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兰州城市学院学科专业调整与二级学院设置方案(征求意见稿)

兰州城市学院学科专业调整与二级学院设置方案(征求意见稿)

兰州城市学院学科专业调整与二级学院设置方案(征求意见稿)自2006年升本以来,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和学科专业发展,学校由校-系二级管理模式逐渐过渡到校-院-系(部)三级管理模式,二级学院成为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的主体和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的主阵地。

2014年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通过“三步走”发展战略,建成国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从而确定了学校今后发展中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和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办学层次两项关键任务。

为此,开展新一轮的学科专业调整显得尤为必要,而二级学院是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层单位,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一、现状与问题学校现有本科专业42个,在校生招生专业(方向)56个,涵盖了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法学和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和31个一级学科,初步形成了服务城市相关专业、教师教育专业、工程教育专业三大专业群(服务城市相关专业16个,教师教育专业14个,工程教育专业12个),基本体现了“突出服务城市功能,优化教师教育结构,强化应用能力培养”的办学指导思想。

(见图1)图1一体两翼三集群学科(专业)建设布局2014年10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家组在肯定我校“初步实现了专业结构的转型发展”的同时,也建议学校“重新审视专业规划,厘清专业建设思路,构建符合地方发展和学校实际的学科专业体系”。

为积极落实专家组的意见与建议,持续优化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与二级学院设置,学校在学科方向凝练、专业结构调整以及相应的学院设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第二次党代会以来,通过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等措施,学校进一步加强了学科、专业与二级学院的调整、合并,学科、专业与二级学院设置趋于合理。

(见表一)表一:兰州城市学院学科、专业与二级学院设置一览表不过,从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实现建成国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来看,目前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与二级学院设置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学科、专业结构与二级学院设置整体统筹不够,学科与专业的相互支撑不够,导致学科、专业增长与发展的空间也相对不足。

2、同一学院内学科与专业跨度过大、相关度不高、互补性差,如旅游文化学院共有工商管理、中国史、世界史、音乐与舞蹈学四个分属管理学、历史学、艺术学的一级学科,培黎工程技术学院虽然仅有理学、工学两大门类,但设有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五个一级学科和相应的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焊接技术与工程等六个本科专业,信息工程学院共有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分属管理学、工学的一级学科。

3、同一个一级学科相关专业被分设在不同学院,不利于学科群、专业群的建设,如管理学门类下的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三个一级学科所对应本科专业分别设在经济管理学院、旅游文化学院和信息工程学院,数学学院设置的金融数学方向则隶属经济学中的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

4、部分学院学科专业单一,将目录内专业设置为培养方向,未形成学科支撑下的专业增长,不利于学院发展和学科与专业的拓展,如音乐学院、体育学院、数学学院等。

5、部分学院专业设置无学科基础,造成专业后劲不足,制约着专业进一步发展。

如培黎汽车工程学院专业设置与学科不一致。

6、二级学院整体上呈现出学科、专业的特色不够突出,应用型学科、专业与产业衔接不够等问题。

二、调整思路学科、专业与二级学院设置调整,紧紧围绕建成国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战略目标和“三步走”发展战略,以学科专业调整与建设为龙头,整体带动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为社会服务和国际化进程;以引领与促进城市发展为中心,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构建由基础文科类、服务城市类、工程教育类和教师教育类为主体的学科、专业布局结构,坚持学科发展的内部逻辑和适应社会的外部环境相统一,为实现建设国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战略目标奠定基础。

具体调整思路如下:1、立足于“十三五”末启动更名大学,按照相同、相近、相关原则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同一学科门类内学科、专业建设的一致性与互通性,加强同一一级学科内不同学科方向、专业建设的内在关联度,加强同一二级学院内学科、专业之间的相互支撑。

2、实施分类建设、分类指导,持续保持基础学科、专业的传统,大力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学科、专业,加强应用型学科、专业与产业、行业的衔接。

采取错位发展策略,突出与省内高校同类学科、专业的比较优势与特色,有效协调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中注重强化特色、保持优势与灵活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关系。

3、明确基础文科类、服务城市类、工程教育类、教师教育类四大学科、专业的布局面向与发展方向,逐步形成校本部以服务城市学科与专业为主、培黎校区以工程教育为主、东校区以学前教育为特色的校区功能结构。

4、在学科、专业与二级学院设置调整基础上,实施重点学科与培育学科建设计划、重点专业与扶持专业建设计划,加强对各二级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的支持力度。

同时,逐步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设10-15个在省内处于比较优势的一级学科及其若干重点研究方向,通过专业调整、转型、替代等方式,将专业总数控制在50个左右。

