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搞笑的语文:称谓乱套

搞笑的语文:称谓乱套

称谓不能乱套有个著名女演员在产后复出接受采访时说到孩子,谈到朋友们寄来的贺卡上很多都写着“祝麟儿……”,她解释说自己的孩子并不叫麟……其实麟儿这个词本来就是用来赞美别人家的孩子的,她的朋友给她贺卡,肯定是极尽祝福和赞美的,怎么会以为写的是孩子名字呢?还说以后都不知道怎么跟孩子解释……确实,她要是明白了什么是“麟儿”,可能更不好意思跟孩子解释了。

我国是文明古国,也是礼仪大国。

能体现“礼仪”的地方很多,从“称谓”一项就可以略知一二。

称谓,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称谓的使用多种多样,我们平常遇到的主要是谦称、敬称和特殊称谓的问题。

谦称是表示谦虚的自称。

古人在说自己时基本都是谦称,并且因身份而有所不同。

一般人说自己可以说“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单个字可以说“仆”,如“仆窃不逊,近自托自无能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可以说“愚”,可以说“窃”,“愚以为”“窃以为”都是“我以为”的意思。

大臣们在君主面前可以说“臣”、“微臣”,甚至说“奴才”(何绅不是经常说吗?),犯了罪了说“罪臣”。

下级官吏在上级面前说自己“下官”、“卑职”。

下级将领在统帅面前称自己“末将”。

君主自己称呼自己时说“寡人”、“孤”、“朕”。

丫环在主子面前自称“奴婢”。

百姓在官员面前说“小人”“贱民”。

古代女子谦称自己为“妾”、“妾身”、“贱妾”。

出家人称自己“贫僧”、“贫道”、“贫尼”。

古人不但说自己用谦称,说自己家里人时也用谦称。

说自己的儿子“犬子”、“不肖子”、“贱息”(“老臣贱息舒祺”《触龙说赵太后》)。

说自己的女儿“小女”。

说自己的父母为“家父”、“家母”、“家严”、“家慈”。

说自己的妻子“内人”、“贱内”。

说自己的东西时也用谦称,自己的房子“寒舍”、“蓬荜”、“舍下”。

自己的文章为“无能之辞”、“鄙贱之语”、“拙作”。

自己的意见主张为“管见”、“浅见”。

表演技艺时说“献丑”,自己的功夫为“三脚毛”。

在别人之前发言不忘说“抛砖引玉”。

比较有意思的是中国人对自己老婆的称呼,眼花缭乱,简直能让老外目瞪口呆!皇帝称老婆叫梓童;宰相称老婆叫夫人。

文人称拙荆;雅士叫执帚。

商贾称贱内;士人叫妻子。

酸秀才称娘子;庄稼汉叫婆姨。

有修养的人称太太;没文化的叫糟糠。

年轻人称媳妇;老头子叫老伴。

不结婚时称女朋友;结婚后叫对鼻子。

北方人称孩他娘;南方人叫伢他妈。

大陆上称爱人;台湾叫内子。

喝过洋墨水的称达令;土生土长的叫那口子。

舍不得老婆的人称心肝;阔别老婆的人叫宝贝。

对老婆亲热时称亲爱的;对老婆厌恶时叫那娘们。

有些人称老婆为家里的;有些人称老婆为屋里头的;甚至有些人称老婆则叫堂客。

山区偏远之处的称呼就更有趣了:烧锅的,焐窝的,暖脚的,在一块睡觉儿的,吃饭一张桌的,睡觉一个窝的,下田一块坡的,死了埋到一个坑的,煮鱼蒸肉一个锅的……也有人用配偶的称谓编笑话,譬如:课堂上老师提问:配偶的称呼有哪些?下面争先恐后回答:老公、老伴、丈夫……突然一平时特腼腆的妹纸在底下弱弱地喊了一声:死鬼……全班瞬间笑翻……“老”字和“小”字常常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如老粗: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朽:老年人谦称自己;老脸: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身:老年妇女谦称自己。

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小生(多见于早期白话):青年读书人自称;小可(多见于早期白话):谦称自己;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

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在别人的姓名前加上“老”字和“小”字称呼别人,如“老张”、“老李”、“小刘”、“小贾”等等,有时候甚至直接称呼对方的姓。

这样称呼别人虽然亲切,但过于随意,不太礼貌,有时候就会闹出笑话。

某公司一漂亮MM,平时嘴巴特别甜,那些老呀小的,她分得很清楚,总是一见到谁,就用她嗲嗲的声音大声打招呼:“老张,你好!”“小李,你好!”……很讨人喜欢。

有一天,分公司的一姓龚的老头来办事,该漂亮MM一见,同招呼其他人一样,有礼貌地大声说:“老龚,你来了?”当场所有人,喝水的喷水,吃饭的喷饭,没吃啥的喷唾沫星子……老李有事找小王,就打电话给小王。

电话接通后,老李听见了小王熟悉的声音,高兴地问:“你是小王吧?”小王生气地说:“你才是王八呢!”某单位,人数不多,总共就十来个,每个人的姓都不同,张、李、王、刘、何、史、蔡、文、范……由于都不同姓,平时大家相互都亲切地只叫姓。

