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形态意象分析

城市形态意象分析

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摘要:安徽马鞍山市在新的行政区划后,总体布局和空间战略有了新的规划。

本文通过对马鞍山市新规划的总体空间介绍,结合《城市意象》一书,再选取马鞍山市中心城区四大片区路网、形态、景观布局进行意象分析,从而对马鞍山市中心的可识别性以及人性化特点给予客观评价。

关键词:马鞍山形态意象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东岸,长江三角洲西缘,北、东两面分别于江苏省江宁县高淳县接壤,南面与芜湖市接壤,西临长江与和县相望,是中国十大钢铁基地之一和长江十大港口之一,是中国重要的钢铁流通基地。

1马鞍山空间形态介绍1.1马鞍山市城镇空间战略规划2011年7月,安徽省巢湖市行政区划将和县划归于马鞍山市管辖,自行政区划调整后,马鞍山由滨江城市转变为跨江城市。

规划提出“一心两翼(带),组团布局,拥江发展”的空间结构,“一心”即为江心洲绿心,“两翼”为东西两翼(江东、江西),“东翼”包括中心城组团、姑孰组团、南部示范园区组团;“西翼”包括历阳组团、郑蒲港组团、姥桥组团。

1.2马鞍山市中心城区规划马鞍山市中心城区规划居住用地3318.4公顷,其中主城区形成以金家庄居住区、雨山居住区、花山居住区以及梅山居住区为主的四个居住片区,副城区形成以银黄居住区、姑孰居住区为主的两个居住片区。

规划工业用地3263.0公顷,主要沿长江水道和宁芜铁路一侧或两侧布置,共规划四个工业区。

规划仓储用地331.0公顷,沿江边新开辟三处物流产业园区,建成皖江地区物流配送副中心,城市公共设施分市级、区级、居住区级三级布置,规划形成一个市级中心和两个市级副中心。

整体为“一主城、二片城”空间布局形态,一主城是指主城区,二片区是指银黄片区和东部片区。

交通设施规划方面,城市对外交通新增了轻轨交通,城市主要干道呈“方格网”,形成“十八横八纵”的格局。

新的行政区划后,将机场路改为机场高速,线位由采石河以北调整到采石河以南。

湖东路、湖西路南延至太白,围乌公路北延至向山;新增“向山-丹阳-石桥-太白”环形公路;调整马濮公路、银向公路线形。

规划预留慈湖、太白过江通道。

对马鞍山市整体空间布局有了一定了解后,在此选取马鞍山市中心主城区的四个片区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布局形态进行意象分析,这四个片区都是环绕整个雨山湖及南湖的周边区域。

由于雨山湖几乎跨越了整个马鞍山市的市中心,对大部分居民来说雨山湖公园就是他们意象上的城市中心,其环境幽怡,林木绿秀,再加上周边具有一定历史性的解放路老商业街区,南湖公园附近的新市中心区以及市政府、市图书馆、市博物馆等组成的新建区,这些构成了马鞍山最易被居民津津乐道的区域。

这四处地方可以形象的向人们展示马鞍山这所城市的发展历程以及城市空间形态特色,下面就介绍一下这四段区域给人感受到的城市空间形态意象。

2、四大片区意象分析凯文.林奇的著作《城市意象》试图向人们传递这样一个观点:城市是可以被感知的,我们周边的环境意象也同时具有可读性。

在某种程度上,城市都具有一定的意象性,所不同的是城市与城市之间意向性或者说可读性的强弱差异。

对于一座世人印象中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或许马鞍山无论怎样对外宣传,外人都会投以怀疑的目光。

但工业城市并不代表脏、乱、差,相反的,真正深入这所城市,你会发现它的绿化条件与景观设计并没有因工业发展而逊色。

马鞍山城市的整体布局以市内的雨山湖为中心,周围山环水抱,碧波荡漾,野鸭成群,中心岛宛如一颗美人痣点缀其间,形成了“九峰环一湖,脆螺出大江”的美丽景色,呈现出城中有园,园中有城,四季花香,丹青锦绣。

