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间躁动的分析

小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间躁动的分析

小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间躁动的分析
目的研究探讨年龄以及麻醉方式对于小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拟行普外科手术的患儿16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患儿的年龄将其分为两组,6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和6岁及以上的学龄儿童各80例,分别记为A组和B组。

两组患儿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静-吸复合麻醉诱导和吸入麻醉诱导)各自进行组内再分组,手术结束后分别对A1、B1、A2、B2四小组的患儿的手术时间、拔管时间、躁动的发生情况等各项指标进行观察和比较。

结果分别对A、B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后的拔管时间等观察指标进行比较可见,两组患儿组间及组内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且P>0.05,无统计学意义。

在麻醉方式相同的前提下,比较不同年龄的两组患儿苏醒期的躁动发生情况,学龄前的A1组患儿轻、中度躁动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学龄期的B1组患儿,且P<0.05,但重度躁动的发生率比较二者无显著差异;A2组患儿的轻、中、重度躁动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B2组患儿,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年龄相同的前提下,比较不同麻醉方式的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诱导A1组患儿躁动的发生率显著低于于采用吸入麻醉诱导的A2组患儿,B1组显著低于B2组患儿,且P<0.05,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结论麻醉方式和年龄的差异都对小儿七氟醚苏醒期的躁动发生情况有显著影响,且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患儿在手术前8 h禁食,2 h禁饮。

进入手术室后均给予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等监测[3]。

建立静脉通路,给予电解质溶液输注。

A1组和B1组患儿给予静-吸复合麻醉诱导,使用的药物包括咪唑安定、丙泊酚以及芬太尼,给药剂量分别为0.1 mg/Kg、2 mg/Kg、2 μg/Kg;A2组和B2组的患儿给予吸入麻醉诱导,采用浓度为8%的七氟醚吸入。

维持七氟醚的吸入浓度在3%~5%,并对氧浓度进行调节,保持在1~2 L/min,将肺泡最低有效浓度值控制在1.3~1.5 MAC。

1.3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观察指标[4]:对患儿的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呼吸末七氟醚浓度等进行常规的监测。

并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间(以患儿睁眼的时间为终点)等。

评价标准[5]:采用5分躁动分级法对患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的躁动发生情况进行评价:将患儿睡眠平静记为1分;将患儿清醒且保持平静记为2分;将患儿情绪激动、易怒记为3分;将患者存在无法控制的哭喊并且难以安慰记为4分;将患者躁动无法安静且存在迷惑、谵妄的情况记为5分。

并以1~2分视为无躁动;3分视为轻、中度躁动;4~5分视为重度躁动。

1.4统计学方法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分别对A、B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后的拔管时间等观察指标进行比较可见,两组患儿组间及组内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且P>0.05,无统计学意义。

在麻醉方式相同的前提下,比较不同年龄的两组患儿苏醒期的躁动发生情况可见,学龄前的A1组患儿轻、中度躁动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学龄期的B1组患儿,且P<0.05,但重度躁动的发生率比较二者无显著差异;A2组患儿的轻、中、重度躁动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B2组患儿,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年龄相同的前提下,比较不同麻醉方式的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可见,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诱导A1组患儿躁动的发生率显著低于于采用吸入麻醉诱导的A2组患儿,B1组显著低于B2组患儿,且P<0.05,比较均有显著差异,见表1。

3讨论
七氟醚在儿童全麻诱导和维持过程中具有血气分配系数低,对患儿的气道刺激性轻,术后清醒迅速的优点[6],用药时血流动力学稳定,对呼吸功能影响小,术中并发心跳骤停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在小儿手术麻醉中应用十分广泛[7]。

但是在苏醒期容易发生躁动。

本文比较了不同的麻醉方式和不同年龄对患儿的影响,结果可见,麻醉方式和年龄的差异都对小儿七氟醚苏醒期的躁动发生情况有显著影响,且<6岁的学龄前儿童通过吸入麻醉的方式进行手术麻醉的过程在七氟醚苏醒期间躁动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学龄儿童和静-吸复合麻醉诱导的方式。

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诱导麻醉方式的患儿,麻醉过程中使用的芬太尼对于减轻七氟醚术后躁动有一定的影响,其在发挥镇痛作用的同时还能起到镇静作用。

而年纪越大的患儿躁动发生率降低的情况则提示躁动的发生与患儿的心理、生理状态存在一定的关系。

这就提示在行小儿普外科手术麻醉的过程中,要充分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并根据患儿的病情等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最大程度降低躁动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晓飞.小儿七氟醚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研究新进展[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3,25(2):226-227.
[2]唐明富,胡俊毅.小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的预防处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8):127-128.
[3]邹毓媚,章玲宾,吴益芬.小儿七氟醚麻醉围拔管期躁动的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88-89.
[4]陈金辉,储惠君,戴泽平,等.右美托咪啶对小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的Meta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5):7-8.
[5]鲍杨,史东平,封卫征.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的研究进展[J].临床麻醉学杂
志,2010,26(2):183-184.
[6]罗学宇.七氟醚麻醉对小儿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院杂志,2013,10(6):81-82.
[7]朱焱林,肖洪波.小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间躁动的研究[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0,26(11):988-989.。

相关主题