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法律文件的效力有以下6个层次。
1.宪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制定,为国家最高等级的法律文件,是一切法律文件的母法。
2.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制定的法律性文件,称为法律。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等。
3.法规、条例、地方性法律:由国务院或由省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制定的法律性文件,称为法规、条例、地方性法律。
例如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79号令)、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93号令)等。
4.规章:由国务院部、委、办、局或由省一级人民政府以及由国务院批准的城市制定的法律性文件,称为规章。
例如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设部第87号令)、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保修办法(建设部第80号令)等。
5.行政性措施:由省、直辖市一级政府制定的法律性文件,称为行政性措施。
6.规范性文件:由省、直辖市一级政府的部、委、办、局以及县一级人民政府制定的法律性文件,称为规范性文件。
注意:下一层次的法律文件内容不能与上一层次的法律文件内容相抵触,如果有矛盾时,下一层次的法律文件应服从上一层次的法律文件。
二、我国法律体系主要有七个法律部门和三个不同层级的法律规范构成。
七个法律部门是,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三个不同层级的法律规范是,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宪法是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效力,其他法律都不能违背它,具体到执行上法律高于行政法规、行政法规高于地方性法规,有法律依据的首先适用法律,没有法律依据的才适用行政法规等,但无论如何都不能违背宪法。
从国家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这一法律系统来看,规范性文件是县级政府确定行政行为的主要工作手段之一。
三、规范性文件俗称为“红头文件”,在基层政府的行政管理中大量使用。
行政法理论界对规范性文件的定义、效力及分类均存在争议。
本文第二部分采取通(俗)说之言,介绍了当前理论界对规范性文件的概念、分类及特征。
规范性文件的概念存在法学理论界与实务界的不同认识。
而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又赋予规范性文件做出了不同的称谓。
因称谓不同,所引指的规范性文件的内涵与外延也有所不同。
本文通过分析规范性文件的概念,确定了较为规范、科学的概念。
确定了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本文列举了四组分类,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行政规范性文件。
通过列组对照,表述了行政规范性文件不同的适用范围。
作为本文核心概念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本部分还分析了其特征。
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出发,行政规范性文件属于公共政策的一种。
本文第三部分依照公共政策的制定理论,介绍了县级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的几个问题。
行政规范性文件作为公共权力行使的一种方式,提起制定的主体反映出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的博弈。
通过提出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主体的分析,说明在县级行政区域中各类权力行使的范围。
价值选择是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核心。
对价值的选择偏好,反映出行政机关的行政的理念。
本部分首先介绍了公共政策的价值-公正、效率、民主及秩序。
然后分析了价值冲突的选择原则。
本节重点介绍县级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的特点,即对秩序价值的偏爱,并分析产生的原因。
合法化是规范性文件具有效力的法定程序。
县级政府制定规范性文件的合法化步骤,不但决定了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效力,还在一定程度减低规范性文件的执行成本和效益。
在纵向的规范性文件的效力等级中,县级政府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只是其中的一类。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因县级政府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因执法主体的差异,其效力也有明显不同。
主要反映在政府的职能部门及下级乡镇政府执行文件的态度和力度上。
本节介绍了县级政府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效力等级。
行政规范性文件的价值选择关系到文件的执行力,是行政规范性文件指定的核心,本文分析了规范性文件的价值及县级政府制定规范性文件的价值偏好及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作为县级政府,法制办公室是合法性审查的主要机构之一。
本部分介绍了法制机构的设置状况、规范性文件的审查范围、审查原则及法制机构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等。
本文还介绍了县级政府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行政规范性文件在基层政府的工作中大量存在,说明其在实际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本部分具体介绍了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对法律法规实施的辅助作用、补充完善、实验创新及规范指导作用,分析了行政规范性文件存在问题。
最后对县级政府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四、如何判别某个规范性文件是属于行政法规还是属于部门规章问题?当前的工商行政执法办案工作中,除了法律之外,还会经常适用到行政法规和国务院部门规章。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七十九条第二款之规定,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部门规章。
因此,正确判别某个规范性文件是属于行政法规还是属于部门规章,对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行政而言至关重要。
但是一些执法人员在这方面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立法法》第六十一条规定:“行政法规由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
”第七十六条第一款规定:“部门规章由部门首长签署命令予以公布。
”于是,一些执法人员得出这样的结论:以国务院令公布的才是行政法规,以部门令公布的都是部门规章。
实际上,行政法规的类型不仅仅只有国务院令这一种,以部门令公布的规范性文件有时属于行政法规,这涉及到我国立法程序的沿革问题。
