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永安基础地质实习报告(3)

永安基础地质实习报告(3)

三、层理与劈理关系观察下图中的岩性为翠屏山组灰黄色、灰色薄-中层变砂岩、炭质粉砂岩。

点处见一宽约10m的背斜构造,背斜轴部发育轴面劈理,皱面劈理产状见图,东翼地层产状300°∠75°,西翼地层产状290°∠65°,枢纽产状300°∠75°,属同斜褶皱此外,还从地质指导书上了解到福建燕山早期正是火山活动的极盛时期,但实习区远离闽东沿海火山喷发带,火山活动较为微弱,仅在山间断陷盆地内有火山岩零星分布。

与火山活动相反,区内侵入岩广布,岩浆活动强烈,且以多期次、多脉动为其特色。

形成有胡坊单元复式岩体(具有三次脉动岩浆浸入,分别形成有白溪口、上庄、新冲、旧场、李坊等岩体)、吕林岩体、里沙坪岩体等,岩性为花岗岩类。

1.燕山晚期亚构造旋回区内缺失本旋回沉积,表现为断裂构造较发育,井伴有微弱的岩浆活动。

本期断裂仅发育于实习区北部新冲、上庄岩体中,以东西向压性断裂为主导并有一系列派生的小断层。

如水罗坪-东方红伐木场东西向断裂,在区内长度达14km,西端为永安-晋江北西向大断裂所限制,东边延至区外。

断裂总体走向近东西,倾向北,倾角80°,沿断裂走向岩石强破碎,长石、石英矿物被挤压成长条状集合体具明显定向排列,构造透镜体长轴与断裂走向一致。

镜下可见矿物颗粒具强烈破碎、定向带状排列、故状消光等,均表现了断裂具压性活动特点。

断裂两侧发育的北东,北西向次级断裂,具有北东向左行剪切、北西向右行剪切的特点,是同一的南北向挤压应力场作川的结果。

本期岩浆活动极微明,仅以脉岩产出,多数分布于早期岩体中,受燕山晚期断裂所控制,岩性为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等。

2.喜马拉雅构造旋回喜山期地壳以整体隆升为主,地形切别强烈,山峦突兀,沟谷纵横,第四系河流堆积较发育,断裂、岩浆活动均较微弱。

1)第四系山间盆地河流堆积区内第四系沉积主要分布于中部凉坑、曹田、青村及西部硐口一带。

区内河流阶地一般发育有2级,九龙溪可见3级阶。

阶地堆积物以砂、砾、卵石和粘士等为主,常构成二元堆积结构。

I级阶地一般高出现代河床3-5m,II级阶地一般离出十余米,而3级阶地或溶洞堆积则更高,如蛟坑溶洞中古暗河堆积物已高出现代河道三十余米,在余朋岩下II级阶地砂砾卵石层倾角达18°。

这些现象揭示了第四纪以来,本区喜山运动仍有强烈的隆升活动,表现以各山间盆地的差异性,不均街的间歇性隆升为特色。

2)喜马拉雅旋回的构造变动及岩浆活动第四系河流阶地的发育,表明本旋回构造变动以整体的隆升为特点,而一些早期断裂仍有继承性活动。

并有温泉分布,如安砂热水,芹溪的内、外热汤等温泉均为该期断裂活动的迹象。

本旋回岩浆活动微弱,以中—基性岩脉形式产出,岩性以辉绿岩为主,脉岩多侵入于各期花岗岩及煤系地层中,其产状明显受早期断裂所控制。

第五章矿产资源与旅游地质一、矿产资源永安地区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主要以沉积矿产为主,均为非金属矿产,主要矿种为煤、石灰石、重晶石、硅石、地下水资源等。

1)煤峰海煤矿于70年代中期勘探完毕,求得储量近一亿吨,煤矿赋存于童子岩组。

其煤质为中等灰份、亚低硫、高熔灰份、中上发热量、低强度、中变质的无烟煤,可作为动力燃料用途。

该矿勘探后即建成投产,到目前已发展成具有较大规模的产煤基地源,年产量达数百万吨,为地方提供了巨大能源,成为永安三大矿业支往之一。

加福煤矿也是70年代勘探的大型煤矿,产煤层位与煤质特征与峰海煤矿相同。

2)石灰石曹田石灰岩矿床70年代末期勘探,求得储量2.2亿t。

矿石质量好,Ca0含量平均达53% ,是一处大型化工、水泥原料矿床。

该矿床目前已由地方水泥厂小规模开采,开始发挥它的资源优势。

蛟坑石灰岩矿床为89年一比五万区调所圈定,经过轻型山地工程控制,求得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地质储量1.7亿t。