一日,单位组织活动,一起唱歌跳舞。

开始大家都有点不好意思,嚷嚷了半天谁先唱,可都在互相推。

老张一看冷场了,就指着年轻漂亮的史艳丽,对大家大声说:“把史拉出来,让她唱!”全场爆汗!!!甲单位小李,和乙单位老刘,通过多次电话,在电话里已经很熟了。

某日,小李到老刘单位办事,顺便拜访老刘。

小李看见老刘,热情地大声打招呼:“你就是老刘?忙吗?”由于语速快,整句话就成了:“你就是老刘忙吗?”有谦称就有敬称或者尊称,尊称多数用美好、高贵高尚的字眼来表示。

如:古人称对方为“子”、“吾子”、“君”、“足下”,复数有“二三子”。

臣子称君王为“陛下”,太子为“殿下”。

(“陛下”原意是台阶下,“殿下”是“功殿下”,臣子们呼皇上太子时不能直呼,所以用“陛下”、“殿下”来代替,以此来表示敬意。

像称呼一般人为“足下”、“阁下”也是同样的道理。

)君王呼臣子为“爱卿”。

古人在称呼对方父母时为“令尊”、“令堂”,对方子女为“令郎”、“令爱”(此处“令”的本意是“美好”的意义)。

说别人的意见为“高见”、“高论”。

别人的文章为“大作”,称呼兄为“兄台”、称呼弟为“贤弟”,别人的妻子为“尊夫人”。

别人的徒弟为“高徒”。

别人的家为“府上”。

称呼和尚为“高僧”、“圣僧”。

尊称老师为夫子、师父、师傅、先生、先哲。

等等尊称也能闹出笑话,如:某学术研讨会,到场的都是颇有学问的教授级人物。

按会议安排,需请教授们逐个上台发言。

主持人喜欢幽默,当天所有的教授他都管人家叫“某子”。

“下面请孟子上来说话……”“下面请孔子上来给大家讲讲……”“下一位,是庄子,大家欢迎……”会议井然有序地进行着,轮到文教授了,“有请文子……”文教授心中很窝火:“蚊子上厕所去了。

”“哦,那就请麻子上台。

”麻教授生气地回答:“麻子有事,回去了。

”孙子呢?孙子在不?”孙教授忍无可忍:“孙子不在,爷爷在!”这是因为过于呆板地使用尊称,形成谐音双关,造成了误会和笑话。

对别人除了有尊称,还有贱称,用以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

如《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中的“竖子”。

《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其中的“小子”等等。

除了人称的称谓问题,还有特殊称谓的问题,譬如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等。

还有对职业的称谓。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

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

“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比较有意思的是对朋友和年龄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8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的小儿泛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

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13岁称豆蔻年华,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24岁称花信年华。

女子已到结婚年龄称摽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70岁称古稀之年,80岁称杖朝之年,80至90岁称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耄之年。

人们常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80岁是伞寿。

(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80岁以上是中寿。

88岁是米寿。

(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是上寿。

99岁是白寿。

100岁是期颐。

(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

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

即生活起居需人养护。

)108岁是茶寿。

(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重开"指两个花甲,即120岁。

“双庆”指两个古稀,即140岁。

这些表面看都是称谓问题,但实质上都是礼仪文化的问题,有些礼仪文化我们现在仍然在继承使用,如果不懂称谓,乱用称谓,就会闹出笑话。

古代就有很多利用称谓进行讽刺的笑话,如:宋朝崇宁末年,读书人蔡嶷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因奉承巴结权贵而考取进士第一名,便去权臣蔡京家拜谢,尊称蔡京为“叔父大人”。

蔡京叫儿子蔡攸、蔡无出来接见,蔡嶷急忙改口道:“叔公大人在上,孩儿再拜见两位叔父大人。

”宰相庆祝八十大寿。

为借机发财,便不管亲疏远近,到处发请帖。

纪晓岚对此十分不满,到寿辰前一天打发人送去大红幛一个,上写四个大字:“真老乌龟”。

宰相见了,十分恼火,届日,请纪晓岚当面解释。

纪晓岚从容地说:“君为前朝老臣,年且八十,是为‘老’;世世代代乌纱盖顶,是为‘乌’;自古以来,龟鹤齐名,都是高寿的象征。

魏武帝是何等人物,尚且称颂龟为神龟,欣逢老相国寿辰,以此神物祝颂,当为不妄;‘真’者,实实在在,当之无愧之意也。

”经他这一解释,众人哭笑不得。

老宰相有苦难言,一时想不起合适的对策,只得改容相谢。

有个王婆,家境富裕而又好夸耀,想在做好的寿材上题上她的名字和称呼,便赠送给道士好多钱,请他务必多写好话,以便为乡邻增光。

道士想来想去,这个王婆没有什么荣耀可称呼的,便写道:翰林院侍讲大学士国子监祭酒隔壁王婆之枢。

上面的王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上行下效,古代帝王在死后的称呼就常常是极尽夸耀之辞,譬如康熙皇帝的谥号就是“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乾隆皇帝的谥号就是“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