城市外围是分布零散的工业区,尤其是马钢集团更是驰名中国。

纵观马鞍山市的整个路网,基本成方格状,道路与道路之间条理清晰,具有了弹性和可伸展性等优势,也造成了过多的交叉口,给行车带来了一定的不利。

除了几条比较关键的道路外,如解放路、湖南路、湖东南路等,大多数道路的可识别元素相当少。

马鞍山是典型的以带状发展为中心的城市布局,绕雨山湖布局的四大带状区域基本就已代表了人们心中的马鞍山市,越向东西两方向发展的区域越容易被人们所忽略。

尤其是以西边的天门大道以及东边的江东大道为界,一边是低密度的工业区,一边是高密度的住宅区,除了工作或居住于此的居民,其他地方的人几乎对这两片区域没有任何具体的印象。

(马鞍山市主城中心区线描图)2.1老商业街区从地图上可以很明确的看出,老商业街区是一段由红旗北路、湖北西路及花山路围合而成的三角形区域。

这段区域的整体路网基本成方格形,较为清晰分明,尤其是解放路与红旗北路这两段路一直很受行人的喜爱,沿着这两条道路行走,会发现它们两侧都有一系列丰富有序的节点,如解放路两侧的市文化馆、市港口管理局、实验小学、市人民会堂等以及红旗北路的火车站、汽车站、北湖等。

这些能给行人留下很好的意象性,人们在这两段路的任何地方行驶都能很快找到他们所熟悉的标准物,从而断定他们所在的具体位置。

更值得一提的是由北湖小路与湖北西路所划分的一段红旗北路,这段路靠湖一侧没有任何建筑,直接围湖而建,人们在此行走可以将景色秀丽的北湖尽收眼底,宽阔的步行道,清新的空气,秀美的湖景。

(老商业街区区域图)湖北西路与红旗路一样,也是围湖而建,其道路南侧是更幽美秀丽的雨山湖,无论是步行道的设计还是步行道与雨山湖的交接段都比红旗北路那段处理的更丰富多变也更人性化,但这条路在受到步行者喜爱的同时却造成了开车者的烦扰,在地图上不难看出,短短的一段路就有四个交叉口,仅仅是等红绿灯就要花费居民很多时间。

尤其是沙塘路与湖北路的这段丁字路口,更是混乱不堪,丁字路口两侧设有市人民医院和师范附小,每到固定时间,这段路口就聚集了大量的学生、家长及进出医院的人,或许这就是这段路口带给人们的最深印象了。

(湖北路沿河步行道)走在这条区域内呈倒“L”形的团结路与沙塘路上时,很容易给行人造成一种眩昏感,昏感并不由于其路网,而是来源无数让人眼花缭乱的广告牌,破乱不堪的沿街建筑,拥挤的人群,除了沙塘路旁的一所师范附小,几乎找不到第二个能让人可以识别其所在方位的标志物。

(沙塘路现状)2.2雨山湖公园无论是马鞍山的当地居民还是来次旅游的行人,谁也没法否认雨山湖在马鞍山的重要性。

它的边界明确,由湖北西路、湖东北路、湖西北路以及湖南西路四条道路围合而成,其主入口位于湖南西路上,在湖北西路有个次入口,对比两个入口,你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尽管主入口的周边设施以及入口广场宽阔气派,但人流量却不及次入口,相对于浮华冷清的主入口,人们似乎更喜欢简单热闹的次入口,路旁的露天小吃和商铺,卖家的吆喝声,游人的嬉笑声,永远是次入口的一大特色,但这生动的人性气息却是以造成入口处的脏乱差为代价的,这也是造成两入口一边冷清一边热闹,一边有序一边无序该种矛盾的原因。