该矿质量较好,CaO含量平均为51.94%,是一处大型水泥原料矿床。

3)重晶石福建永安县李坊重晶石矿床是特大型受变质沉积矿床,围岩为浅变质(绿片岩相的黑云母带)硅、泥质夹砂屑正常沉积岩系。

岩性组合单调,除重晶石矿层及矿区北部存在的大理岩外,未见其他标志层。

重晶石产出于罗峰溪群中,一般见2层重晶石矿层,上层厚约1m,下层厚约1.8m,重晶石矿层与地层同时发生了褶皱。

该重晶石矿床是本区重要的非金属矿产资源。

4)硅石主要赋存于天瓦栋组和桃子坑组的较纯净的石英砂岩、石英砾岩,由富含石英的砂砾经海浪、潮汐分选与淘洗沉积形成。

按其品质和用途,分为玻璃用砂、铸型用砂、水泥标准砂和建筑用砂。

多为露天开采,以规模大、埋藏浅、易采易选、砂质纯洁、粒度均匀、含泥量低而著称。

5)地下水资源主要为蕴藏于第四系堆积物中的浅层地下水和碳酸盐岩中的岩溶水,在安砂的热水有温泉产出。

蕴藏于第四系堆积物中的浅层地下水,分布于白溪口-曹田、安砂等地。

该类型水量较小,在地势低洼处或近河床处可用大井分散开采,但降深和开采量不宜过大,以避兔地表水污染,本类型地下水可作为小型供水水源地。

碳酸盐岩中的岩溶水主要赋存层位为上石炭统黄龙组、船山组及下二叠统栖霞组,主要分布于石灰岩出露区以及隐伏地段。

这种类型地下水水量丰富,埋藏较浅,有利于集中开采,是理想的大型供水水源地。

此外,实习区内尚有一些Pb、Zn、Mn矿点,有待进一步工作确定其规模与经济价值。

二、旅游资源(1)喀斯特地貌石林是一种特殊的喀斯特地貌,是一种景观奇特的旅游资源,福建的永安石林自1985年以来逐渐开发后,目前已成为福建省十大名胜之一和国家4A级风景区。

永安石林位于福建省永安市西北13km处大湖乡丘陵山地,总面积约1.85km2,由麟隐石林、洪云山石林、十八洞、寿春岩、翠云洞、石洞寒泉六大风景区组成。

永安石林由石炭系船山组和二叠系栖霞组灰岩组成,由于地下水与生物的作用造就了千姿百态的石芽、石锥、石柱、石笋,似人似物,栩栩如生,形成地上石林、地下迷宫,可谓得天独厚、鬼斧神工。

该地区气候温暖湿润,一月平均气温为7-13℃,七月平均温为28-30℃,降水丰沛,年均降水量在1400mm以上,适宜的自然环境,地表及地下水的运动以及生物喀斯特侵蚀营力是石林形成的主要因素。

(2)丹霞地貌丹霞地貌是由红色砂岩经新构造运动形成的特殊景观,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旅游资源。

丹霞地貌形成于永安盆地石帽山群红色砂岩中,面积大于100 km2,由桃源洞、百丈崖、葛里、修竹湾、栟棕潭五大风景区组成,特别是“一线天”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窄的岩石裂隙,被列入上海吉尼斯记录。

目前桃源洞为代表的丹霞地貌已成为福建省十大名胜之一和国家4A级风景区。

第六章区域地质发展演化简史根据沉积建造、岩浆活动、构造变动及区域浅变质等事件,可将实习区区域地质发展史划分为早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沉积与区域变形变质阶段、晚泥盆世-早三叠世褶皱与逆冲推覆变形阶段、侏罗纪-白垩纪伸展变形阶段及新生代断块差异隆升阶段共四个发展演化时期。

1、早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沉积与区域变形变质阶段区内早古生代地层属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的产物,在较远离海岸的次深-深海沉积环境下,堆积了一套厚达二千余米的近源-远源的浊流、广海等深流,开阔-半封闭的半远洋沉积的砂泥质、砂质,泥硅质复理石建造。

