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语言习得理论第一节语言学习与习得一、学习与一般的学习理论1、什么是学习作为心理学的概念,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经验而产生行为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学习理论的两大流派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受经验主义哲学影响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和动物受环境支配、获得经验而被动形成的行为的改变。
在这一过程中,完全排斥人的主观思想或思维活动,建立在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基础上。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于19世纪末的饿猫“迷箱实验”提出联结试误说。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20世纪30年代以后提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早在19世纪20年代巴甫洛夫提出“条件反射”说。
➢所谓操作是指主动作用于环境,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的有机体的自发反应。
斯金纳通过白鼠在“斯金纳箱”里的主动操作获得食物而建立了操作学习理论。
认为如果一个操作行为完成后伴随强化的刺激,那么这一操作行为发生的概率就多,从而养成习惯,反之则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学习是一种反映概率的变化,强化可以增强反映概率。
强化又可分为正强化(得到奖赏)和负强化(逃避或回避不愉快情景的出现)很多行为只作为强化的结果而习得的。
经典条件作用强调用来控制反映前的刺激,公式为“刺激——反应”,那么操作性条件作用强调的是对反应结果的强化,也就是反应后的刺激,公式为“反应——刺激”。
➢该派只研究有机体外部行为的变化过程,而对有机体的内部思维活动则从不研究。
B认知学习理论受哲学上的理性主义的影响,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对环境和客观事物主动的认识和行为的主动的改变,是主体的认知过程,而不是在外界环境支配下被动地进行刺激——反应的联结和行为习惯的改变。
强调学习中认知机制所起的作用,着重探讨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变。
⑴完形说(珂勒)(P148)➢德国格式塔心理学家柯勒于20世纪初的“黑猩猩够香蕉”实验,认为顿悟是成功的关键。
顿悟:是指突然觉察到决绝问题的办法,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整个问题的情境进行知觉,了解构成要素之间的各种关系。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有机体获得的每种经验都是一个有机组织的整体,也就是完形。
学习就是个体内部通过知觉重组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也是实现顿悟的过程。
⑵认知——发现说(布鲁纳)(P149)布鲁纳强调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掌握知识结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主动探索知识结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综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是刺激——反应理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建立直接联结并由于强化的结果而形成习惯,习惯形成后在遇到类似的刺激情境时就会有自动的反应。
➢行为主义强调环境的支配作用,把学习看做是渐进的过程,着重研究外显行为;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顿悟和理解的认知过程,强调个体作用于环境,把学习看成是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学习是突变,着重研究内部心理过程。
3、学习的分类、阶段和目标(P159)➢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按学习的复杂程度,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八类:A信号学习,如人看到红灯就止步B刺激——反应学习,如老师的表扬C连锁学习,如体操动作的学习D言语联想学习,如将单音节联合成复合音节、将单词组成句子E多重辨别学习,如近义词辨析F概念学习,加涅把概念分为具体概念(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和定义概念(抽象的,通过定义学到的概念,如温度、质量等)。
G原理学习,对各种定理、定律或规则的学习H解决问题的学习,利用已学的知识构想解决问题的办法(以上八类学习,前五种属于行为主义,后三种属于认知学派。
)➢加涅认为学习行为分为八个阶段:A动机B领会C获得D保持E回忆F概括G作业H反馈加涅还归纳了学习应达的五种结果,也就是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A智力技能B认知策略C言语信息D动作技能E态度二语言学习与习得的区分➢习得(acguisition):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一种语言,如儿童获得第一语言。
➢学习(learning):则是指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也是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的掌握,如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
➢一般用法是,广义的学习包括习得和狭义的学习。
➢学习与习得这两种获得语言的途径,并非完全隔绝或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交叉、相辅相成的。
无论是儿童或成人获得语言的过程中,都同时存在两种途径,只是主次不同。
儿童获得母语是以自然习得为主,同时伴随有意识的家长辅导;成人第二语言学习是以有意识的课堂学习为主,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过会话、听广播等也常常不知不觉地学到了很多东西。
➢学习与习得不仅相互交叉,而且体现在不同的学习阶段。
西方语言学者认为,成人第二语言的获得是从有意识的学习逐渐发展为对语言的自然习得。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语言水平的提高,成人第二语言学习中习得的成分越来越大,而学习的成分就相对地变小了;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意识的学习成分越来越大。
A习得,特别是儿童第一语言习得,是从本能的要求开始,与其生理和心里的自然发育、成熟同步进行,儿童是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第一语言的。
成人的习得也是一种潜意识行为;学习则是为了掌握一种新交际工具所进行的目的性非常明确的活动,伴随督促、考试、竞争等外部因素的作用,是一种有意识行为。