雨山湖娟秀妩媚,周围有9座山峰远近错落,环湖而立,素有"九峰环一湖"之美称。

其因湖而开辟的公园,则景色秀美、风光旖旎。

环湖皆路,环湖皆树,环湖皆楼,园内林木茂盛,意象丰富,平易近人。

公园分置北园、南园、西园、动物园和湖心岛5个游览景区。

道路曲折多变,凉亭造型丰富多样。

白天这里是孩子游玩与年轻人散步的地方,早晨或傍晚这里又会聚集很多老年人锻炼身体,尤其是节假日有很多居民都会开车来此游玩。

无论何时这里都充满了人的气息。

(雨山湖主入口)(雨山湖次入口)2.3中心商业区该区域位于雨山湖正南方,由湖南西路、湖东中路、湖西中路及雨山西路围合成的格网形区域。

不同于解放路老的商业街,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城市所应具有的现代气息。

川流不息的人车流量,丰富多变的沿街立面,宽阔通畅的车行道,高档奢华的商业店铺,没有哪一处不向人们显示着马鞍山市市中心的城市魅力。

这段区域内还有一处南湖公园,或许是考虑到市中心所应具有的商业气息,所以不同于红旗白路和湖北路沿湖而建的方式,除了湖南西路北侧设有雨山湖主入口(中心商业区域图)外,该段区域的其余主干道两侧都是高大的商业建筑,如果不沿着艳阳路与花雨路行走,很难发现南湖公园的所在。

南湖公园的面积相对于雨山湖公园小的多,所以其内的游玩者大都是附近的居民,但这并不影响它所具有的强烈城市意象。

如果说雨山湖公园带给游者的感受是幽闭沉静,那么南湖公园就恰恰相反,硕大的广场由阶梯划分成不同层次,最高处的广场中央建有一座由三匹奔腾的马组成的雕塑,象征着马鞍山精神,中层的圆形广场没有任何屏障,最下面狭长的木质铺板直对着南湖,无论位于哪一段广场上都能将整个南湖尽收眼底,湖中心是一排排喷泉管,听说每隔一段时间这里都会上映水幕电影。

(图左:湖东中路西侧)(图右:湖东中路东侧)行走于湖东中路,会发现道路两侧的建筑风格相差太大,其西侧是新建的高档商业楼,而东边则是低矮破旧的小商铺,强烈的视觉对比给行走于这一带的游人造成或多或少的错乱感与不确定性,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湖东中路的两边都植有高大的悬林木,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一些视觉差。

2.4公共建筑新建区(新建区区域图)湖西中路、印山路、湖东中路和雨山西路组成的区域是马鞍山正在新建的区域,这里已建成马鞍山市政府、马鞍山市博物馆、马鞍山市图书馆和马鞍山市大剧院,正在建设地有马鞍山市科技馆与体育馆等。

这里的建筑风格以及周边设施相对于马鞍山其他区域更雄伟气派,但或许是新建区,这里几乎没有什么人流量,很多居民也并不一定熟悉这里,所以整块区域显得很冷清,毫无生气,如若不看附近的标记物,这里很容易误让人们以为是一块产业区,而非聚集了大量新颖建筑的马鞍山市公共设施中心。

前面提到过马鞍山市的路网基本规则有序,但有两块路段容易给人们造成混乱与不便之感,尽管这两块地方并不在本篇文章所研究的范围内,但也很值得一提。

一处在雨山湖东侧佳山公园附近,这是一段由花山路、湖南路、江东大道组成的五岔路口,拥挤的车流量,繁杂的红绿灯很容易给行人带来困惑,尤其是位于湖南东路与江东大道交角处的公园割断了花山路,除了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其他的居民几乎都很难注意到这条路。

还有一处是位于红旗北路西边且与红旗北路基本平行的天门大道。

这条路被周边的铁路分隔得支离破碎,每经过一次就得穿过四条铁道,给周边居民的出行带来很大的不便。

3.总结综合整个空间意象分析,尽管马鞍山市有些路网不尽人意,有些建筑破旧惨败,但总体而言其很多地方还是可圈可点的,尤其是对自然景观的充分利用,每一条道路,每一栋建筑都不会破坏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无论是雨山湖、南湖、北湖还是佳山、花果山,都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得到了巧妙的运用,整个城市依山傍水而建。

在马鞍山市周边考察时,路过很多公园,这里曾都是一些小型的住宅区和商业区,但给周边景观带来了负面影响,马鞍山市政府不惜花费高价将其拆除,改造成公园,对于如今那种景观空间服务于建筑群体的设计理念,这一点也是很值地学习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