具体地说,《立法法》施行以前(即2000年7月1日以前),我国行政法规的制定和公布均遵循《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2002年1月1日后被国务院令第321号公布的《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代替)。
该暂行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或者经国务院总理审定的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发布,或者由国务院批准、国务院主管部门发布。
”因此,当时的行政法规实行双轨制。
2004年5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案件适用法律规范问题的座谈会纪要》(法[2004]96号,以下简称《纪要》)也明确提出:“考虑建国后我国立法程序的沿革情况,现行有效的行政法规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国务院制定并公布的行政法规;二是立法法施行以前,按照当时有效的行政法规制定程序,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务院部门公布的行政法规。
但在立法法施行以后,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务院部门公布的规范性文件,不再属于行政法规;三是在清理行政法规时由国务院确认的其他行政法规。
”《纪要》列举的第一类行政法规最为常见,执法人员也容易判别。
如《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国务院令第370号公布)、《禁止传销条例》(国务院令第444号公布)、《个体工商户条例》(国务院令第596号公布)等。
《纪要》列举的第二类行政法规则较为少见。
如《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于1991年5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同年7月22日国家工商局以第7号令的形式公布。
因此,《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不属于部门规章,而属于行政法规。
类似的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工商局公布、现行有效的行政法规还有《工商行政管理所条例》、《企业法人法定代表人登记管理规定》等。
需要强调的是,此类行政法规在具体适用时,应当特别注意其是否现行有效,因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立法进程的加快,此类行政法规将逐步被废止或者被新的行政法规代替。
如《关于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登记管理办法》于1983年3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同年3月15日国家工商局公布。
2010年11月19日,国务院以第584号令的形式公布了《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登记管理条例》,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关于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五、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等级上述各种法的形式都具有法的效力,但它们的效力等级又是有差别的。
1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2 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3 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4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优先适用效力,经济特区法规的优先适用效力。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依法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自治地方适用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规定:经济特区法规根据授权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经济特区适用经济特区法规的规定。
5 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
6 特别规定优于一般规定、新的规定优于旧的规定的原则: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
7 法的溯及力:法的溯及力是关于法是否有溯及既往的效力的问题,即法对它生效前所发生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如果适用,就是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是没有溯及力。
《立法法》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
作为一项法制原则,法是不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的。
无论是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还是规章,不论其效力等级是高还是低,都没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但是,没有无例外的原则。
对于法不溯及既往这项原则来说,如果法律的规定是减轻行为人的责任或增加公民的权利,也可以具有溯及力。
8 法律之间、行政法规之间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的冲突的解决:立法法第85条规定:“法律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行政法规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裁决。
”9 地方性法规、规章之间不一致时的裁决机关:立法法第86条规定:“地方性法规、规章之间不一致时,由有关机关依照下列规定的权限作出裁决:(一)同一机关制定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时,由制定机关裁决;(二)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应当决定在该地方适用地方性法规的规定;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三)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由国务院裁决。
根据授权制定的法规与法律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六、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范化、系统化及其法的分类:(一)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范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范化是指有权的国家机关在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时,必须遵循有关要求,使规范性法律文件符合一定的规格和标准,从而使一个国家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成为内部和谐、外部协调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