,很多学者都有过精彩的论述:Jed Emerson 提出“融合的价值理念”(The Blended Value Proposition )。
其核心的观点是:所有的投资行为都同时发生在社会、经济和环境领域,三者之间并非交替换位关系(trade off ),而是共同追求一个价值取向——社会目标、经济目标和环境目标的融合。
这三者不能当作截然不同的目标而予以分离,而是一种一致的追求。
所有的商业组织在其内部必须确立“社会价值创造”的取向,所有的非赢利必须实现一定水平的价值创造功能。
因此,在这样一个资本市场中创造的价值可以说是一种混合的价值(a blended value )——融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环境价值于一体。
另外,部分社会企业研究者提出了“双重底线”的概念(double bottom line )或者“双重价值创造”(double value creation )。
这种理念的基本观点是,社会企业应该是一种混合性的组织(Hybrid) ,它同时兼具“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同时它由两种力量所驱动,其一,社会变革本身是受益于“创新理念”、“企业家精神”、“企业式解决方案”;其二,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样化的筹资模式,通常包括“可获得性收入”(earned income )。
同时,Kim Alter 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绘制一幅可持续性发展的光谱图,更具体的说明了这一变化的趋势:即传统非赢利企业与传统赢利企业在社会变革环境下,尽管初始的目标有所差异,但是为了发成“可持续性的发展战略”,两种组织形式最终还是向中间状态“社会企业”或“社会负责型”企业靠拢。
二、国外社会企业的界定(一)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许多研究者都试图界定社会企业的内涵,但是由于欧洲和美国的社会企业在组织和活动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对社会企业进行一个统一的界定是非常困难的事情(Shaw, 2004: 196)。
除此之外,一些非赢利组织,比如基金会、社会企业等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对社会企业进行了界定。
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角度,简要回顾一下社会企业的概念。
1.欧洲社会企业的界定在欧洲,社会企业一词主要系由 OECD 十五个会员国所发展出的新概念。
社会企业系指任何可以产生公共利益的私人活动,具有企业精神策略,以达成特定经济或社会目标,而非以利润极大化为主要追求,且有助于解决社会排斥及失业问题的组织(OECD,1999)。
(台湾:郑胜分)。
2003 年OECD 出版了“变革经济中的非营利部门”一书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a Changing Economy),对于社会企业进行了进一步的界定,除延续 OECD 在 1999 年所做界定外,指出社会企业乃是介于公私部门间的组织,其主要形态为利用交易活动以达成目标及财政自主的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除采取私营部门的企业技巧外,亦具有非营利组织强烈社会使命的特质,社会企业的主要型态包含员工拥有的企业、储蓄互助会、合作社、社会合作社、社会公司、中型劳工市场组织、小区企业,及慈善的贸易部门,其主要活动包含两个领域:训练及整合劳动市场排除的员工,传送个人及福利服务(OECD,2003: 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