地壳总体上处于上升、隆起趋势,但又有间歇性的震荡、时降时升。

奥陶纪末的加里东运动结束了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的历史,由海向陆变迁而接受长期的风化剥蚀作用。

本次运动使复理石建造发生了一系列紧闭的线状褶皱并伴随绿片岩相区域变质作用。

从沉积建造、杂砂岩的岩石学、重矿物组合、岩石化学、稀土元素等诸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实习区早古生代沉积的物源区是一种构造上为稳定的被动大陆边缘的浊流沉积。

2、晚泥盆世-早三叠世褶皱与逆冲推覆变形阶段晚泥盆世-早三叠世地壳相对处于较稳定状态,随着晚泥盆世来自西南方向的海侵。

实习区进入了地台型海相沉积阶段。

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时期继承了早古生代的构造格局,随着加里东运动地壳抬升成陆后,由于长期的风化剥蚀,物源丰富,沉积了上泥盆统-下石炭统的粗碎屑岩建造。

早石炭世末-中石炭世初,实习区受华力西Ⅰ运动的影响发生隆起,遭受短暂剥蚀。

中石炭世-早二叠世,海侵进一步扩大,地壳处于稳定时期,物源较缺,气候温暖,盐度适宜,致使以蜓类、珊瑚为主的海相生物大量繁盛,沉积了一套色浅、质纯的灰岩。

早二叠世早期地壳再度活动,中期水体变浅,头足类、腕足类开始繁衍。

栖霞组不纯灰岩沉积之后,于浅海还原环境下形成了富含黄铁矿结核的下二叠统文笔山组泥岩沉积。

早二叠世晚期的海退使得原来浅海环境转为海陆交互相环境,当时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植物极度的繁盛,成为区内主要的成煤期。

早二叠世末,受华力西Ⅱ幕运动的影响,地壳再度抬升成陆,遭受短期剥蚀,造成了上、下二叠统之间的假整合接触,形成一套陆相环境的翠屏山组泥砂质沉积。

晚二叠世晚期又开始了新的海侵,在闭塞还原环境下沉积了大隆组含有机碳、黄铁矿结核的粉砂岩、泥岩夹透镜状灰岩,生物仅以适宜于广盐度的头足类得到大鱼繁盛。

早三叠世开始,海侵进一步扩大,气候适宜,水体流畅,取代头足类的瓣鳃类生物得到大量繁盛,形成一套钙、泥、硅质沉积。

随着印支运动的到来,地壳整体抬升,导致了一幕由海变陆的结局,终使实习区结束了长期的地台发展历史,进入了另一个斯的发展时期。

受华力西、印支运动的影响,区内形成了一系列北东向褶皱构造,以线状褶皱为其特色,剖面上呈较紧闭的直立褶皱,局部甚至发生倒转。

断裂构造也相当发育,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在含煤细碎屑建造之底,灰岩之顶的两套软硬相间岩层面上发生了大型的滑脱断层。

在厚度较太的地台沉积基础上,随着构造变动、地热梯度增高,使上泥盆统-下石炭统粗碎屑岩产生了轻微变质。

地壳深部物质重熔,岩浆上侵,交代岩层,形成了以芹溪岩体为代表的交代型片麻状二长花岗岩。

三叠世晚期,实习区发生了强烈的逆冲推覆运动,形成了魏坊—大湖逆冲推覆体和余朋—安砂逆冲推覆体,总体逆冲方向为西北向东南方向。

在晚泥盆世-早三叠世长期的地壳演化中形成了丰富的矿产,并以沉积矿产更为典型,如煤、石灰岩、硅石等。

岩浆侵入带来了丰富的稀土元素,为后期风化、富集成矿提供了物质基础。

3、侏罗纪-白垩纪伸展变形阶段侏罗纪-白垩纪实习区进入了濒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阶段,印支运动之后,实习区构造变动形式发生了重大转折,由原来以褶皱为主的构造变动形式转变为燕山期的断裂变动为主。

随着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在实习区一带形成弧后伸展区,产生了一系列由其诱导发生的构造岩浆活动及断陷盆地。

早白垩世之间的燕山运动I幕,在太平洋西岸地壳上层发生了一系列大型拆离构造。

区内推覆构造即为其中之一部分。

从推覆体的推移方向可知是当时太平洋扩张造成了自南东向北西方向的挤压,这种挤压是推覆构造成生、发展的动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