5、引导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学科、专业支撑工学学科、工程教育类专业的发展,同时兼顾基础研究与研究性人才的培养,在原教师教育相关专业实施“4+0”教师教育模式改革。

6、以学科、专业与二级学院设置调整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科研奖励制度、教学奖励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发挥制度引导、激励的作用;同时,逐步打破二级学院间在学科、专业建设与师资、教学科研资源配置上的壁垒,缓解学校整体资源严重不足而部分学院有效资源闲置的矛盾,提高资源利用率与效益。

三、调整方案本方案是经过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的充分讨论,在充分考虑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与二级学院设置现状和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要求的基础上,整合前期准备的第一、第二方案后的优化方案,既综合了前两套方案的优势,弥补了其不足,也力图在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中尽量做到对二级学院设置的微调,以避免幅度过大可能对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产生的阻力。

(见表二)1、基础文科类学科与专业以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等传统文科专业为基础,组建新的文史学院,保留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点打造文科类学科,培养学术型人才,同时为全校提供通识教育课程。

(1)文史学院(组建)。

依托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三个一级学科,以基础学科建设为主;专业设置为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历史学,培养研究型人才,为全校提供人文素质教育;同步实施“4+0”教师教育模式改革。

(2)马克思主义学院(保留)。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学科;专业设置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以学术型为主,承担全校两课课程建设与教学;同步实施“4+0”教师教育模式改革。

(3)公共外语教学部(组建)。

单独设置公共外语教学部,承担全校学生公共外语课程教学工作,探索开展大学外语教学改革。

2、服务城市类学科与专业(4)地理与城乡规划学院(组建)。

依托地理学、城乡规划学两个一级学科,以应用型学科建设为主;专业设置为地理科学、城乡规划,人才培养以应用型为主,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办学;地理科学专业同步实施“4+0”教师教育模式改革。

(5)商学院(组建)。

依托应用经济学核心学科,以应用性学科建设为主;专业设置为经济学(拟增设金融学、金融工程、投资学、电子商务等),人才培养以应用型为主,与俄罗斯国立奔萨大学开展世界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

(6)管理与旅游学院(组建)。

依托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三个一级学科,辅以社会学一级学科,以应用型学科建设为主;专业设置为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酒店管理方向、空乘方向)、城市管理(拟增设财务管理、资产评估等)、社会工作(逐步改造该专业,重点打造家政管理、物业管理等应用性方向),新增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培养以应用型为主,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目前以旅游管理为特色,打造旅游专业群。

(7)应用美术与工艺学院(更名)。

依托美术学、设计学两个一级学科,以应用性学科建设为主;专业设置为工艺美术(教育方向,拟增加书法培养方向)、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拟增设书法学专业),人才培养以应用型为主,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办学;工艺美术专业实施“4+0”教师教育模式改革。

(8)传媒学院(保留、改造或命名为新闻与传媒学院)。

依托新闻传播学、影视与艺术学两个一级学科,以应用性学科建设为主;专业设置为新闻学、播音与主持、广播电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养以应用型为主,积极推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

(9)翻译学院(组建)。

依托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以应用性学科建设为主;专业设置为英语、法语(拟增设翻译、俄语、阿拉伯语),人才培养以应用型为主,与西北师范大学开展联合培养翻译硕士研究生工作。

3、工程教育类学科与专业(10)培黎石油工程学院(保留)。

依托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以应用性学科建设为主;专业设置为石油工程、油气储运工程(拟增设:资源勘查工程),人才培养以应用型为主,专业建设与行业接轨,开展校企合作,成立国际合作“艾黎班”,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11)培黎机械工程学院(组建)。

依托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三个一级学科,以应用性学科建设为主;专业设置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焊接技术与工程、工业设计、交通运输(拟增设:汽车服务工程),人才培养以应用型为主,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12)数学与软件工程学院(组建)。

依托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学科建设上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并重;专业设置为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逐步向软件工程专业发展,人才培养以应用型为主,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同步实施“4+0”教师教育模式改革。

(13)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组建)。

科依托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三个一级学科,学科建设上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并重;专业设置为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拟增设:通信工程、智能电网与信息工程),人才培养以应用型为主,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物理学专业同步实施“4+0”教师教育模式改革。

(14)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更名)。

依托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三个一级学科,学科建设以应用学科为主;专业设置为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科学,其中环境科学专业逐步向环境工程专业发展,人才培养以应用型为主,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化学专业同步实施“4+0”教师教育模式改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