B习得一般是在使用该目的语环境中进行的,学习主要在课堂环境下进行。
C习得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方面,集中在语言如何有效地表达思想以及语言所表达的信息上(语言的内容),而不是语言的形式,语言形式的掌握、知识的获得往往是潜意识的;学习特别是传统教学法的影响下,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形式方面,有意识地、系统地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甚至在很大程度忽视了语言的意义。
D习得的方法,主要靠在自然语言环境中的语言交际活动,没有教学大纲和课本和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学习则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大量的模仿和练习来理解,掌握和运用语法规则。
E习得需要大量的时间,效果也比较好;学习相对来说花的时间较少,但效果不确定。
➢简言之,习得是潜意识的自然的获得;学习是有意识的规则的掌握。
➢苏俄学者关于这两种类型的学习的概念:A直觉掌握:指在使用语言时,意识所控制的是话语所表达的内容而不是它的语言形式。
直觉学习:单纯模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B自觉掌握:指在使用语言时,意识所控制的是话语的语言形式而不是它所表达的内容。
自觉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模仿。
➢学习第二语言最好的途径是从直觉到自觉。
➢对习得与学习的区分,中外学者不同的看法:A有意识与潜意识、无意识的学习没有明显的界限,实际上难以区分B第一语言习得是儿童生长发育时期的某一特定阶段的现象,随着发育完成一去不返,在成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不可能再重现。
第二节第一语言习得及其主要理论和假说一、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1、喃语阶段(半岁至一岁)2、独词句阶段(一岁左右)3、双词句阶段(一岁半以后)4、电报句阶段(两岁至两岁半)5、成人句阶段(两岁半到五岁)二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1、刺激——反应论(p159)➢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盛行于20世纪40、50年代,代表人物是斯金纳。
➢行为主义者认为语言不是先天所有而是后天习得的,强调外部条件在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
这种行为跟人类其他行为一样,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模式养成习惯而学会的。
➢由于用刺激与反应直接联结的模式来解释语言习得过于简单,美国心理学家奥斯古德提出“中介说“:在外显的刺激和外显的反应中间增加了因联想而引起的隐含的刺激和隐含的反应的中介因素。
➢评价:A人们平时所听所说的每句话几乎都是新的,儿童不可能通过模仿来学会每一句话。
B刺激——反映论不能解释儿童言语行为中的创造性C成人并不总是对儿童说出的化语进行强化,即使有也是对其内容而不是对其形式和结构。
D单靠刺激——反应,即使能学到一些语言的外部形式,也培养不出语言的交际能力。
2、先天论(P161)➢又称“内在论”,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以其于80年代提出的“普遍语法”理论为基础。
➢乔氏认为语言不是“习惯的总和”,而是由抽象规则构成的复杂体系。
人们习得语言也不是单纯的模仿记忆,而是要把这些复杂的规则“内化”,达到自动运用的程度,成为理解和产生言语的基础。
乔氏认为人类大脑中先天有一种受遗传因素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LAD),它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以待定参数形式出现的,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又称为“普遍语法”。
普遍语法反映了人类语言的共性,它不是指那些具体的语言规则或某种语言的语言,而是存在于人类所有语言的深层结构中的语言中最本质的东西。
注意:核心部分、外围部分。
儿童先获得与核心部分有关的结构,而这些普遍原则是以参数形式出现的,参数值未定,处于开放状态。
LAD的第二部分是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也就是对实际接触到的语言核心部分进行参数的定值。
语言习得的过程是假设——验证的过程。
➢争议:A究竟有没有LAD很难通过实验来证明。
B语言习得机制如果指人类具有的语言习得能力,不会有争议,但是指普遍语法,就产生了疑问。
人类语言千差万别,即使能找到普遍特征,但未必能为人类天生所有C乔氏把语言习得机制与其他功能分开,与智力、认知无联系甚至先于他们而发展D先天论对环境的作用估计不够。
3、认知论(P164)➢认知论的基础是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
➢皮指出,人有遗传的心理功能,它决定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并向环境学习。
与环境学习的结果就形成并发展了儿童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的组成部分又称为图式。
人脑中储存着各种各样的图式。
图式是心理活动的结构,也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类向环境学习的产物,同时对新事物的理解和吸收又取决于头脑中已有的图式。
图式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发展。
认知受到同化、顺应、平衡三个基本过程的影响。
●同化:儿童遇到新事物、新经验,总希望把它结合到原有图式中,使其成为自身一部分。
●平衡:同化成功后,使认识与外界趋于一致,达到暂时的平衡。
●顺应:如果不能纳入原有的图式,儿童就要调整原有的图式或创立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同化新事物。
图式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不断发展的。
同化是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应是环境对个体的作用。
平衡总是动态的,由较低到较高水平。
➢评价:认知论与刺激——反应论也是针锋相对的,认知论强调语言是规则系统,语言学习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受规则支配的内在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也认为语言能力的发展不能先于认知能力的发展,更不能决定认知能力的发展。
➢不足:A这一学说不是专门解释儿童语言习得问题的,因此语言习得中许多问题并未解决。
B语言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只强调认知一面不全面。
C只强调认知能力对语言能力的影响,忽略了语言能力的发展对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
4、语言功能论(p166)➢代表人物是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从语言交际功能角度研究儿童语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